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来自省级面板的证据

2014-07-25 11:33陈利锋
社科纵横 2014年3期
关键词:内陆地区沿海地区结论

陈利锋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广东 广州 510053)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贸易迅猛发展的今天,贸易引起经济增长的观点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那么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即贸易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Stiglitz(1970)等认为贸易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来影响经济增长[1];但与之不同的是,Deardorff与Stern(1984)的经验研究却发现贸易通过提高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绩效可以忽略不计[2]。之后的研究如Muzumdar(1996)则认为贸易主要是通过促进物质资本的积累,进而放大了比较优势和促进索洛(Solow)式经济增长[3]。这些研究的共同点在于其建立在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的基础上,这一理论由于过于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增长绩效的解释力有限而饱受诟病。之后的Coe和Helpman(1995)等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建立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4]。与技术溢出密切相关另一个因素就是人力资本,因为人力资本积累状况之间关系到先进技术在国家之间转移的效果(Temple,1999[5];Benhabib 和 Spiegel,2005[6]等)。然而,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一些关于产品质量、样式、规格等方面的贸易合约在无形中促进了贸易国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进而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因此,已有的研究可能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贸易本身可能会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引起经济增长。

基于以上思路,Galor与 Mountford(2008)利用世界各国1985-1989年的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发现[7],对于OECD国家而言,对外贸易通过增加了其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进而增加了人力资本积累的需求,因而贸易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对于非OECD国家却不存在这种效应,但作者的样本中并未包含中国。Hassine(2008)发现贸易可以通过技术扩散进而促进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8]。以上研究所得到的共同结论是贸易促进了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长,在这过程中,GDP总量和人均GDP也在不断的增长。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否也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呢?

已有的文献如黄先海和石东楠(2005)[9]、罗良文和阚大学(2011)[10]等均发现对外贸易能够影响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但是这些研究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没有考虑对外贸易的内生性问题,从而使得研究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因为有可能是中国本身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了劳动身产率,进而促进了中国的国际贸易的增长。这种逆向因果关系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完全失效。彭国华(2007)在考察国际贸易与中国地区生产率的关系时则充分考虑了国际贸易的内生性,结果发现国际贸易对于人力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影响[11]。但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该文只使用了中国2005年的贸易数据,因而该文的结论仅仅建立在横截面数据之上。而李文波等(2012)[12]尽管采用面板数据扩大了样本空间,但是将人力资本简单等同于教育,进而大大低估了浙江等省份的人力资本水平。

第二,采用全国整体数据等进行经验估计。事实上,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广袤人口众多,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我们进行经济试验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我们可以将每个省看成是一个单独的“经济体”,进而考察各省的对外贸易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另外,采用分省面板数据也可以扩大样本空间,从而使得研究的结论更为稳健。

本文对以上研究进行了扩展。首先本文使用的是中国大陆28个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各省)自2002年至2012年的面板数据;其次考虑到国际贸易变量具有内生性,且基于计算的便利性,参考 Frankel和 Romer(1999)[13]、Galor与 Mountford(2008)[7]的方法,本文计算了中国各省自2002年至2012年对外贸易变量的根据变量Frankel-Romer工具变量(简称FRIV),通过采用面板IV-GMM方法,发现在本文的考察期内,各省的对外贸易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不存在显著性正效应,即整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并没有找到贸易促进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经验证据。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中国的样本进行了细分,我们将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以及广东等7个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即沿海地区)的样本与其余省份样本数据进行子样本回归。估计的结果发现,在本文考察期内,对于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贸易促进了这些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而言,贸易并未促进其人力资本的积累。这一结论与Galor与Mountford(2008)[7]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与内生增长理论所描述的相反的情况即浙江-陕西之谜。由于已有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中采用初中或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度量人力资本,那么陕西省人力资本的数量远高于浙江省;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却远低于浙江省。这一现象与内生增长理论所预测的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结论对这一现象做出了解释:贸易促进了浙江省人力资本的积累。

本文首次尝试对中国各省的国际贸易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的经验检验。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本文使用了2002年至2012年的三维面板数据,大大扩展了样本空间,进而使得本文研究结论更加具有稳健性;第二,本文充分考虑了贸易的内生性,并且采用了FRIV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好的处理;第三,与已有的大多数将人力资本等同于学校教育的研究不同,本文考察了人力资本的不同构成,进而计算了由教育和健康构成的人力资本;第四,本文的研究为解释浙江-陕西之谜以及我国日益扩大的区域差距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即沿海经济发到地区在其对外贸易过程中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对外贸易却不存在这一效应,因而人力资本积累上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上日益扩大的差距。正是如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促进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的增长。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区域之间由于人力资本积累上的差距造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可能缩小。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数据的来源、处理以及内生国际贸易的工具变量FRIV的估算进行说明;第三部分采用工具变量广义矩方法(Instrument Variable-Generalized Method ofMoment,简称IV-GMM)对模型进行估计与说明;第四部分将样本分为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与经济较为落后的内陆地区,并重新对模型进行估计;最后是本文的总结。

二、模型分析

参考 Galor与 Mountford(2008)[7]模型的设定,本文建立如下经验研究模型:

其中lnhcrit表示对应于第t个年份的第i个省份的人力资本水平;lntrit和lnpgdpit分别为对外贸易变量与人均GDP变量。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

关于人力资本的度量,大量已有的研究均采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这一指标。但是这一指标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为如果按照这一指标,浙江省的人力资本数量将远小于陕西省(前者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数量远少于后者),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远高于陕西省,这与已有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原因在于采用这一指标度量人力资本存在显著性偏误。杨建芳等(2006)认为采用以上方式形成的人力资本只是教育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还包含了其他方面如健康形成的人力资本[14]。依据杨建芳等(2006)[14]给出的人力资本形成函数,人力资本关于教育与健康的函数满足:

其中Eit与Hit分别表示教育水平与健康水平。杨建芳等(2006)估计出参数λ的取值为0.69[14];基于这一参数值,本文采用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表示教育,采用总人口死亡率的倒数表示健康水平,进而计算出各省市自2002年至2012年的人力资本水平。需要说明的是,已有的研究还采用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量作为健康的代理变量,本文出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采用人口死亡率的倒数作为健康的代理变量。

对外贸易变量。在经验研究中,对外贸易变量通常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或者进出口差额(即净出口)与GDP的比值表示。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采用净出口与GDP之比表示对外贸易变量,其中GDP为采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人均GDP变量。本文将名义GDP经通货膨胀调整为实际GDP,然后除以对应年份的总人口数据,进而得到实际人均GDP数据。通货膨胀数据为消费物价指数(即CPI)采用环比方法计算而得。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中国宏观数据季度数据库以及各个省市的统计局网站。

(二)内生对外贸易的来源与处理

已有的增长理论研究如Frankel与Romer(1999)[13]等基于变量外生检验的结果发现对外贸易变量是一个内生解释变量;Galor与Mountford(2008)[7]对经验研究中对外贸易变量内生性的来源进行了剖析,作者认为遗漏变量、测量误差以及逆向因果关系等原因构成对外贸易变量内生性的主要来源。由于内生解释变量的存在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严重的偏误甚至导致错误的研究结论,因而需要对对外贸易变量进行一定的处理。Frankel与Romer(1999)[13]、Galor与Mountford(2008)[7]以及彭国华(2007)[11]等采用外生地理因素对其进行估计,由于这些外生地理因素无法直接对人力资本水平产生作用,但通过国际贸易却可能影响人力资本。因而,对于人力资本积累而言,这些变量是外生的。基于以上思路,我们采用外生地理因素进行如下回归得到内生对外贸易变量的工具变量(即FRIV):

其中lnndit与lnnfjt分别表示我国第i个省市的人口以及其第j个贸易对象的人口;lndij表示我国第i个省市与其第j个贸易对象的地理距离,llocki和cbij分别表示第i个省是否为内陆省份和第i个省与第j个贸易对象是否接壤的哑变量(Dummy Variables);lnareadi和 lnareafj分别表示第i个省市以及其贸易第j个贸易对象的土地面积。以上方程(3)中涉及的国家选取为与我国各省贸易数量最大的10个国家与地区。以上变量中,lnndit和 lnare adi数据来源于中经网;lnnfjt和lnareafj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lndij为使用Google Earth测算的距离。

三、模型的估计

在以上模型设定的基础上,本文对模型方程(1)进行了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IV-GMM),结果显示在表1中。表1给出了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双向(Two-way)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贸易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因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FRIV的估计系数。结果显示无论采用何种模型进行估计,结果都表明贸易对于人力资本积累不存在显著性效应。

不过,在表1中,还需要注意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常数项的符号为负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这一负且显著的估计值在经济学意义上是无法成立的,因而也可能表明了随机效应模型对于本文的研究而言是不适用的。基于此,本文采用Wooldrige方法进行模型选择检验,检验的Wooldrige统计量为60.57,这一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因此,Wooldrige检验的结果表明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进一步,我们对固定效应模型设定进行检验,而检验的方法是首先设定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然后检验时间固定效应是否联合显著。基于以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FRIV-GMM估计的结果(表1第3列),我们进行了时间固定效应联合显著性检验,检验对应的统计量为11.64,检验对应的p值为0。这一结果表明时间固定效应是联合显著的,因而本文之后的研究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表1 模型(1)FRIV-GMM估计的结果

四、模型子样本的估计

基于FRIV-GMM估计的结果似乎表明,在本文的考察期内,贸易对于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Galor与Mountford(2008)[7]的研究表明贸易对于人力资本的显著性效应仅发生于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整体而言是不存在的。对我国而言,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而广大内陆地区经济仍相对滞后。那么,我们可以将沿海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将其他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区域,重新对以上模型进行估计,进而考察贸易对于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效应。本文将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以及广东等7个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作为第1组样本,而将其他省份作为第2组样本,对贸易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考察,估计的结果在表2中。

表2 子样本FRIV-GMM估计的结果

表2第1列为采用沿海地区子样本估计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贸易的FRIV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估计参数为0.205,这一参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并且其余参数估计的结果也是显著的。因此,本文认为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表2第2列给出了内陆地区子样本估计的结果,贸易的FRIV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估计参数仅为0.017,并且这一参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是不显著的。因而,对于内陆地区而言,在本文的考察期内,贸易并未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

那么为什么对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贸易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贸易并为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呢?本文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其对外贸易活动较之内陆地区更为频繁;沿海地区资本相对充足,并且现代化生产体系也更为完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因而贸易产品结构也与内陆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沿海地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相对内陆地区更高)。在贸易过程中,国外关于产品质量、式样以及其他的条款,使得这些地区在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培训上较内陆地区更为迫切。另外,相对高的薪酬也吸引了众多内地人才流入沿海地区。

五、结论

本文首先考虑了对外贸易的内生性,并参考Frankel 和 Romer(1999)[12]、Galor 与 Mountford(2008)[7]的方法估算了中国各省自2002年至2012年的FRIV,进而采用IV-GMM方法对贸易与人力资本积累问题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整体而言,基于全国的面板数据发现对外贸易对于人力资本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这一结论意味着贸易并未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当然,这一结论与Galor与Mountford(2008)[7]是一致的即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并未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由于我国地域广袤且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将样本细分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两个子样本,并采用IV-GMM方法重新对模型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贸易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对于广大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贸易并未促进其人力资本的积累。

本文的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已有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正效应,但是依据这一理论无法解释浙江与陕西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水平倒置的现象。本文的研究则对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可能性的解释:浙江省对外贸易促进了其人力资本的积累,而陕西省的对外贸易却不存在这一效应。因而尽管浙江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尤其是高等教育以上)人口占比低于陕西省,但通过对外贸易,浙江省积累了更多的人力资本,进而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陕西省。同样,本文的结论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区域之间尤其是沿海与内地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扩大的现象。除了沿海地区本身具有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以外,沿海地区更为发达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其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进一步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这一效应对于欠发达地区并不存在,因而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果是进一步扩大了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因而,本文的结论对于缓和我国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通过产业结构的转移、调整和升级,提高广大欠发达地区出口产品技术水平,进而可能缩小由于人力资本积累差距引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当然,作为尝试性的研究,本文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首先,人力资本中健康变量的选取,本文出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采用人口死亡率的倒数,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一数据对于健康水平的度量不如使用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量;第二,出于数据的可得性的限制,本文使用的是中国2002年至2012年各省市整体经济的面板数据,虽然相对扩大了样本空间,但是如果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行业数据,将可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1]Stiglitz,Joseph E.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in a Dynamic Econom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78(3):456-488.

[2]Deardorff,A.V.,Stern,Robert,M.The Michigan Model of World Production and Trade:Theory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MA:MIT Press,1986:78-106.

[3]Mazumdar,J.Do Static Gains from Trade Lead to Medium-Run 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6,104(6):1328-1337.

[4]Coe D.T.,Helpman,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859-887.

[5]Temple,Jonathan.The New Grwoth Evidenc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9,37(1):112-156.

[6]Benhabib,J.,Mark M.Spiegel.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J].in Philippe Aghion,Steven Durlauf(ed.),2005.“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Elsevier,edition 1,volume 1,number 1.2005.

[7]Galor O.,Mountford A.Trading Population for Productivity:Theory andEvidenc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8,75(4):1143-1179.

[8]Hassine N.B.Trade,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the Mediterranean AgriculturalSector[J].Economie internationale,2008,113:115-142.

[9]黄先海,石东楠.对外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测度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10]罗良文,阚大学.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岭回归分析法[J].世界经济研究,2011(4).

[11]彭国华.双边国际贸易引力模型中地区生产率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7(8):123-132.

[12]李文波,韩伯棠,李伊涵.贸易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吗?——来自中国省级面板的经验证据[J].江苏商论,2012(3).

[13]Frankel J A.,Romer D.Does Trade Cause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99,89(3).

[14]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J].管理世界,2006(5).

猜你喜欢
内陆地区沿海地区结论
2018年广西北海沿海地区考古调查简报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内陆地区:创新链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沿海地区主要指标(2013年)
北方内陆地区城市人工水系规划研究——以邢台市新区为例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