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川针灸治疗腰痛机理和腧穴应用规律探讨*

2014-07-30 02:38张学伟贾红玲张永臣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委中经脉腧穴

张学伟,贾红玲,张永臣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250014)

现今腰痛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困扰人们健康的疾病,尽管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大都存在不足和异议。针灸疗法治疗腰痛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亦受到质疑,虽然国内文献报道针灸治疗腰痛有很高的有效性,但相应国外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尚缺乏规范性,同时针灸疗效亦存在差异[1]。为更加有效的对针灸治疗腰痛的机理和腧穴选择应用进行规范,本研究对《针灸逢源》中有关腰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时选用腧穴做一阐述,望对针灸规范化进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腰痛病因病机

《针灸逢源·腰痛》载[2]:“腰为肾府,肾与膀胱为表里,在经属太阳,在脏属肾气,诸脉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故腰痛悠悠不止乏力酸软者肾虚也。遇阴雨久坐,则冷痛沉重者,湿也;遇寒而痛,足冷背强者,寒也;遇热而痛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虚也;劳动则痛者,肝肾衰也;风痛则牵连左右,脚膝强急;挫闪痛者,举身不能俯仰转侧;瘀血作痛,昼轻夜重,便黑溺清;肾着腰痛身重,腰冷如冰,亦由湿也;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用酒糟葱姜捣烂罨之最效。”

可见李氏认为腰痛病位在腰部,临床发病多与肾脏、肝脏等脏腑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等经脉密切相关。腰痛初发时多数实证,往往因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气滞所致经脉不通,跌扑损伤所致淤血内阻、筋骨失养伤所致;病久多见虚证,病因则多是因肾虚、肝肾衰导致腰府失于濡养,气虚导致血行无力而致筋脉失荣所致。临床中,因湿邪重浊粘滞,最易痹着于腰部,故外感所致腰痛大多离不开湿邪为患;原文“腰为肾府”,腰乃是肾之精气所溉之所。且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太阳膀胱经脉夹脊抵腰中,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故内伤腰痛多因肾虚。内外之因相互影响,究其根源多内因为先,即肾虚是腰痛发病的关键所在,风寒湿热的痹阻不行,常因肾虚而客,若肾不虚,虽有外感,亦不致腰痛的发生;至于劳力扭伤而致腰痛,大多与淤血有关,治疗亦可从淤血辩证治疗。

2 针灸腧穴使用规律统计分析

以《针灸逢源》作为文献资料来源,以“腰”作为检索词,借助人工和计算机相结合的检索方式对相关条文检索。对使用上述检索词检索出的条文筛选,选出符合针灸治疗腰痛为主的文献条文进行统计分析。对所选文献资料进行数据的校对和腧穴名称的规范工作。①数据校对工作:由两位评价员对文献进行筛选、交叉核对,对有争议的文献,讨论后决定是否纳入,若仍有争议,则由第三方决定该条文是否被纳入,主要目的是去除噪音数据和重复数据。②腧穴名称的规范:依据《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3]、《中国针灸穴位通鉴》[4]和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5]及《经络腧穴学》[6]对穴位名称进行规范。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繁体字以及错别字的处理,如将“太谿”转化为太溪,“大肠腧”转化为“大肠俞”等;省略词的处理,如“三里”应根据原文本意,改为“手三里”或“足三里”,“白环”根据原意补充为“白环俞”等;腧穴别名统一的处理,如“绝骨”与“悬钟”统一为悬钟,“委中”、“郄中”、“血郄”统一为委中,“水沟”、“人中”统一为水沟,“压痛点”、“反应点”统一为阿是穴等。针灸腧穴使用规律的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腧穴频数、腧穴归经频次、腧穴分部及特定穴频次等进行分析。针对针灸处方数据的特点,采用关联分析的方法挖掘针灸治疗腰痛的腧穴运用规律,把腧穴通过对应关系映射到分部、经络及特定穴等概念上。

2.1 腰痛腧穴用穴规律分析

表1 腰痛腧穴用穴规律分析

笔者通过统计分析,本书中关于腰痛治疗的相关条文共有43条,共涉及腧穴81个,腧穴使用总频次160次。腧穴使用频次是指在文献中腧穴所出现的次数,常用腧穴在处方中出现的频次相对来说较高,结果用频次和支持度表示,其中排在前10位的腧穴见表1。由表1可见,在本书中,针灸治疗腰痛的首选穴位为委中,使用频次为23次,支持度为53.49%;居于第二位的腧穴是肾俞,使用频次 6次,支持度为20.93%,远远低于委中穴。其他腧穴的应用均低于此两穴的应用。

2.2 特定穴频次分析结果

通过对腧穴归属于特定穴来统计其频次分析特定穴使用规律。经统计可知,李学川认为治疗腰痛五输穴使用频次最多,共21个穴位,总频次为60次。按频次降序依次为下合穴、原穴、交会穴、背俞穴、郄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募穴,详见表2。

2.3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对各腧穴进行经络关联分析可知:该书作者认为治疗腰痛可取腧穴涉及14条经脉,阳经总使用频率为79.38%,主要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和足少阳胆经,两经共用腧穴41个,总频次为99次,占腧穴使用频率61.88%。除涉及的14条经脉外,经外奇穴和阿是穴的使用频次分别占总频次的1.86%和0.63%。具体经脉及各腧穴使用频次情况见表3。

表2 腧穴特定穴频次统计

2.4 腧穴部位分析

腧穴部位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腧穴所在身体部位的频次,找出取穴所在部位的规律。经统计分析,在本书中,李氏认为治疗腰痛多取下肢部腧穴,频率为51.25%,用穴个数35个,占总数的43.21%;其次是背部,频率为33.75%,用穴个数为25个,占30.86%,详见表4。

3 讨论

“腰痛”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之“痹证”、“腰痛”的范畴。自秦汉时期以来,历代医籍对腰痛有诸多记载,李学川有感于当时医界“独事方药,视针灸为小技而忽诸”的现象,纵览众书,探源《内经》而荟萃群言,对针灸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7]。现今腰痛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故通过对《针灸逢源》有关腰痛论述和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可知,在本书中,所选用的腧穴相对较多,共有81个,说明李氏在临床中治疗腰痛时并不仅仅局限于某经某证,而是经过详细的辨证后针对患者的实际临床情况进行施治,如其在《针灸逢源·腰痛》中“凡腰痛身之前,刺足阳明原(冲阳);身之后,刺足太阳原(京骨);身之侧,刺足少阳原(丘墟)”等相关论述,充分体现出其辨证施治的观点;同时在本书腧穴的应用中,频率较高的腧穴依次为委中、肾俞、昆仑、腰俞、白环俞,因李氏认为“通治腰痛穴:肾俞、白环俞、腰俞、委中、昆仑”,故其临床亦多应用此5穴,同时根据现代有关学者的研究[8],亦表明在当今治疗腰痛的临床实践中,选用上述腧穴临床治疗效果很理想,这对以后临床治疗腰痛的腧穴选择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显示,李氏多选取五输穴和下合穴对腰痛进行治疗,因五输穴为十二经经气所出、溜、注、行、入的部位,故临床应用时不仅对本经经气的调节具有很强的作用、起到很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安全性较高,有研究者[9]称五输穴与下合穴为先后关系,下合穴的产生有助于认识经脉脏腑关系及腧穴主治的规律;对于腧穴的分经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见李氏多取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和足少阳胆经腧穴进行治疗,腧穴多分布在下肢和背部,同时对分经和分布规律进行关联,可见腧穴有一致性,比如委中穴属足太阳膀

胱经合穴,亦分布在下肢部,这与经脉的循行有关,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均循行经过下肢部和腰骶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辨证循经选穴的基本原则,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0]。

表3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表4 针灸治疗腰痛腧穴分部统计

综上所述,《针灸逢源》中关于腰痛治疗中所选择的腧穴以五输穴为主,主要分布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配以其他经脉腧穴。选穴分布主要以下肢、背部腧穴为主,辅以上肢、胸腹部、头面颈项部腧穴及阿是穴。

[1]蒋垂刚.近5年SCI源期刊针灸临床治疗腰痛论文分析[J].中国针灸,2007,27(3):225 -228

[2]李学川.针灸逢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3]王德深.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4]王德深.中国针灸穴位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5]黄龙祥,赵京生,韩钟,等.腧穴名称与定位[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6]沈学勇,许能贵,李鼎.经络腧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梁凤霞.《针灸逢源》中针灸学说特点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2):3 -4

[8]李具宝,熊启良,屈尚可,等.近10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选穴规律的探讨[J].中国针灸,2013,33(7):668 -672

[9]赵京生,史欣德.下合穴理论的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7):646-652

[10]王秋云.辨“症”针刺治疗顽固性腰痛35例[J].中国针灸,2012,32(1):91

猜你喜欢
委中经脉腧穴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彭氏分筋推拿手法中所取“委中下”的定位依据及优势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腰背委中求”理论浅谈对委中穴治疗腰痛病的认识*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腰酸背痛找委中
委中穴的临证应用初探*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