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吗?
——基于ELES模型的分析*1

2014-07-30 07:28仇梦晖
关键词:新农保消费结构边际

刘 冰,仇梦晖

(1.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2.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2009年实施的新农保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近年来对农村居民生活影响最大的两个惠民政策。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2012年底前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指出,需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农保实施的效果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改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大意义。但新农保实施至今,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出台,直接导致了各地方政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误,且标准化评价体系的缺失也使得纠偏过程困难重重。此外,新农保的实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这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全面了解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的难度,并给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阻碍。因此,对新农保制度实施成效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已有研究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化可以很好地呈现相关社会制度的实施效果,亦可直接指出该社会制度所存在的弊端以及由此内生的矛盾,对建设和完善该社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学术界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认为,经济人会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进行消费和储蓄决策,以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Modigliani,1970)[1]197-225,在这一理论基础上,MartinsFeldstein(1976)[2]11-12,Modigliani F和Brumberg R(1954)[3]220利用美国过往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论证了社会养老保险将会减少居民储蓄;而国内学者认为,社会保障本身就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保制度的健全和社保资金的扩大,社保资金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杨良初,2010)[4]9-17。具体而言,新农保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保基金支出的增加可拉动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消费(沈毅、穆怀中,2013)[5]32-36;且从分散风险与提高未来预期收入的角度来说,新农保制度也对拉动农村内需,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刘浩,2011)[6]97-113。研究者发现,新农保制度实施后,参保农户的家庭日常支出显著高于未参保农户,这是由于参保者的参保支出和政府补贴会替代他们为养老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较少的养老支出撬动了较多的预防性储蓄,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显著(岳爱、杨矗、常芳,2013)[7]101-108;为此,不少学者提出要深入推进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降低农村居民个人的养老保险支出,以此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为享受型消费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孙连铮、韩淑梅,2011;范剑平、刘国艳,2001)[8]38-41,[9]46-52。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新农保制度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并未就新农保实施之后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改善情况做出分析,对新农保实施前后消费机制的规范研究十分有限。因此,本文拟结合对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的实地调研,对新农保实施前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探究新农保制度试点的成效,并对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浅见。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假设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等的完善能够提高农村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因此会提高当今的消费支出,导致边际消费倾向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边际消费倾向的绝对值的变化和相对值的变化。本文重点关注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值的变化,即消费结构是否在2009年前后由于收入预期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本文拟采用ELES模型,系统地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融入需求函数里面,利用2007年到2012年连续6年的消费数据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新农保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影响。其中,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但非基本需求则为可支配收入与基本需求之间的差额,并按照边际消费倾向在不同的非基本消费之间进行分配。该模型已得到了广泛应用(陈秋玲、曹庆瑾、张阿丽,2010;张志雷、王斌会、李涛,2004)[10]64-68,[11]110-112,该系统假定人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商品价格决定人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并将需求分为基本需求以及非基本需求两部分。

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中,线性支出系统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Pi表示第i类商品价格。由此可以得到:

用可支配收入代替总支出,以边际消费倾向代替边际预算比例,得到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新的需求函数是:

三、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本文对《G省统计年鉴 2013》*数据来源:http://www.gdstats.gov.cn/tjnj/2013/directory/10-26.html。中2007年至2012年G省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数据进行了参数估计,将新农保制度实施前后的G省农村居民支出状况、消费结构变化等进行统计视角的对比后发现:新农保制度实施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边际消费倾向改观,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提升

对农村居民而言,边际消费倾向是直接反映其幸福感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对商品的消费支出较为谨慎,其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这一方面是由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所决定*由于价格剪刀差等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现象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另一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与城镇相比较为落后,使得农村居民的预防性支出与保障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尤其体现在养老问题上,农村居民必须要为年老期进行储蓄。

表1 2007—2012年各类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对比*表中*号表示显著水平。

由表1可知,2007年至2012年农村居民的食品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14、0.14、0.13、0.11、0.11和0.13,2009年之后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同时这也使得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新农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但在2012年,食品边际消费倾向又有所回升,这是因为新农保制度的作用正在减弱还是有其他因素影响呢?鉴于新农保制度实施的时间不长,可以参考的数据不多,笔者认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数据的统计口径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2012年经济回暖,物价上涨所致;同样,衣着和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存在下降的趋势,表明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不过,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平稳,变化幅度并不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2002年左右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覆盖面已经非常广泛,体制建设相对完善;另一方面,从农村医疗保障的受益主体来看,老人和儿童的医保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这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不大,表明新农保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新农保制度推行前后,农村居民在部分消费项目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否显著呢?我们通过拟合优度检验进行了统计分析,部分重要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07—2012年不同年份间各类消费边际倾向对比

2007年与2008年相比较,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同样,2008年与2009年相比较,在5%的显著水平下,我们可以认为2009年同2008年相比,各类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农村居民在交通和通讯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上升趋势。理论上而言,新农保的实施会给农村居民带来一个良好的未来永久收入的预期,因此,农村居民在下一年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会增加。从统计检验的结果来看也的确如此,2010年与2009年相比,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发生了显著变异,χ2值为62.25,其中,交通和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动解释了这一显著变异的绝大部分。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在2010年表现得尤为突出。

为确保结论的准确性,笔者通过对部分农村地区的入户调查、走访得知,2009年新农保的试点极大地增强了农村居民对于老年生活的信心,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了依靠,自己相较于以前在部分消费方面敢于花钱。这很好地印证了本文的结论。不过,2010年以后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虽然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但同2009年与2010年的变化程度相距甚远,这说明新农保这一颗“定心丸”给老百姓带来了良好的心理预期。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当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增强时,最先发生最显著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次之,最后才是食品、居住以及文娱用品与服务。

2.农村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改善并不显著

表3 2007—2012年基本消费支出对比 (单位:元)

表3给出了8类基本消费支出水平,其总和即为当年居民基本消费总支出。由表3可知,自2007年以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呈缓慢上升之势。自2007年到2010年,基本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上升趋势不显著,在2011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但2012年又大幅回落。总体而言,新农保实施前后,农民的基本消费支出状况改善不明显。首先,从影响农民消费支出的因素来看,主要基于收入水平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以及消费观念的差异。虽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年增长,但基本消费比例并未出现相应增长,就农民所处的消费阶段而言,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消费水平*因为当收入增加时,其基本消费的比例也理应会有所增加,但事实并非如此。;其次,新农保制度试行后,农村居民对未来生活尤其是年老期的收入乐观预期有限,主要由于尚处于试点阶段的新农保制度筹资水平有限、补贴标准不高、待遇水平偏低,加之农村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认为新农保制度并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根本上的改观,自然也就不会把收入增加的部分转化为相应的甚至更大比例的消费。

3.基本支出结构的改善情况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总的基本消费支出还不足以反映新农保实施前后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情况,而基本支出结构则能够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是否得到改观的细节。由表4可知,在各类商品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重最大,但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而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医疗保健的支出上升趋势较为显著。与2009年相比较,交通和通讯、文娱用品及服务等支出所占比重在2010年均有所下降,家庭设备类支出在2009年之后发生了缓慢增长,并在2010年之后保持不变,而其他商品和服务则基本未发生变动。

表4 2007—2012年基本支出结构对比

以上支出结构变化中,变动比较明显的支出项目为食品支出、家庭设备支出以及医疗保健支出。其中,食品支出的比重在2009年新农保制度实施之后减小,对于参保者而言,其收入提高了,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质量有了改善;家庭设备支出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当农村居民觉得家庭收入切实提高或者对未来尤其是年老期的收入预期提升时,才会改变传统的储蓄观念,增加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项目的消费支出。因此,家庭设备支出占基本消费比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明农村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虽然在医疗方面,由于目录外用药等因素使得农村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居民对预防性储蓄依然不敢放松警惕[12]11,但数据表明,新农保制度的实施增强了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使得其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比重增加。

4.需求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变化的情况分析

表5 2007—2012年需求收入弹性对比

表5反映了2007年至2012年各支出项目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在医疗保健支出方面,可以发现2010年医疗保健的需求收入弹性明显比2009年高,即当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时,倾向于在医疗保健方面投入较大的比重,但这种增长因素要排除新农合的影响。新农合的开展要早于2009年,经笔者调研发现,新农合虽然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就医状况,但并未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此相关学者也指出新农合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总效果并不显著[13]41-53;而交通和通讯的需求收入弹性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是因为对交通以及通讯等耐用品的支出并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部分支出在一个农村居民家庭中并不是每年都会发生,因此,交通和通讯的需求收入弹性在2010年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综上所述,在新农保实施前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的确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家庭耐用品、医疗保健的需求收入弹性增加,而食品、衣着的需求收入弹性减小,表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表6 2007—2012年价格弹性对比

在价格弹性方面,由表6可知,消费支出结构的8个构成指标,价格需求弹性均为负,并且均有一定程度上的上升。比如,食品的价格弹性由-0.45升到-0.34与-0.36之间,而衣着的价格弹性从-0.55升到-0.32与-0.39之间。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两项为居住和文娱用品及服务。我们在对农村入户调查中发现,在农村地区,当农户家庭收入增加以及对未来的现金流有较为乐观的预期时,农村居民往往会选择对房屋进行整修,进而增加对居住的投资,而价格弹性的上升,说明农村居民的居住投资对价格的敏感性降低,是对未来收入预期转好和收入增加的体现。此外,文娱用品及服务的价格弹性的提高,说明在农村居民的消费构成中越来越重视文化以及教育消费,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与生活水准正在向一个较高水平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2007年至2012年G省在实施新农保前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发现农村居民在食品、衣着和居住等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而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基本支出结构有所改善。农村居民对非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提升,但基本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即新农保实施前后,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并未出现显著提升,更多的是在消费结构上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体现在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文娱用品及服务及居住方面。这为在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转好,消费发生结构改善时,如何拉动农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如何使得农村市场的物资供应与农村居民的需求相匹配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新农保制度的实施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提升空间并不显著,并未从根本上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对正值青壮年的那部分农民群体而言,目前的新农保补贴以及退休后的发放金额同他们对未来物价水平、生活成本的预期相比,显得有些杯水车薪,离他们对未来生活保障的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新农保制度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各级政府可以尝试在现有基础上,在财政预算允许范围内,加大对新农保的投入补贴力度;另一方面,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物价水平与生活成本对养老金待遇进行适当调整,并且可以考虑建立动态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所谓动态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即各地区根据每年或者一定时期的物价与生活成本对养老金待遇进行调整,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生活质量。此外,各地区应积极加快并扩大城镇与农村养老保险并轨、统筹的试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努力缩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险方面的差距,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 F.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 and Intercountry Differences in the Saving Ratio[J].Induction,Growth and Trade,1970.

[2]Martins Feldstein.Seven Principles of Social Insurance[J].Chalenge,1976.

[3]Modigliani F,Brumberg R.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J].New Brunswick: Post-Keynesian Economics,1954.

[4]杨良初.社会保障与消费关系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0(6).

[5]沈毅,穆怀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乘数效应研究[J].经济学家,2013(4).

[6]刘浩.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当前带动农村消费与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分析[J].时代金融,2011(2).

[7]岳爱,杨矗,常芳,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日常费用支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3(8).

[8]孙连铮,韩淑梅.论农村消费成本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1(7).

[9]范剑平,刘国艳. 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1(1).

[10]陈秋玲,曹庆瑾,张阿丽.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管理学报,2010(1).

[11]张志雷,王斌会,李涛.应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J].特区经济,2004(10).

[12]白剑峰.卫生部长陈竺坦言:看病难、看病贵尚未根本解决[N].人民日报,2013-01-08.

[13]白重恩,李宏彬,吴斌珍.医疗保险与消费:来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新农保消费结构边际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浅议导数和边际在量本利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云南省新农保制度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能源投资基本功之正确认识能源的边际成本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