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道地中药材发展现代物流模式的探讨

2014-07-25 11:33杨敬宇
社科纵横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药材甘肃流通

李 靖 杨敬宇

(甘肃中医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甘肃地形复杂,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气候及生态类型多样,中药材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中药材的优势产区,自古就有“千年药乡”的美称。当归、党参、红芪、大黄、柴胡、甘草等品质优良、药性好的大宗道地中药材品种,市场知名度高,其种植面积、国内市场及出口交易量稳居国内同种类药材前列。自古以来,道地中药材始终在甘肃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加之,甘肃大宗道地中药材的种植地主要集中在省内经济贫困地区,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因此,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始终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以大宗道地中药材为代表的“陇药”产业,已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列为“六大农业产业”之一。

中药材物流在性质上属于农产品物流,实践中也主要依靠农产品物流体系。甘肃农产品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并带有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传统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典型特征。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专业化、规模化、综合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几个方面存在着与现代物流的内涵要求相脱离的现象。因此,甘肃道地中药材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研究如何实现传统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物流模式转型为具备现代物流特征、符合甘肃地方实际以及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的现代物流模式。

一、甘肃道地中药材资源、分布状况及流通市场格局

道地药材,又称为“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特定的产地,特定植物种属(由产地影响而变化),特定合理之栽培方法(驯养),及产地加工、贮藏、经营方式、时代、风尚等一系列有长期经验,符合祖国传统医药学理论,且经过医药实践检验的药材品种。最早记载甘肃地道药材的是汉代成书的《范子·计然》,参考其他古本草文献的记载,古代甘肃境内出产的地道药材主要有当归、大黄、黄芪、甘草、羌活、肉从蓉、枸杞子、地骨皮、秦芙、花椒(蜀椒、秦椒)、徐长卿、友若子、泽泻、蒲黄、香蒲、黄等、木贼、狼毒、款冬花、甘松香、骨碎补、谷精草、白附子、列当、锁阳、庸香、牛黄、硫黄、雄黄、雌黄和水银等32种。由于原盛产甘肃的枸杞子、肉从蓉、甘松、白附子(禹白附)、木贼、蒲黄(香蒲)、黄芪等野生资源日渐减少,且部分品种的资源已经枯竭,目前,甘肃地道药材主要有当归、甘草、大黄、天麻(野生)、花椒(文县大红袍)、款冬花、红茂、地骨皮、秦艽(辫子艽)、党参(文党)、麝香和牛黄等。其中,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等10个道地中药材品种,分获国家质量总局、工商总局地理标志保护和国家产地证明商标认证。

甘肃道地中药材资源的分布,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地带性分布相互交错的地带性特征。主要有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主产黄(红)芪、纹党、大黄、天麻、半夏),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带(主产党参、柴胡、黄芩等),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带(主产当归、党参、黄(红)芪),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带(主要发展甘草、板蓝根、麻黄草等)四大优势集中分布区。目前,甘肃全省有70多个县生产中药材。其中,定西的岷县、渭源、陇西和陇南四大规模种植区,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到甘肃全省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的65.3%。

以市场类型为依据进行划分,甘肃道地中药材省内流通市场可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家级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目前,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为甘肃省内唯一一家拥有国家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资质,主要经营地方道地中药材的专业批发市场;第二类是产区大型集散市场,包括陇西县文峰镇和首阳镇两大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第三类为较大产区的中药材品种专营市场,主要有岷县城郊乡的当归市场,渭源县会川镇、清源镇的党参市场,武都县安化镇的红芪市场,文县中寨乡的纹党市场,宕昌县哈达铺镇的当归、红芪、大黄市场等。从市场空间布局来看,甘肃道地中药材各类交易市场主要分布在药材主产区,且主要集中在定西和陇南两地。统计显示,定西市有各种交易市场127处,年交易量18万吨,年交易额19亿元;陇南市有各种中药材交易市场34处,年交易量3.3万吨,年交易额2亿元。

二、甘肃道地中药材物流现行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中药材物流是指中药材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消费领域的整个流通过程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动。其覆盖中药材生产布局、品种流向的确定、中药材实体运动所必须的装卸、储运和加工增值的环节链系统。

(一)甘肃道地中药材物流现行模式

总体上看,甘肃道地中药材物流采用的是由多种流通通道构成的复合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由于贩销户及农产品合作组织相对分散,组织欠规范,总体实力相对较弱。而各类流通加工企业的整体加工能力仅能消化甘肃全省道地中药材产量的很小比重,因此,甘肃道地中药材现行物流主导模式,是由各类产地批发市场经主渠道流通到销地市场,销地市场再经分销物流到消费者的“散—聚—散”的三段式物流模式,也称为“双市场模式”。这种物流模式的物流环节多,每一次物流的转换都伴随着运输工具的转换、包装的转换、物流组织的转换、产品的装卸、存储等等。如果这种转换没有物流技术标准的对接,转换效率和转换成本更高;但这种模式可以通过非规模化的组织方式(公共市场平台)实现规模化的集散与物流,通过非组织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分散、细化带来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图1 甘肃道地中药材现行物流模式

(二)甘肃道地中药材现行物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甘肃道地中药材采用的以产地批发市场为主导的传统农产品“双市场”物流模式,主要存在流通渠道流程过长、流通主体组织规模不对等以及组织化程度低三大问题。

1.流通渠道过长造成物流水平低下

传统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渠道一般都要经过几个主要环节,如图2所示。

图2 双市场模式流通渠道流程

由此可见,采用该种模式,中药材在流通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多个物流活动环节,并有多个运作主体参与,导致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延长了流通时间和距离。中药材大多具有易腐烂、易损伤等特点,即便采取了保鲜、防护等措施,仍然会有一定比例的损耗。而且,这个比例会随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增加,造成流通成本上升。

二是提高了流通主体的交易成本。首先,渠道过长降低了市场主体对市场信息反应的灵敏性,提高了搜寻信息的成本;其次,增加流通主体间的谈判次数,提高了交易中的谈判成本;再次,增加整个供应链条交易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市场交易主体交易费用的提高,降低了市场流通效率,影响了先进交易方式的应用,阻碍了中药材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

三是增加了流通过程的损耗。流通主体增多,势必会增加装卸次数,加大中药材的损耗。而且,由于不同物流环节的物流水平和处理能力不均衡,影响了渠道整体的物流处理能力、运力及运价,进一步加大了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特别是当中药材产品集中上市时,会出现物流不畅、产销严重脱节的状况。

2.流通主体组织规模不对等

在现行物流模式的物流主体中,既有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批发商、贩销大户、农业合作组织、产销一体化组织,也有力量非常单薄而分散的农户、农场、小型集货经纪商及个体摊贩。小规模的物流主体,比如分散的农户和小规模农场主,在与大型一体化组织或者批发市场对接时,由于其规模小,资金、技术力量薄弱,及时捕捉及评估鉴别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在交易中必然处于劣势地位。而规模化的企业多数经济意识较强、经济实力雄厚、组织严密,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因此,这类主体相互之间易于结成利益同盟,对市场进行垄断性操纵。既干扰了市场的有序竞争,也挤压了农民的利益。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等,小规模农户对市场缺乏预判,在种植取向上常常受上一年的市场行情所左右,容易偏离实际,导致中药材供求频繁失衡和大幅度波动,从而影响了中药材物流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

3.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整体上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物流功能单一,在组织上、功能上、渠道上缺乏整合,是目前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就甘肃道地中药材物流市场而言,突出表现出“小、少、弱、散”的特点。即,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物流功能单一;竞争、融资能力弱;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物流活动作业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组织管理效率低下,既影响了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合力效应,也成为制约整个物流体系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瓶颈。

三、甘肃道地中药材发展现代物流的模式选择

所谓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型,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相适应的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业态和运作方式。现代物流理念的本质,在于以系统的观念进行物流功能整合。即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功能环节集成整合,一体化运作。

鉴于我国农产品物流整体水平以及甘肃中药材物流所处的发展阶段,甘肃道地中药材发展现代物流的模式选择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宜首先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外包运作模式,其后转向发展以物流园区为主的物流模式,最后构筑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模式,最终实现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的深度融合。

(一)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外包模式

建立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外包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将农村分散的个体运输、仓储、农产品加工、包装等组织整合起来,组建能够满足中药材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并对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中药材产品的各级生产组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这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活动将农户、中药材生产基地及合作社连接起来。

构建以第三方物流形态为核心的中药材物流运配送作模式,可逐步实现城乡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架构起农村物流组织和城市物流组织对接的桥梁纽带,进而建立起跨城乡、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战略联盟,最终形成城乡物流一体化、城乡物流服务提供商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模式。整合后的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外包模式

(二)以物流园区为主的物流模式

由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中药材物流外包模式过渡为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物流模式,其目的是使中药材物流活动实现集约化、一体化发展。利用物流园区这一空间载体,有选择性地将具有不同管理特征的各类物流经营实体集聚其中。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使包装、存储、装卸搬运、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信系管理等环节有机结合和集成,在管理上实现集约化、在物流流程上实现一体化、在产业集群上实现规模化,形成结构完善的物流网络;通过对供需双方信息及时、准确的获取和反馈,有效地整合物流资源,提供最佳配送方案,进而提高流通效率,解决中药材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季节性、地域性等方面的矛盾。具体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以物流园区为主的物流模式

(三)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模式

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模式体现了现代供应链物流研究的理论成果。该模式的典型特点,一是供应链的两端及中间环节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各交易主体的规模及议价能力更加对等。因此,提高了交易主体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降低物流及交易成本;二是弱化了批发市场参与谈判的部分职能,加深了物流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

供应链一体化模式能否成功构建,取决于三项关键步骤。首先,由专业物流组织(或物流联盟)统一安排执行将大量中药材产品从供应地直接运送到消费地的核心配送业务,以商流与物流相分离的形式达到增加直销通路比重的目的。其次,突出物流节点资源投资与供应链龙头企业强关联性的特点,使供应链中的加工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成为主要投资者。由此,形成供应链强大的整体物流竞争能力;最后,要求大幅度提高供应链中运输、分拣、包装、制冷、保险等业务的技术含量,以增加物流服务创造的附加经济价值。供应链一体化流程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模式

四、结语

相对甘肃快速发展的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而言,中药材物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构建现代中药材物流模式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发展中药材现代物流模式的过程中,政府要扮演主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政府要准确分析和把握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制定符合国情、地情的现代中药材产品物流发展规划,以规范物流市场行为;通过制定积极的信贷、财政和税收政策,扶持中药材物流主体的协调发展;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和更新物流技术的投资,切实提高物流网络的通达深度和物流处理能力;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培养懂管理、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专业人才,为中药材物流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此,营造良好的中药材物流运营环境,使甘肃道地中药材物流产业步入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1]宋平顺,赵建邦,丁永辉.甘肃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2010,26(7):1-4.

[2]蔺海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J].中药研究与信息,2011(6):16-19.

[3]黄本升.关于我国中药材物流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2(5):278-279.

[4]彭芬,张明玉.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趋势研究[J].综合运输,2009(2):44-48.

[5]龙瑞红.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及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176-10241.

[6]罗海燕,吕萍.甘肃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问题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30(5):95-99.

[7]张彤.甘肃省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9,32(9):42-44.

[8]刘江鹏.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对策探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9(7):3-5.

[9]万强,万伦,刘蔚霞.甘肃省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0):3-6.

[10]程书年,任大伟.试论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现状地位和发展方向[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9):806-809.

猜你喜欢
中药材甘肃流通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甘肃卷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