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传统音乐精神恰当地融入民族管弦乐队

2014-07-31 19:12孙阿楠
艺术评鉴 2014年8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

孙阿楠

摘要: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力度逐渐加大,正规化的剧场、剧院孕育而生,为民族管弦乐队的产生与发展铺平了道路。彭修文作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奠基人之一,为民族管弦乐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音乐大多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对传统音乐的执着,他认为:“民族乐队只有遨游在民间音乐的海洋中,才能获得新的自由。”

关键词:彭修文 民族管弦乐队 传统音乐

近日,拜读了山东艺术学院彭丽教授的《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让笔者深有感触,全书主要以彭修文具有代表性的数十部民族管弦乐曲以及相关乐器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彭修文在民族管弦乐创作方面的风格特征,强调彭修文在民族管弦乐艺术方面的思想观念,进而指出他在民族管弦乐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其中,第三章作者以史学家的目光深入把握彭修文在乐队模式建立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积极作用,从而梳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编制结构、演讲过程及相关乐器改革实践,并检讨这一乐队模式及乐器改革的得失。

书中作者将彭修文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学乐之初(1931-1949)、初涉乐坛(1950-1965)、沉没与挣扎(1966-1976)、再度辉煌(1977-1996)。以彭修文在每个阶段的创作和发生的历史事件为写作线索,方便读者了解本书内容。彭修文十九岁前所受到的音乐熏陶与教育,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彭修文步入了音乐的殿堂。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音乐专著,聆听各种版本的唱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音乐积累造就了他后来的创作灵感如汩汩清泉,源源不断。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彭修文大显身手,改编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奖;带领乐队走出国门,将民族音乐传递给异国人民;开始了民族管弦乐交响性的最初尝试。彭修文的作品应时应景,内容积极向上,旋律欢快喜悦,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文革期间,彭修文无奈地沉默了六年之久,几乎完全远离了民族管弦乐创作与指挥工作,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事业。于是在这灾难性的十年后,他迎来了创作历程的“再度辉煌”,更趋成熟的作品和日臻完美的指挥艺术迎来了他创作与指挥生涯的高峰,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多部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如套曲《四季》、幻想曲《秦·兵马俑》、交响诗《怀》等,还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赴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近百场。这位大师为了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献出了毕生心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关心的还是民族音乐的发展。作者在最后附上了 “终曲:驾鹤西去之后”一章,记录了中央电视台于1997年举行的“中国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逝世一周年纪念音乐会”,2002年香港中乐团举办的两场纪念彭修文逝世五周年的音乐会。大师虽然已逝,但是他的作品将永远流传。时至今日,彭修文的作品依然是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节目单的核心曲目。这个来自江岸的大汉,持着铜琶铁板唱尽了他的生命!他在中国20世纪的音乐史上,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一书的第二章对彭修文的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比较,在认真拜读后反复听了这些作品,颇有感触,其中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套曲《十二月》中的《腊月-踏雪寻梅》,这首作品的引子过后,出现了阮和梆子的声音,快速紧密的后十六节奏型模仿出达达的马蹄声,由弱到强由远及近,加入了笙和钢片琴的声部,清脆的钢片琴声仿佛轻盈的雪花一片片飘落,梆子的敲击则似模仿马儿脖上的铃,随着奔跑叮当作响。第一段和第二段衔接的地方很有特色,正如作者题解:“雪园静悄悄,驰来群雪橇,冷香浓艳无觅处,山崖谷底潜心找,踏雪寻梅溶溶乐,歌声渐远人已渺。”

音乐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从来都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历史过程。笔者记得刘承华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音乐很少作大规模的合奏,即使偶尔有合奏,也多是小范围的,且合奏时也尽量挪出空来让有特色的乐器独奏或轮奏……”中国的管弦乐作品能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个性,以自己独特的音色抓住人,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外国的音乐作品则追求一种共性,音乐织体思维主要是以纵向和声为主的网状立体性的织体思维。彭修文完美地将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运用到他的作品中,给民族管弦音乐增添了网状立体性的织体思维的同时又保留了每种乐器独特的音色特点。综观彭修文的作品,旋律大多较欢快,无论是改编曲还是创作曲,无论是中国曲调还是外国旋律,他总能完美运用旋律诠释作品所要包含的内容。也正如书中提到“彭修文不愧是我国民乐界的一位主帅、一面大旗,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

最后,关于《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一書中的结论部分,充分肯定了彭修文在建国以来民族管弦乐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彭修文在逝世后,全国上下惋惜之声不绝于耳。彭修文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宝贵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相融合的历史思考。

中国处于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当中,民族管弦乐队在接受一些新的西方作品的同时应当保持传统,民族音乐是中国独有的特色音乐,民族管弦乐的建制不能被西方音乐文化牵着鼻子走,封建是当今社会所摒弃的,但是封建不等同于传统,我们始终要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民族管弦乐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凝聚了中国民间的特有音色,我们应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民族管弦乐队要在其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刘天华1927年在北京成立的国乐改进社,其目的是组织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乐器的改进,民族乐曲的创作以及编辑出版音乐刊物,其核心思想亦是民乐需要中西合璧,在以往传统乐曲的基础上兼容西方的作曲理论,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今后民族管弦乐队发展的趋势。总而言之,只有保持传统,不断创新,民族音乐才能长久的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国乐前途之思考
国乐前途之思考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