静默,另一种教育

2014-07-19 01:41拾景玉
江苏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静默品味文本

拾景玉

动和静本身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外在状态,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关注形式的变化,而忽略了动、静背后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永远是一句空话。事实上,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授受的线性流程,更是个体在与知识相遇、相互走近的过程中对知识理解、体验的过程,是个体对知识进行加工、选择、内化进而转化为一种内在思维品质的过程。这种过程的本身就要求静默,静默就是一种学习状态。真实的学习需要教师学会等待,学会留白,即留给学生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只有有效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才能让学习的发生有科学的依据。

语文学习是一种言语交际与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同样应该尊重思维活动的内在规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过于追求热闹气氛和流畅节奏,有时某一时段静默的背后或许恰恰在孕育着思维的风暴。只有动静结合,方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张弛有度。

首先,静默有利于知识的组合与统整。语文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题材丰富的“课文”组成。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当一篇文章作为教材时,它具有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功能,更肩负着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这篇文本表达方式的重任。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要引导学生领悟和习得文本的言语形式。这种领悟和习得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察觉、内化并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思维从浅表面走向深层次思考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课更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静默学习的场所,让学生静心阅读、安静思考、用心品味,从细读文本中去领悟和习得言语形式。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走进思维活跃的安静状态,在静听中碰撞,在静思中品味,才能实现自身对知识的组合与统整,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静默有助于智慧的生成与彰显。静水流深,静能生慧,静默背后孕育的思维风暴,恰恰是学生智慧生成的前奏。英国学者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曾说:“在最深层形式中,教育则是一门诱使灵魂从其茧中、潜在的烦恼中、隐藏的洞穴中显露出来的艺术。教育不再是学识、信息、数据、事实、技艺或能力的基础(指通过锻炼或教导获得的技术),而是一个发展中的直观事物,它就像一粒隐藏于泥土中的种子。”“种子”的隐喻表明,教育不是给予,而是引发,教育的力量来自于人自身内在的潜能。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自己对于问题的“发现”。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对文本有深入透彻的理解,需要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深刻细致的品味。作为教师,在内容的解读、品味、赏析过程中,应紧扣文本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思维来诠释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样,思考才会在静默中走向深邃,日益充盈。这样的静默,为师生之间对话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为精彩的动态生成提供了科学的预约,为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彰显提供了最温润的土壤。

静默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状态,更是一种教育智慧。我们在追求“动”起来课堂的同时,也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些静默的空间,多一些留白的安静,这样的课堂才是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课堂。

猜你喜欢
静默品味文本
世界不静默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预备,出发!
爱在发生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