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综述

2014-07-21 07:36李然
商场现代化 2014年9期
关键词:分工经济发展

摘 要:分工是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社会便无法形成和正常运转。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分工的研究有很多,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对理论界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分工;经济发展;区域分工;国际分工

分工是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分工把个人、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联系起来,使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从而使社会有机体得以形成并有序运转。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社会便无法形成和正常运转。当代,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分工已超出一国界限,国际性分工已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分工的研究很多。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借鉴意义。

一、分工的一般理论研究

1.分工的定义

斯密是第一个真正把分工置于经济学首要地位来研究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分工能促进生产率的增进, 是“富国裕民”的重要方式。“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

马克思认为分工是“一种特殊的、有专业划分的、进一步发展的协作形式”。“各种操作不再由同一个手工业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开来,孤立起来,在空间上并列在一起,每一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全部操作由协作工人同时进行”。

2.分工理论的演进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阐述了分工的产生及影响。他指出分工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在分工理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此,马克思指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论述,对于在配第之后但在斯密之前写作分工问题的一部分英国著作家来说,是直接的基础和出发点。”

在柏拉图分析的基础上,斯密在《国富论》中考察了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他 “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来考察社会分工,把社会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他系统论述了分工对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对财富增长的影响。这样研究的分工是现代经济范畴的分工,与柏拉图、色诺芬等古典著作家只注重质和使用价值的分工范畴不同。

“斯密定理”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的分工理论,都是对“斯密定理”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关于“分工促进生产率提高”的观点,在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如何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并运用社会分工论证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列宁用社会分工理论论证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其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得出重要结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区域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位提出地域分工概念的经济学家是托伦斯,他认为地区分工是“由于不同的生产增长相适应的不同的土地和气候所引致的”,由此导致了产品的地区专业化生产。马克思曾精辟的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这既包括部门、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列宁指出:“同一般分工直接联系的是地域的分工,几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

分工与社会和谐之间存在着关联性。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相互依赖和协调, 需要有效的社会规范, 需要社会结构的合理化, 而合理的社会分工恰好为这些条件提供了基础。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 每个人都发挥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能力, 每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 这就形成人们彼此的相互依赖感、团结感和社会的联系感。分工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产业内市场结构的状况和企业的行为模式, 其不断发展推动了产业组织的不断演进。产业集群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 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累积和自我增强的系统演化过程, 其自增强动力机制源于由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区域间应当通过的合作,使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分工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对于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国际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同时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随着国际分工、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特别是资本流动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与国际合作方式日益融为一体,并表现为贸易投资一体化。国际产业分工理论认为, 国际分工可分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从产业层面上又可分为产业内分工和产业间分工。产品内分工使生产深入到区段工序层面,使企业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对于劳动力丰裕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加工贸易极为有利。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两国情况下, 随着分工演进, 贸易自由化使得分工演进国家的贸易收益是增加的, 而对于另一个国家是贸易收益减少的。

三、结语

总之,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是无产阶级经典作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分工的演进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分工程度的加深使人力资源有效配置,使生产经验加速积累,并形成了各经济实体间相互依赖的协作效应,进而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市场容量的扩大,从而刺激分工进一步向深度演进。也正是在这种循环演进的过程中,分工不断细化,人均收入和产出数量、品种增加,经济实现持续增长。endprint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47卷,第301 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47卷,第324 页.

[5]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杨永华.马克思 列宁的分工理论与斯密定理[J].当代经济研究,2007(2).

[7]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8]陈计旺.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9]许坤红.社会分工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人文科学,2007(6).

[10]刘卫华.分工的动力机制与产业组织演进[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1]马中东.基于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4).

[12]张学亮.区域分工、交易成本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7).

[13]蒋青海.论区域分工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J].求索,1995(5).

[14]张二震,方勇.要素分工与中国开放战略的选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5]杨国亮,张元虹.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07(7).

[16]侯臣,张翔.全球化、要素分工与中国的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7(8).

[17]鲁晓东.垂直分工、技术转移与东亚区域生产整合: 中国视角[J].亚太经济,2007(4).

[18]佘雪锋.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战略初探[J].商业时代,2007(25).

[19]张亚斌,李峰.分工演进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J].当代财经,2007(10).

[20]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 李然(1984.1- )女,汉族,河南新乡,经济学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工经济发展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桦川水利农场的妇女们正在讨论分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