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4-07-24 18:12
中国教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少年宫男孩儿幼教

“孩子现在学习压力不大,但是课余时间不爱出门,也没有机会与其他小伙伴交流,能感觉到他很孤独。我就养了一只小狗,孩子找不到朋友时还能有小狗做伴。”

——7岁的孙冉冉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他平时不爱说话,同龄的朋友也很少。提起孩子性格内向不爱与人沟通,父亲孙华伦一直叹气。如今不少孩子在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陪伴下甘当“宅童”,越加习惯于自娱自乐,甚至越加内向。心理专家认为,面对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独二代”玩伴缺失、缺少交流等社交困境,家庭、社会、学校应发挥积极作用,打破“孤岛化”的新童年时代。

“面对各种信息化的环境,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却并不容乐观,绝大多数教师停留在使用演示文稿的层面,另一个极端是部分教师过于炫技术,而忽视应用技术背后真正的教育意图。”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研制小组负责人闫寒冰指出,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课题。各种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很少告诉孩子自己有哪些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这导致许多儿童对于是否受到侵犯没有概念。另一方面,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很少主动告诉孩子,老师如果做出令你不舒服的行为,你可以说不。”

——近些年,女童遭遇教师强奸、猥亵的新闻屡见报端。心理学家将这类案件的受害人称为“没有嘴巴的孩子”,因为他们遭遇胁迫、诱骗、恐吓、侵犯,却无处诉说,无处求助。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认为,此类案件频发暴露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性教育的缺失。

“少年宫与科技馆、天文馆一样,本来属于社会化的大课堂。孩子们到这里,少年宫提供更多的接触艺术的场所,孩子们也多了一个玩的地方。但是,多数的少年宫开设了大量的培训班,收费并不低。当前,管理主体应该思考少年宫本身的盈利模式,到底是自负盈亏,还是凸显公益性,其中隐含着矛盾。”

——为了更好地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少年宫成为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有着良好的补充作用。就如何淡化功利的色彩,让少年宫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郑伦提出了疑问,并建议少年宫开设一些亲子类的课程,让家长在上课过程中与孩子互动。

“女孩要富养这句话是很容易被误读的。”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研究者发现,女孩子大脑色带环绕的脑回活性比男孩子强,女孩子大脑中的血液,即使在她们休息的时候也会流过色带环绕的脑回,这使得她们的“怜悯之情”更甚。她们比男孩儿有更多的情感记忆,亲密情感往往成为记忆的主要内容。正因为这个特点,女孩儿比男孩儿有着更加强烈的情感需求,这其实是女孩儿最强烈的心理需求。但是很多女孩儿的父母忽视了,他们认为女孩儿既然需要富养,最好的方式就是满足她在物质上的需求。然而事实上,女孩儿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拥抱,一次耐心的倾听。内心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女孩子便产生了更强烈的心理需求,父母就得用更多的物质来满足,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很多人对幼教这个行业存在歧视,不够重视。幼教工资待遇也比较低,流动性强,身心压力比较大,由于缺乏宣泄的途径,往往将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作为发泄对象。”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一条网络上流传的山西吕梁新城七彩童年幼儿园老师踢踹、推搡、恐吓孩子的视频令人痛心。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虐童”案件在中国多个地方时有发生,幼教“虐童”事件让人们反思和拷问着中国幼儿教育:本是儿童快乐学习生活的幼儿园,为何在一些地方却成了“受难园”?对此,山西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雨林发表了以上的观点,并指出“虐童”事件多发暴露出一些幼儿教师师德缺失,缺乏关爱孩子的意识。

猜你喜欢
少年宫男孩儿幼教
蓝衣小男孩儿
看事
中国少年宫兴衰往事
第三届亚洲幼教峰会评出十位“最美幼教人”
免费“染发”
我要坐着
神奇的彩虹
我眼中的男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