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4-08-07 17:40朱慧海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熊猫小数创设

朱慧海

哈尔康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作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产生问题,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提出疑问,成为问的主体。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学习问题的发现、综合、归纳直至提出都由教师来完成的现象,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的课堂提问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课堂提问模式,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被动性、同伴压力等会影响到课堂提问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去,使他们不仅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而且能主动探索,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进而获取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创设以下几种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质疑情境,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让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这种境界是激发思维的最佳时期。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这一疑问,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思考并提出了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

二、创设音画情境,给学生审美的空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人以物思,辞以情发”。情从何来,乐从何生,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利用现代教学媒体集图、文、声、像、动为一体来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让学生乐学,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利用童话故事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播放"熊猫宝宝进游乐宫"的动画故事。故事内容为:一个熊猫小宝宝连蹦带跳的朝游乐宫走来,把门的老大爷手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板拦住了熊猫宝宝的去路,说:“熊猫宝宝,听说你非常聪明,老大爷今天得考考你,把这张纸板的面积计算出来后方可进游乐宫……”熊猫宝宝拿着纸板左右、上下仔细地打量了一翻,作出为难的样子,自言自语嘀咕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倒是好求,平行四边形我却没见过。”……学生们看到此处,个个都为熊猫宝宝着急了。这时,教学情境开始形成,趁此之机,老师话锋一转说:“我们可以去帮一帮可爱的熊猫宝宝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把学生带到了这样一个情境中,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迫切想知道新知。

三、创设矛盾情境,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吗,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新、旧知识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并没有纠正,而是把甄别判断的权利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经验与知识去探索验证。最后,学生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如: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后,通过自己探索发现,找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进而掌握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和方法。根据题目,三位学生分别口算算出:①小礼堂的面积: 30×20=600(㎡)②屏幕的面积:3×2=6(㎡) ③地板砖的面积:0.3×0.2=0.6(㎡)当学生一口算出第三个问题时,全班没有一个同学提出异议,接下来,引导学生把②和①相比,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马上有许多学生举起了手,利用上节课的知识发现第一个乘数3和30比缩小了10倍。第二个乘数2和20相比也缩小了10倍。而面积6㎡与原来的面积600㎡相比却缩小了100倍,确认了②和①中的这个关系后,又引导学生把③和②进行比较,让学生证明结果是否正确:0.3m=3dm,0.2m=2dm,3×2=6(㎝)而6㎝=6/100㎡,化成小数就是0.06㎡。学生在计算0.3×0.2中出现错误很正常,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刚刚学习了小数乘整数,还没有接触小数乘小数。

对于出现的错误,没有直接点出而是让学生发现规律后,在进一步巩固验证结论时,与错误发生了撞击,产生了矛盾,继而使学生怀疑规律不对,怀疑计算出错,提出问题。

四、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联想的空间,让学生勤于提出问题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例如: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有这样一道题:学校食堂到菜场买青菜49.2千克,每千克价钱是0.92元,应付菜款多少元?当学生求出得数是45.264元时,学生想一想,就会提出:生活中收付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所以应保留几位小数,取值多少?让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等待解决,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乐学、爱学,才能极大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通过提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能提出富有启发性、新颖独特的问题,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一定能让师生在情境中情意共鸣,互动交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扬州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江苏】

猜你喜欢
熊猫小数创设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我爱“熊猫”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