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7-25 09:01陈梅美刘辉
南方农村 2014年1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现代农业

陈梅美+刘辉

摘 要:湖南省继“两型”后,又提出了“四化两型”建设,强调湖南省的协同发展。在“四化两型”背景下调查了湖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现状,研究了当前湖南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四化两型;现代农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1-0036-04

一、引言

2010年湖南省提出了“四化两型”建设,即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协调发展。湖南省在“四化两型”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借鉴,因此只能“先行先试”。

目前,国内对现代农业的研究很多。陈泉江(2009)认为农业投入制约、农业科技制约、农村环境制约、农业基础制约、农业服务制约和农民素质制约是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黄平(2008)指出农业科技表现出明显的创新不足,即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体制不佳、人才短缺、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等问题,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的最大“瓶颈”。张莹、虞文超、栗静静(2010)认为,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求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支撑。刘晓萍(2011)提出发挥产业集聚作用,推动“三化”协调发展。高述涛(2010)提出现代农业经济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国外学者很早就提出了相关方面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26)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上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舒尔茨(1979)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美国学者费农.拉坦和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1985)提出技术诱导变革理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有很多现行的模式,但是因为湖南省有其特有的省情,因此其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研究出适合其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在“四化两型”的背景下对现代农业形成系统的研究,完善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制度,探索出湖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

为此本文作者于2012年6-8月选择湖南省岳阳县、长沙县、涟源县、慈利县等地带进行调研。其主要原因是这几个地方分布着湖南省典型的平原湖区、丘陵地区、山地区,对研究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有区域代表性的作用,避免了各区域的相似性,可以充分显示各区域特色现代农业模式的特征。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8份,回收率95.2%。

二、“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省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四化”协同性较低

农业现代化提供产品、要素、市场、贸易,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但是因为现行的户籍制度,这些进入工业部门的农民并没有统计在城市人口中,这样就导致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不协同。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有促进作用,但是因为农业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农业信息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湖南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层次不高。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互动性仍需加强。

(二)农民参与意愿不强,对“两型”技术的运用不广泛

表1分析表明,被调查者中有55.0%认为周围人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一般,30.7%认为无所谓,十分积极的为0.4%,但是持消极态度的有13.9%。从灌溉方式和沼气池拥有的家庭看,农业发展总体上走的还是资源消耗、管理粗放、规模散小、效益低下的传统农业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还是任务艰巨。基本使用有机肥的农户仅占15.5%,很多有机肥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53.0%的人使用农膜,农用塑料薄膜现在仍是农作的重要材料,国家、政府和企业应当研发可降解的农用塑料薄膜,并低价投入市场,以降低农用塑料薄膜对环境的破坏。

表1 农民参与现代农业意愿及“两型”的调查情况

项 目 频 数 有效比率(%)

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

十分积极 1 0.4

一般 131 55.0

无所谓 73 30.7

消极态度 33 13.9

灌溉方式

传统沟灌 176 74.0

喷灌 15 6.3

滴灌 20 8.4

大水漫灌 27 11.3

是否用沼气池

是 50 21.0

否 188 79.0

有机化肥使用情况

基本使用化肥 64 26.9

化肥所占比例较大 132 55.5

基本使用有机肥 37 15.5

不施用有机肥 5 2.1

是否使用农膜

是 126 53.0

否 112 47.0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整理。

(三)农民科技素养有待提高

表2表明,60.9%的农户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有23.5%,大专及以上的仅有15.6%。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总人口的39.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比较传统,使用现代化机械和技术的比较少。

表2 调查对象文化程度的调查情况

项 目 频 数 有效比率(%)

初中以下 56 23.5

初中 89 37.4

高中(中专) 56 23.5

大专及以上 37 15.6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整理。

(四)农村空心化问题显现

表3表明,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中,31.5%集中在35-50岁,34.9%集中在50-65岁,20-35岁的仅占17.6%,可见劳动力呈现老年化的趋势。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农村“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务农农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耕地抛荒,宅基地废弃,其所产生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谁来种地”的困惑,二是村庄处于半荒弃状态。

表3 调查对象年龄的调查情况

项 目 频 数 有效比率(%)

20岁以下 20 8.4

20-35岁 42 17.6

35-50岁 75 31.5

50-65岁 83 34.9

65岁以上 18 7.6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整理。

(五)农业机械技术的普及率有待提升

从表4的统计结果来看,手工作业率还占 67.6%,说明机械投入方面远远不够,农业机械化需要加强。拥有农技推广员的地区仅占30.3%,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需要。

表4 农业机械化的调查情况

项 目 频 数 有效比率(%)

机械代替手工情况

没有 161 67.6

有使用到 77 32.4

是否有农技推广员

是 72 30.3

否 166 69.7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整理。

(六)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作用有待增强

表5分析表明,在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方面有60.5%的人认为能解决,但较难;23.1%的人认为不能解决,很难;只有16.4%的人认为能解决且很顺利,这说明人们对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满意度及信心不够。在平日遇到资金问题时,金融结构对农民的帮助情况:53.4%的调查对象认为,帮助不是很大,38.6%的调查对象认为几乎没有帮助,只有9.2%的人认为帮助大,说明农民对现有的服务体系不满意。

表5 资金问题解决和金融机构作用的调查情况

项 目 频 数 有效比率(%)

资金问题能否解决

能,且很顺利 39 16.4

能,但较难 144 60.5

不能,很难 55 23.1

金融机构的帮助

帮助大 22 9.2

帮助不是很大 127 53.4

几乎没什么帮助 89 37.4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整理。

三、“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省现代农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1.农业的比较收益较低,农业生产具有双重风险。农业生产经营投入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风险大,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受自然因素的限制。市场风险,又含有供应风险和销售风险。

2.农民的职业化程度不明显。目前的农民大多为兼业农民,没有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而且现在缺少对农民职业化培训的机会,就算有这样的机会,很多农民也不想参加农业培训。

3.农地规模偏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小农经济。湖南多山地丘陵,地理环境恶劣,人多地少,不利于大机械的推广和使用,农业生产小规模经营,集约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率低,农业效率不高。过多的农业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浪费大量的人力。

4.技术的运用与推广体系不成熟,“两型”农业技术成熟性偏低,经济成本较高。由于县乡财力有限,公益性农技人员无工作经费,缺少农业的推广员,基本没有办公室,也没有现代条件下农技推广所必需的科技推广设施。节水、节地、节药、节劳、节能、节耗技术并不成熟,花费的成本较高。有机肥、生物农药的技术成本相对比较高,很多农民不愿意购买和使用“两型”农业技术。

(二)外部原因

1.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方式比较单一。表6分析表明,在对“四化两型”了解程度上,完全不了解的还占43.7%,只有3.4%的人比较了解。在对“四化两型”了解渠道方面, 55.5%是通过电视、广播媒体,政府宣传和所在单位组织学习的很少。

表6 “四化两型”认知及了解途径情况调查

项 目 频数 有效比率(%)

“四化两型”具体指什么

完全不了解 104 43.7

了解一点 126 52.9

比较了解 8 3.4

“四化两型”了解渠道

电视、广播媒体 101 55.5

网络媒体 12 6.6

政府宣传 37 20.3

周围人的介绍 18 9.9

所在单位组织学习 2 1.1

其他 12 6.6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整理。

2.政府的补贴有限。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政府的补贴来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政府采取的补贴政策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以及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等。虽然政府很重视对农业的补贴,但补贴力度远远达不到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四、“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建议

鉴于湖南现代农业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内部机制推进与外部环境保障相结合的对策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内部机制上培养职业化农民、促进农地规模经营、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在外部环境上促进“四化”协同发展、增加财政支持力度以及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农业技术提升、利润拓展的效果,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

图1 “四化两型”背景下现代农业建设传导运行模式

(一)内部对策

1.培养职业农民。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探索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发放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分级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对经过认证的职业农民,定期开展农技、经营、管理等培训,着力提高科技素质、经营能力、管理水平。

2.加快农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依法自愿有偿、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和因地制宜四项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经验,在有条件的镇(街)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设。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在全省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体系。

3.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拓展农业利润空间。深挖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在保障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和整体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

4.完善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加快“两型”农业技术推广。不断增加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投入,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立足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两型”农业新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二)外部对策

1.强化解决宣传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湖南省的农村地区,宣传体制还不完善,宣传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在基层政府与终端农户之间的信息双向传输存在着瓶颈。基层政府应该强化宣传功能,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信息服务。

2.增加政府财政补贴的力度。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

3.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泉江.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南方农

村,2009(04).

[2]黄平.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理性思考——以湘潭市为例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8).

[3]张莹,虞文超,栗静静.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有机农业

[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

[4]刘晓萍.发挥产业集聚作用推动“三化”协调发展——基

于河南省安阳市的调查[J].中国经贸导刊,2011(19).

[5]高述涛.“两型社会”背景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构建——

以长株潭为例[J].农业经济,2010(09).

[6]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周期循环论[M].北京: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7]西奥多·W·舒尔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弗农·拉坦,速水佑次郎.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肖训生)

2.加快农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依法自愿有偿、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和因地制宜四项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经验,在有条件的镇(街)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设。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在全省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体系。

3.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拓展农业利润空间。深挖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在保障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和整体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

4.完善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加快“两型”农业技术推广。不断增加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投入,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立足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两型”农业新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二)外部对策

1.强化解决宣传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湖南省的农村地区,宣传体制还不完善,宣传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在基层政府与终端农户之间的信息双向传输存在着瓶颈。基层政府应该强化宣传功能,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信息服务。

2.增加政府财政补贴的力度。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

3.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泉江.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南方农

村,2009(04).

[2]黄平.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理性思考——以湘潭市为例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8).

[3]张莹,虞文超,栗静静.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有机农业

[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

[4]刘晓萍.发挥产业集聚作用推动“三化”协调发展——基

于河南省安阳市的调查[J].中国经贸导刊,2011(19).

[5]高述涛.“两型社会”背景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构建——

以长株潭为例[J].农业经济,2010(09).

[6]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周期循环论[M].北京: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7]西奥多·W·舒尔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弗农·拉坦,速水佑次郎.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肖训生)

2.加快农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依法自愿有偿、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和因地制宜四项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经验,在有条件的镇(街)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设。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在全省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体系。

3.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拓展农业利润空间。深挖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在保障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和整体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

4.完善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加快“两型”农业技术推广。不断增加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投入,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立足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两型”农业新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二)外部对策

1.强化解决宣传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湖南省的农村地区,宣传体制还不完善,宣传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在基层政府与终端农户之间的信息双向传输存在着瓶颈。基层政府应该强化宣传功能,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信息服务。

2.增加政府财政补贴的力度。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

3.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泉江.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南方农

村,2009(04).

[2]黄平.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理性思考——以湘潭市为例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8).

[3]张莹,虞文超,栗静静.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有机农业

[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

[4]刘晓萍.发挥产业集聚作用推动“三化”协调发展——基

于河南省安阳市的调查[J].中国经贸导刊,2011(19).

[5]高述涛.“两型社会”背景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构建——

以长株潭为例[J].农业经济,2010(09).

[6]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周期循环论[M].北京: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7]西奥多·W·舒尔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弗农·拉坦,速水佑次郎.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肖训生)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现代农业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青海省新增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