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4-07-24 16:42张秀荣
中国教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信心写作能力素质教育

张秀荣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课堂上精致的教学设计、先进媒体的介入、花样百出的练习题、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解等,但效果有时却不尽如人意。从这几年刚升入我校的学生作文摸底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初中学生作文文体杂糅(虽要求淡化文体,可也不能过于随意,甚至记叙文、议论文不分),结构散乱;内容空洞,语言苍白;文辞不通,错别字泛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因素中,忽视语文教学中诵读法的作用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诵读,顾名思义,即背诵和朗读。它通过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在熟读的基础上记忆并理解文章内容和内涵,也就是古语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突出实用性,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而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悟,在悟的过程中明,能读方能理解。

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强调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通过抑扬顿挫的语气诵读,再现课文情境,理解全文,提高阅读水平。如李白《蜀道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词句,描写了广阔高耸的自然景象,不难想象诗人写这首诗时一定受到强烈的震撼。学生在朗读这样的诗句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体会到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与作者心灵相通,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意会”的目的。

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文章是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有机结合,不像把若干个零件组装成一台机器那样简单,不能生硬地把字、词、句等“组装”成一篇文章。我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曾通过阅读“百来篇外国小说”而奠定其文学基础,巴金也以熟读《古文观止》而受到最早的启蒙,为人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食粮。他们的成功与大量的诵读积累息息相关。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大量的课文后,文章里的名言警句、优美段落不断地被吸收、积累,他们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地得以提高。

既然诵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树立信心。兴趣与信心是做好任何事情的首要条件,有了兴趣才能去读,有了信心才能坚持。那么作为教师就要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篇章,并要求他们背诵认为写得最好的句段,每天坚持提问一段,由此养成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对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应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例如,在讲授《桃花源记》一课时,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的。笔者在指导背诵时就让学生抓住这个线索去领悟和背诵全篇,正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切忌呆板死记,要时刻注意把记忆和理解结合起来,并保证学生一定的背诵时间,规定明确的任务,只有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感召下,作为教师更应认识到其重要性,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应采用此法,因为它是教学之本,能力之源。少些说教,给学生多些诵读的时间,这样将有利于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十四中学)

(责任编辑:李楠)

猜你喜欢
信心写作能力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Should Students Wear School Uniforms
Study Of ShiJie Control Thought
记战“疫”,树信心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