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2014-07-31 23:07步瑞
现代企业 2014年6期
关键词:平均法公允所得税

步瑞

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为企业运用会计政策提供了选择空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选用合理的会计政策,但不同会计政策的核算是不同的,从而影响企业所得税的数额。本文采用比较法对企业存货、投资性房地产不同会计政策下财务报表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合法的途径最小化纳税成本。

一、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及纳税筹划

1.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纳税筹划。企业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使企业期末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不同,对企业所得税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在对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之前,做好纳税筹划。

例1: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得税税率为25%,5月1日甲材料库存1000公斤,每公斤100元;8日购进甲材料500公斤,每公斤110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25日出售800公斤,每公斤不含税售价为130元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要求:(1)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对企业5月份所得税的影响;(2)假设8日购进的甲材料的买价是95元,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分析:(1)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下所得税额的比较

(2)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下所得税额的比较

(3)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通过表1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下比较可知,“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项目加权平均法下金额增加2 669元、“利润总额”项目加权平均法下金额减少2 669元、“所得税费用”项目加权平均法下金额减少667.25元;表2原材料价格下降情况下比较可知,“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项目先进先出法下金额增加1331元、“利润总额”项目先进先出法下金额减少1331元、“所得税费用”项目先进先出法下金额减少332.75元。

(4)比较分析与纳税筹划。在购入原材料价格上涨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成本会较低,提高了企业税前利润水平,使企业承担了较多的所得税费用,反而加权平均法加大了前期存货的销售成本却减轻了税负;在购入原材料价格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成本会增加,降低了企业税前利润水平,使企业承担了较少的所得税费用,反而加权平均法增加了税负。因此企业在存货价格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能降低税负,在价格上涨时采用加权平均法对企业比较有利。

2.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的纳税筹划。例2:A公司于2012年12月31日将自用办公楼对外出租,出租时办公楼的原价为1000万元,已提折旧为20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40年,预计净残值为0,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假定A公司计提折旧的方法、预计使用年限及预计净残值符合税法规定。假设从2013年1月1日起,A公司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如果2013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分别为800万元,2013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900万元,假定A公司按年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得税税率为25%。

要求:(1)计算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下所得税的影响金额;(2)分析两种计价模式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分析:(1)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下所得税影响金额的计算 单位:万元

(2)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成本模式下“资产负债表”中“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降低20万元、“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项目金额增加20万元、“所得税费用”项目金额是5万元。公允价值模式下“资产负债表”中“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增加1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金额增加25万元、“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金额增加100万元、“所得税费用”项目金额是25万元。

(3)比较分析。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要计提折旧,利润总额减少20万元,所得税费用减少5万元;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需计提折旧,公允价值的变动增加100万元,但税法计税基础不变,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25万元,“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增加25万元。比较两种计价模式下,成本模式下会使企业利润总额减少,公允价值模式下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时会使企业利润总额增加。

二、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的建议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纳税筹划。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要遵守会计法、会计准则等的相关规定,不能超越相关规定的要求,如发出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的后进先出法新会计准则已经取消了,企业就不能再采用了,因此企业在会计政策合理的选择空间内进行纳税筹划。

2.兼顾企业经营和发展目标。企业纳税筹划的最终目的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纳税成本。每个企业都要进行自身的经营和发展目标,运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纳税筹划时要兼顾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目标,不能片面地只顾纳税额度的降低而影响企业全局的发展。

3.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会计政策进行纳税筹划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对于任一个产生税收的环节都应进行筹划,与企业各环节的管理密切联系,考虑到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利益关系。

4.考虑税款缴纳的时间价值。会计政策的选择只是在纳税额度上的筹划,会计人员应把纳税筹划的时间价值因素考虑在内,在收入确认原则时尽量使用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延期确认收入降低利润总额;在相关费用上做文章,如通过固定资产的折旧、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无形资产的分摊费用等延期纳税给企业带来节税效果。

三、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纳税筹划的对策

1.将纳税筹划与偷税、漏税区分,加强社会审计监督的作用防范风险。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纳税筹划时,为了降低纳税成本,企业经常采取会计政策的变更达到目的,有些会计政策变更是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但有些是不允许的,为了不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应加强审计监督的功能,加强风险的防范。

2.逐步规范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与税收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纳税筹划提供依据。由于我国税法、税收制度的规定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存在差异性,导致会计人员在运用会计准则与税收执行人员执行中存在着不一致,难免会导致相互理解的偏差与执行的随意性,因此对于逐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税收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十分必要的,最好对相同事项的规定原则完全一致,缩小相同事项因不同的法律法规性规定的不同产生的差异,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会计执行环境、会计人员的素质结合起来权衡效率与公平。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为企业运用会计政策提供了选择空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选用合理的会计政策,但不同会计政策的核算是不同的,从而影响企业所得税的数额。本文采用比较法对企业存货、投资性房地产不同会计政策下财务报表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合法的途径最小化纳税成本。

一、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及纳税筹划

1.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纳税筹划。企业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使企业期末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不同,对企业所得税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在对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之前,做好纳税筹划。

例1: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得税税率为25%,5月1日甲材料库存1000公斤,每公斤100元;8日购进甲材料500公斤,每公斤110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25日出售800公斤,每公斤不含税售价为130元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要求:(1)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对企业5月份所得税的影响;(2)假设8日购进的甲材料的买价是95元,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分析:(1)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下所得税额的比较

(2)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下所得税额的比较

(3)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通过表1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下比较可知,“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项目加权平均法下金额增加2 669元、“利润总额”项目加权平均法下金额减少2 669元、“所得税费用”项目加权平均法下金额减少667.25元;表2原材料价格下降情况下比较可知,“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项目先进先出法下金额增加1331元、“利润总额”项目先进先出法下金额减少1331元、“所得税费用”项目先进先出法下金额减少332.75元。

(4)比较分析与纳税筹划。在购入原材料价格上涨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成本会较低,提高了企业税前利润水平,使企业承担了较多的所得税费用,反而加权平均法加大了前期存货的销售成本却减轻了税负;在购入原材料价格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成本会增加,降低了企业税前利润水平,使企业承担了较少的所得税费用,反而加权平均法增加了税负。因此企业在存货价格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能降低税负,在价格上涨时采用加权平均法对企业比较有利。

2.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的纳税筹划。例2:A公司于2012年12月31日将自用办公楼对外出租,出租时办公楼的原价为1000万元,已提折旧为20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40年,预计净残值为0,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假定A公司计提折旧的方法、预计使用年限及预计净残值符合税法规定。假设从2013年1月1日起,A公司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如果2013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分别为800万元,2013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900万元,假定A公司按年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得税税率为25%。

要求:(1)计算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下所得税的影响金额;(2)分析两种计价模式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分析:(1)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下所得税影响金额的计算 单位:万元

(2)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成本模式下“资产负债表”中“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降低20万元、“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项目金额增加20万元、“所得税费用”项目金额是5万元。公允价值模式下“资产负债表”中“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增加1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金额增加25万元、“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金额增加100万元、“所得税费用”项目金额是25万元。

(3)比较分析。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要计提折旧,利润总额减少20万元,所得税费用减少5万元;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需计提折旧,公允价值的变动增加100万元,但税法计税基础不变,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25万元,“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增加25万元。比较两种计价模式下,成本模式下会使企业利润总额减少,公允价值模式下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时会使企业利润总额增加。

二、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的建议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纳税筹划。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要遵守会计法、会计准则等的相关规定,不能超越相关规定的要求,如发出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的后进先出法新会计准则已经取消了,企业就不能再采用了,因此企业在会计政策合理的选择空间内进行纳税筹划。

2.兼顾企业经营和发展目标。企业纳税筹划的最终目的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纳税成本。每个企业都要进行自身的经营和发展目标,运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纳税筹划时要兼顾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目标,不能片面地只顾纳税额度的降低而影响企业全局的发展。

3.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会计政策进行纳税筹划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对于任一个产生税收的环节都应进行筹划,与企业各环节的管理密切联系,考虑到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利益关系。

4.考虑税款缴纳的时间价值。会计政策的选择只是在纳税额度上的筹划,会计人员应把纳税筹划的时间价值因素考虑在内,在收入确认原则时尽量使用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延期确认收入降低利润总额;在相关费用上做文章,如通过固定资产的折旧、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无形资产的分摊费用等延期纳税给企业带来节税效果。

三、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纳税筹划的对策

1.将纳税筹划与偷税、漏税区分,加强社会审计监督的作用防范风险。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纳税筹划时,为了降低纳税成本,企业经常采取会计政策的变更达到目的,有些会计政策变更是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但有些是不允许的,为了不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应加强审计监督的功能,加强风险的防范。

2.逐步规范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与税收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纳税筹划提供依据。由于我国税法、税收制度的规定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存在差异性,导致会计人员在运用会计准则与税收执行人员执行中存在着不一致,难免会导致相互理解的偏差与执行的随意性,因此对于逐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税收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十分必要的,最好对相同事项的规定原则完全一致,缩小相同事项因不同的法律法规性规定的不同产生的差异,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会计执行环境、会计人员的素质结合起来权衡效率与公平。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为企业运用会计政策提供了选择空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选用合理的会计政策,但不同会计政策的核算是不同的,从而影响企业所得税的数额。本文采用比较法对企业存货、投资性房地产不同会计政策下财务报表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合法的途径最小化纳税成本。

一、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及纳税筹划

1.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纳税筹划。企业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使企业期末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不同,对企业所得税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在对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之前,做好纳税筹划。

例1: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得税税率为25%,5月1日甲材料库存1000公斤,每公斤100元;8日购进甲材料500公斤,每公斤110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25日出售800公斤,每公斤不含税售价为130元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要求:(1)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对企业5月份所得税的影响;(2)假设8日购进的甲材料的买价是95元,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分析:(1)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下所得税额的比较

(2)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下所得税额的比较

(3)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通过表1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下比较可知,“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项目加权平均法下金额增加2 669元、“利润总额”项目加权平均法下金额减少2 669元、“所得税费用”项目加权平均法下金额减少667.25元;表2原材料价格下降情况下比较可知,“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项目先进先出法下金额增加1331元、“利润总额”项目先进先出法下金额减少1331元、“所得税费用”项目先进先出法下金额减少332.75元。

(4)比较分析与纳税筹划。在购入原材料价格上涨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成本会较低,提高了企业税前利润水平,使企业承担了较多的所得税费用,反而加权平均法加大了前期存货的销售成本却减轻了税负;在购入原材料价格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成本会增加,降低了企业税前利润水平,使企业承担了较少的所得税费用,反而加权平均法增加了税负。因此企业在存货价格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能降低税负,在价格上涨时采用加权平均法对企业比较有利。

2.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的纳税筹划。例2:A公司于2012年12月31日将自用办公楼对外出租,出租时办公楼的原价为1000万元,已提折旧为20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40年,预计净残值为0,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假定A公司计提折旧的方法、预计使用年限及预计净残值符合税法规定。假设从2013年1月1日起,A公司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如果2013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分别为800万元,2013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900万元,假定A公司按年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得税税率为25%。

要求:(1)计算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下所得税的影响金额;(2)分析两种计价模式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分析:(1)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下所得税影响金额的计算 单位:万元

(2)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成本模式下“资产负债表”中“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降低20万元、“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项目金额增加20万元、“所得税费用”项目金额是5万元。公允价值模式下“资产负债表”中“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增加1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金额增加25万元、“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金额增加100万元、“所得税费用”项目金额是25万元。

(3)比较分析。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要计提折旧,利润总额减少20万元,所得税费用减少5万元;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需计提折旧,公允价值的变动增加100万元,但税法计税基础不变,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25万元,“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增加25万元。比较两种计价模式下,成本模式下会使企业利润总额减少,公允价值模式下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时会使企业利润总额增加。

二、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的建议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纳税筹划。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要遵守会计法、会计准则等的相关规定,不能超越相关规定的要求,如发出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的后进先出法新会计准则已经取消了,企业就不能再采用了,因此企业在会计政策合理的选择空间内进行纳税筹划。

2.兼顾企业经营和发展目标。企业纳税筹划的最终目的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纳税成本。每个企业都要进行自身的经营和发展目标,运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纳税筹划时要兼顾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目标,不能片面地只顾纳税额度的降低而影响企业全局的发展。

3.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会计政策进行纳税筹划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对于任一个产生税收的环节都应进行筹划,与企业各环节的管理密切联系,考虑到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利益关系。

4.考虑税款缴纳的时间价值。会计政策的选择只是在纳税额度上的筹划,会计人员应把纳税筹划的时间价值因素考虑在内,在收入确认原则时尽量使用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延期确认收入降低利润总额;在相关费用上做文章,如通过固定资产的折旧、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无形资产的分摊费用等延期纳税给企业带来节税效果。

三、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纳税筹划的对策

1.将纳税筹划与偷税、漏税区分,加强社会审计监督的作用防范风险。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纳税筹划时,为了降低纳税成本,企业经常采取会计政策的变更达到目的,有些会计政策变更是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但有些是不允许的,为了不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应加强审计监督的功能,加强风险的防范。

2.逐步规范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与税收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纳税筹划提供依据。由于我国税法、税收制度的规定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存在差异性,导致会计人员在运用会计准则与税收执行人员执行中存在着不一致,难免会导致相互理解的偏差与执行的随意性,因此对于逐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税收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十分必要的,最好对相同事项的规定原则完全一致,缩小相同事项因不同的法律法规性规定的不同产生的差异,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会计执行环境、会计人员的素质结合起来权衡效率与公平。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猜你喜欢
平均法公允所得税
基于平均法的金属橡胶隔振器非线性振动特性研究
具有初边值条件的集值脉冲微分方程的平均法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战后所得税稽征与官商博弈(1945—1949)
“递延所得税”对企业所得税影响分析
各项税收收入(1994~2016年)
平均法处理自由落体频闪数据的研究
浅谈所得税会计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