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2014-08-03 06:31吕春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同性恋

吕春子

(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 昆士兰 4072)

一、引言

本文旨在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探索美国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是采用两性对比的方式探索两性社会权力关系的方法。笔者比较关注美国流行文化对男女两性的态度,因此采取了最直接的方式——研究俚语中的性别名词,也就是民间对男女的各种称呼。

这里有必要阐释一下本文的“俚语”指代何物。这里引述一段《兰登书屋韦伯学院词典》对俚语的解释,笔者以为这段概述足够精确:非常不正式的词汇和习语,它们比起常用语,更加隐晦、幽默、简略、生动,存在时间也更短,并且表现得独具一格。对于俚语的性别分析,主要是借助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对于非正式的常用语进行分析,来展示其背后隐含的性别歧视。

美国俚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的描述需要足够贴切、在人群中产生一定的共鸣,否则这个词不可能有足够的影响力和传播动力。它的文本也要足够简洁,用词足够经济,我们发现俚语基本都是简短的词条,因为一个词永远比一句话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反过来可以说,如果某个词在民间流传甚广,它一定准确、言简意赅地反映了多数人的观点。因此从俚语中提炼的文化现象,只要研究过程合理,就基本省去了鉴定真伪的需要。因此俚语研究的本质是对观察者的观察。俚语的又一特点是不雅和粗俗,过去的研究也因此尽可能规避了它,但笔者认为这种无拘无束、毫不掩饰的一面带给了它正规语无法媲美的真实性,可用作洞穿现象核心不可多得的研究手段。

笔者相信,通过研究俚语对不同男女的“称呼”,可以观察到这个社会的性别歧视程度。对这种“称呼”的产生,首先人们要有足够的兴趣观察,且视线停留的时间必须足够长,这样才能有确切的文本输出。

二、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和研究思路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将俚语分为男女两组,探究哪个性别的哪些群体容易得到关注,哪些不容易得到关注,关注的是什么,以对比俚语所体现的流行文化在两性关注上的异同。得出的结论或许不能推演至整个美国流行文化,但多少能给后者带来一些启示。

(一)词典的选择

对于俚语的分析,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选择俚语资料,本人查阅了大量的美国俚语词典,决定借助其中一本俚语词典,做量化的统计与分析。词典是本文即将展现的所有词条和对词条解释的出处,因此需要严格选择,选择标准如下:需要在近期出版或再版,以保证研究适用于当下而非过去;需要收录一定量的词条,以保障从中提取的词样具备一定的数量基础,能够进行科学分析,并得到有效结论;需要与本论文选择俚语的定义和理解基本一致;最好提供引文和出处,当释义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主观和模糊的描述时,笔者有第二种资料可以参考;出版社和词典编纂者拥有一定的权威,词典本身的权威性也需要受到美国社会的认可。

本文选择的词典是由汤姆·戴尔泽(Tom Dalzell)编写的《罗德里奇现代美国俚语和非传统英语词典》(TheRoutledgeDictionaryofModernAmericanSlangandUnconventionalEnglish)。该书出版于2009年,拥有25,000个词条,并辅以生动的解释和引文的原文。俚语多由编者亲自从流行文学、报纸、杂志、电影、电视节目、流行歌词和互联网摘录,得到了《书单》(Booklist)《时代文学副刊》(TheTimesLiterarySupplement)《逆流而行》(AgainsttheGrain)《选择》(Choice)和《书籍论坛》(Bookforum)等杂志的正面评价。词典编者在前言中特别强调:“具有侵犯性的俚语不会因它在种族、伦理、性别和其他方面的诋毁而排除在收录范围外”,因为这样就“否定了被使用的事实”。在笔者看来这本词典是性别研究的理想选择。

(二)关于词样

如前所述,本文探讨的词样本质上是某种性别群体的称呼,也就是说,是不能误用在异性身上的。这种性别特异性的鉴定标准有两个:第一,释义的主语要明确为“女的”或“男的”,如“Hatpin Mary,a male professional wrestling fan who prodded wrestlers designated as villains US, 1975”;第二,词条本身含有体现性别的字眼,比如中文的“妓女”不能用在男人身上,aceman一词的释义主语虽然是性别模糊的“战士”,但man这个字带给了这个词性别功能,除非口误,是不能误用在女人身上的,类似的还有“call girls”“wheel man”“boys in blue”等。合格的词样还需要对两性群体有更进一步的界定,而不仅仅停留在对一种性别的泛泛之称。所以本文的词样首先应是个指示代词,其次是针对性别的、非泛指的指示代词。

论文通过对词典电子版进行关键字搜索提取出合格的词样。关键字包括常见的“boy”(男孩)“man”(男人)“men”(男人们), “male”(男子)和对应的“girl”(女孩)“woman”(女人)“women”(女人们)“female”(女子)。但在提取了400多个词样之后,笔者意识到若不考虑词典编者的写作习惯,这种提取方式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不完整的。比如“prostitute”这个词,正如“娼妓”之于中文,虽然包括柯林斯、牛津等在内的权威词典没有详细界定它所指代的性别群体,但是词典编者将它默认为女性职业。词典中每每提到男妓,都明确了“male” prostitute,提到妓女则自动省略了性别前缀,这些细节反映了编者对“prostitute”的性别刻板定型,因此有必要将它收入女性关键词。与此情况相似的还有“gay”(同性恋)、“pimp”(皮条客)。

经过反复几轮尝试,关键词最终统一为男性的“boy” “man” “male” “pimp” “homosexual”,和女性的“girl” “woman” “female” “prostitute” “lesbian”。但具体收录标准取决于该词的出处和上下文。最终提取出了男性的605条和女性的578条,分别整理成两张excel表格。“broad, a woman US, 1911”“boo-boo, a woman US, 1997”“cocker, a man US, 1946”这样的泛称不在收录范围。同时还有一些词条虽然满足一开始列出的标准,但仍然无法归类,它们描述了某个群体与说话者的关系,却没有对他们的情况具体说明,如“cutting man, a best friend(好朋友)US, 1970”“goombah, a loyal male friend(忠诚的男性朋友)US, 1954”“old girl, your mother(你的母亲)US, 1878”。

(三)词样分类

每一个词条和释义分别代表了具备某些特征的性别群体。论文通过识别、分类这些特征,鉴别一千余个群体身份。特征通过调整句型结构得出,如“a girl” 是 “a woman who is young”(一个年轻的女人); “a prostitute”是“a woman who is a prostitute”(一个作妓女的女人); “bagman”是“a man who is a drug dealer”(一个贩毒的男人);“a pretty girl”是“a woman who is young and pretty”(一个年轻的、漂亮的女人)。为了观察俚语创造者/公众对特定特征的兴趣点,特征词语首先需要经过系统分类,为接下来的计算、整理和对比做准备。比如,young、old、teenager、college student等词都包含着“年龄”方面的信息,因此“年龄”作为“指标”之一,确定了一种分类方式、一种统计目标。与年龄并列的其他“指标”,首先要保障命名的准确性,即能够准确概括一类文字信息;其次要有一定的收录基数,归入的词条太少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再次要与本文目的一致。在上述的基础上,分类结果应该能最大限度地囊括性别群体,最好是归入“其他”一栏的词条数不高过平均值(总数/分栏数=平均值)。经过反复调整,最终确认的分类指标是:年龄/外貌/挣钱方式/性取向/出身/对性和异性的态度/能力/舆论评价/非法行径/性格特征/其他。

A.年龄:对年龄做出的描述,明示或暗示。如果主语是大学生、中学生,将会在此处标示“年轻”,鉴于大部分大学生和中学生都处在人生的早期。

B.外貌:对指代群体的五官、身材、头发等外貌情况做出的描述或评价。

C.挣钱方式:某些挣钱手段过于零散,或是落在合法与非法的灰色区域,不可算作正规职业,便同职业一起归入此类。

D.性取向:指代群体的性取向,或与某种性取向群体有关系,如,被追求对象。

E.对性和异性的态度:某些对异性的态度就是对性的态度。

F.舆论评价:释义中含有一些明显由第三方做出的主观性评价,如“受欢迎”“重要”等字眼,不是对指代群体的客观描述,无法归入以上任何一类,便归在此处。

G. 同性恋者的性格特征:如,小气的、女性化的、刻薄的。

H.非法行径:罪犯或是犯罪、暴力团体的一员,或涉及毒品买卖。

最终,每一个词条应整理成如下形式,例如,“a woman, 指标 I: prostitute, 指标 A: young, 指标 B: beautiful, 指标C: prostitute(一个女人,A指标:年轻,B指标:美丽,C指标:妓女)”,如此得以将1200条词样分别整理成两张excel表格,表格的一部分如表1所示:

表1 被关爱对象目前正在接受的志愿者服务

(四)研究思路

研究的主干部分,会把男女两性各个指标的大致情况以数字、百分比和各种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为了便于理解和对比,每种指标下的信息又会进行二次分类。类别和类别下的词条都在表格中公开,力求客观。在这里需明确的是,本文的一切归类是建立在对作者的信任之上的,如果作者有明确指出的东西本文不会违背,只有当语焉不详时才会诉诸于引文。最后,则是对观察的观察,即将统计的分析结果进行提炼,给出论文探究到这一步的总结性结论。

三、美国俚语的性别分析

(一)整体判断

经过搜索,符合条件的男性俚语一共有605个,女性的有578个。每项指标所占整体的比重如图1所示。图2是在图1的基础上,将各值用线连接起来,形成的高低起伏的折线图。由后者可直观地看出,公众的关注并非平均分配给各个群体,而是呈现出由某个或某些因素决定的钟形函数图。从两条折线互补的走势可推断,公众对人群的兴趣点是因性别而异的,究竟哪种性别因哪种因素受到关注,就是下一步要探讨的问题。

图1

图2

(二)相似之处

虽然男女两组数据在整体上是相异的,但仍然有个别指标表现出了相似之处,如指标A和指标H。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指标A: 年龄。年龄被分为“年轻的”和“不够年轻的”两类。从俚语的统计来看,社会更为关注“年轻的”群体,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不过,俚语对于女性的年龄描述整体上多于男性:有21.42%的女性俚语包含年龄信息,比男性多出5%。从词条的统计来看,关注年轻女性的比关注年轻男性的高出15个百分点。

女性的578个词条中,有123个词包含年龄信息,占总数的21.28%(详见表2)。

表2 女性词条包含年龄信息情况

男性的605个词条中,有96个词包含年龄信息, 占总数的15.87%(详见表3)。

表3 男性词条包含年年龄信息情况

由图3所示,虽然有关年轻女子的俚语比年轻男子多出15%,但两者在各自的饼图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可见无论哪种性别,年轻的群体都更容易受到社会关注。反之,不够年轻的群体(尤其是女性)更不易被社会观察并进入俚语的语境。另外,男性信息列表较女性展现出了轻微的多样性——在“不够年轻的”分类里多出了“中年的”“成熟的”两组,这两种说法使年龄不再是丈量生理变化的工具,而是心智成熟的标尺。

图3 饼状图对比

2.指标G:同性取向下的性格特征。指标G下的男女两性俚语相当丰富,因此比较难分类,但它们各自的同性恋词条表现出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如表4所示:

表4 男女同性恋词条状况

由表4可知,社会更倾向关注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不一致的同性恋群体,这对解读性取向指标的结果带来了一些启示。

(三)差异之处

1.指标B:外貌信息。所有外貌信息分为两大类:“评价”和“描述”,而“评价”又分成正面的和负面的。“评价”比“描述”在用词上更整洁,但捆绑的主观信息量远比后者大。比如“有吸引力的”一词,虽没有具体描述对象的头发、体形、肤色、胸部、屁股等,但读者心中已有判断。简而言之,“描述”是相对客观的文字素描;而“评价”是被赋予美学价值的描述的组合。

女性的578个词中有133个含有外貌信息, 占总体的23.01%(见表5)。

对女性外貌的评价高达83%,比男性高出将近4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流行文化对女性外貌的“美”和“丑”的判定,比男性要更加苛刻,即是说,更多的描述信息容易落入“评价”的范畴。这种苛刻程度,从本文的数量来看,几乎是男性的两倍。反之,超过一半面积的男性饼图(见图4)都归于描述类别下,可以说,社会评价对男性的外貌更多体现出了宽容。

表5 女性词条中含有外貌信息的情况

男性的605个词中有81个含有外貌信息, 占总体的13.39%(见表6)。

表6 男性词条中有含外貌信息的情况

图4 饼状图对比

2.指标C: 赚钱途径。赚钱途径的划分相对比较复杂。本文总结出了两种分类方式。C1注重赚钱方式的正式程度,根据该职业有没有晋升的可能性、上班时间是否规律、薪酬的多少等,依次粗略地分为事业、工作/闲工、勉强糊口,以及难以归入以上任何一类的“性工作者”,考虑到美国各州对性服务业的态度参差不齐,“性工作者”便自成一类。C2分类充分开发了C1展现出的另一种分类潜力,它注重的是这份工作与“性”的关系,是否涉及与异性或同性发生性关系,是否涉及调情以及其他性手段,分类下的具体用词都列在表7、表8中了。

(1)C1: 事业/工作/糊口/性工作。

女性词中有142个词含有此类信息,占24.57%(见表7)。

表7 女性词条中含赚钱途径C1信息的状况

续表

男性词中有105个词含有此类信息,占17.36%(见表8)。

表8 男性词条中含赚钱途径C1信息的状况

图5 饼状图对比

为男性服务的妓女占据了饼状图1/4的面积。而只有8.41%的职业男性为女性提供性服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为同性提供性服务的男子比对异性服务的还要多近2%。另外,职业和事业在描述男性时出现得更为频繁,两者占到总数的近70%;而女性的事业和职业加在一起还不到总数的1/4(见图5)。

(2)C2:需要性互动的工作/不需要性互动的工作,见表9、表10。

女性词中有142个词含有此类信息,占女性词的24.57%(见表9)。

表9 女性词条中含赚钱途径C2信息的状况

男性词中有105个词含有此信息,占17.36%(见表10)。

表10 男性词条中含赚钱途径C2信息的状况

图6 饼状图对比

C2分类的结果证实了由C1引发的猜想。由图可见,86.62%的女性的赚钱手段涉及了(与异性发生的)性互动,这个部分在男性中只占不到15%。男性的赚钱方式有75.24%是不需要有性互动的。

3.指标D:性取向。

图7 饼状图对比

2002年8月,Gallup采用开放式调查评估了美国男性同性恋及女性同性恋的比例。平均估计是21%的男人是男同性恋,22%的女人是女同性恋。在数量几乎均等的情况下,社会对男同性恋的关注度明显高于(3倍)对女同性恋的关注度(见图7)。

4.指标E:对(异)性的态度。

女性词中有108个词含有此类信息,占19.00%(见表11)。

表11 女性词条中含对异性态度的信息的状况

男性词中有50个词含有此类信息,占7.44%(见表12)。

表12 男性词条中含对异性态度的信息的状况

续表

图8 饼状图对比

由图可见,超过82%的女性的性态度都置于“性放纵”的分类下,与此同时,60%的男性性态度是中性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描述32个女人不太保守的性态度时用到了“promiscuous”(荒淫无度的、放荡的),表现出了道德上的贬低,在描述男子时,这个词只用了4次。

5.指标F: 舆论评价。

女性词中有47个词有此类信息,占 8.13%(见表13)。

表13 女性词条中含舆论评价信息的状况

男性词中有26个词有此类信息, 占4.30%(见表14)。

表14 男性词条中含舆论评价信息的状况

图9 饼状图对比

超过80%的女性俚语收到的社会评价是从性的角度出发的,而同样角度的男性只占总数的35%,且这35%都是出自同性的性观察。大多数男人是作为“社会的人”而非“性的人”看待的。

6.指标H:非法行径。

图10 饼状图对比

四、潜在的性别歧视

(一)社会对男女的关注点

分析各个指标后发现,社会对女性的关注集中在年龄、外貌、性互动职业、放纵的性态度上。可见俚语所代表的流行文化关注的典型的女性形象是年轻、有性吸引力、放荡的妓女。不难发现,这几个特征重叠的区域是“性”——年龄是身体发育的时间刻度;外貌决定了性征,对性的放纵态度和以性作为赚钱手段与否决定了与男人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性。可以说,性就是决定女性的“关注度函数”的变量,是社会的关注点。

社会对男性的关注集中在年龄、外貌、性取向、事业以及是否有犯罪经历上,其中外貌、事业、犯罪和性取向这三个指标下的信息分布与女性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分化。虽然年龄和外貌同样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却并不是作为测量性征的工具,而是衡量男性的体格健壮、心智健全(关于肌肉、体形、穿衣的中性描述)等社会功能的指标。

(二)男性视角

笔者认为,本次对美国俚语的调查结果表现出了强烈的男性视角,可见至少美国社会的俚语创造权是掌握在异性恋男子手中的。女性丰富的价值被俚语简化成受男性追逐、捕捉的性猎物;而男性承担了赚取社会地位、财富的角色。这种对女性片面的关注剥夺了女人的社会价值,显然是不公平的。这种注意力使女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受到误导,甚至妨碍她们对事业和其他个人价值的追求。同时,社会将过多注意力放在女人的性上,也将过多社会职能压在男人的肩上。这种性别分工必然给薪金不高的男性和有事业心的女性带来精神的压力。

(三)同性恋群体

部分同性恋人群表现出了与其生理性别不符的社会性别特征。其中,图1的性取向指标下,社会对男同性恋的兴趣远远高于女同性恋(3倍之多)。人们在观察男同性恋的时候表现出了与观察女性惊人一致的兴趣——年龄、外貌以及是否从事性工作。几乎可以说,男同性恋被视为男人中的女人。他们女性化的穿衣风格、讲话方式和行为动摇了男权统治的根基,于是惹来众多非议。

美国俚语中不仅存在性别歧视现象,而且其规模超出了笔者的预期。俚语所代表的流行文化主要关注女性的性吸引力和男性的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同性恋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朱迪斯?巴特勒的酷儿理论与《紫色》
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主题论
解读美国西部同性恋社区报纸
埃斯奇奈斯《诉提马尔霍斯》涉同性恋法律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