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开发要“去碎片化”

2014-08-07 10:33
支点 2014年7期
关键词:黄金水道支点城市群

核心提示:建设长江经济带,特别是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对现有格局进行重新定位,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协同合作。

《支点》记者 谢慧敏 罗乐

6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提打造长江经济带。会议认为,发挥黄金水道独特优势,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形成直接带动超过1/5国土涉及近6亿人的发展新动力,又能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

涵盖11省(市),占全国经济总量超过40%,承载约6亿人口,串起整个“一路两带”……站上新起点,古老的长江,如何支撑起未来中国的转型升级?面对新一轮开放热潮,包括湖北在内的长江中游,又该怎样“中部突围”?

本期对话邀请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长江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解读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未来如何舞起中国经济的“金腰带”?

中国经济的“新支撑”

《支点》:在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的背景下,建设长江经济带,并将其上升国家战略,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

肖金成:长江流域汇聚了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淡水资源和近四成的经济总量,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意义深远。

首先,从区域协调发展看,长江流域贯通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很不均衡。其中,下游的长三角地区,由于地处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但长江上游发展明显滞后,中游地区与下游的长三角地区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通过长江经济带建设,使得长江上游和中游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赶上长三角地区,将对中国经济形成新支撑。

其次,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下游的长三角地区,尽管经济比较发达,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的压力,迫切需要“腾笼换鸟”,进行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转移的方向应该是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从资源禀赋上看,上游和中游水资源充足,气候宜人,加上水运成本低,特别适合聚集产业和人口,相比于沿海、沿边,发展空间更大。

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支点》:也就是说,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是联通经济发展的纽带。

辜胜阻:长江流域自东向西经济发展水平呈连续阶梯状分布,汇集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把这些点连成带,推动中西部地区依托“黄金水道”合理承接产业转移。

同时,把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三角等地区的区域性发展战略整合,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打造中国长江经济带的升级版,依托长江形成经济改革发展的新支撑,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打通长江经济带的“经络”

《支点》: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但这些年来,沿海发展迅猛,长江上中游发展却不是很理想,原因何在?

辜胜阻:目前,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率先启动沿海开放战略,逐渐形成了实力雄厚的沿海经济带。进入新世纪,长江流域又陆续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两型社会、成都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六大区域发展战略。

但是,由于整个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的规划滞后,区域间统一协调机制缺失,沿江各省市产业结构趋同,大量的重复建设、过度投资、地方保护等问题,让区域之间竞争多于合作,“黄金水道”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支点》:长江中上游的城市和城市群,影响力都亟待提升。

肖金成:长江流域的许多城市,除上海、武汉、重庆外,城市规模和经济规模都偏小。而武汉、重庆等主要城市,其辐射力拉动力还不够强大,中间也形成了一些“洼地”,像安徽的皖江、湖北的荆江河段等,产业聚集力和经济的带动功能比较弱。所以,长江经济带是分段的,不是连续的。要把长江经济带的整体潜力发挥出来,就必须把它的“经络”打通。

辜胜阻:是的,当前,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要破除过去较为“碎片化”的区域战略,实现长江流域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关键在于破解行政藩篱

《支点》:怎样解决这种“割裂”状态?

辜胜阻:建设长江经济带,关键在于破除行政藩篱,推动省区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牵涉到的行政区数量多,需要协调的事项更多。现阶段,政绩考核的同一性很容易驱动地方政府忽略各自辖区禀赋条件与发展水平的互补性,竞相采取过度竞争。必须通过顶层设计,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使得“龙头龙身龙尾”协调舞动。

《支点》:所以,国家提出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构想。那么如何才能让“黄金水道”发挥作用?

辜胜阻:要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产业合理转移,这其中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可或缺。

另外,建设长江经济带,必须要重视的一点就是对水资源开发严格要求。长江经济带是“以水兴带”,水是长江经济带的生命之源。长江流域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严格控制水资源过度开发。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防止“污染转移”,进一步推动结构升级。

肖金成: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不能把长江仅仅当作一条运输线来开发,而是要充分利用长江沿线,特别是上中游地区资源禀赋好、人口密集、运输成本低的优势,进一步聚集产业,打造一条具有活力的产业密集带。只有上游和中游的经济发展了,有很大的需求,“黄金水道”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发挥。endprint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

《支点》:面对长江经济带和新型城镇化双重机遇,长江中游城市群该如何突围?

辜胜阻: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完善城市间和城市内部的快速交通体系,理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科学定位不同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推动城市群向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快形成协调、联动、转换、共享、辐射、环保六大机制。在产业布局上,注重依托核心城市,以大带小,形成不同城市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有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升经济活力。

此外,还要注重打破资源分散、行政分割和管理分治的格局,形成大协调、大联动的局面。特别是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归过程中,要形成协同,防止盲目竞争。城市群建设中,核心城市要注重把资源优势和潜力变成经济实力,例如武汉的科技优势,可探索通过金融支持转换成经济实力。要共享基础设施,共享硬环境,并形成各具特色的软环境。

杨开忠:一个关键就是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功能定位,打造一个更高端、更高效、更具辐射力的城市群。一方面,发挥科教、产业、区位优势,将原有的科教中心、工业中心、交通通信枢纽提升强化至创新中心、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另一方面,积极拓展金融、贸易等高等级功能,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物流中心。

同时,要按“点线面”原则,优化城市群空间及产业布局。

所谓点,就是要打造多个区域中心城市。尤其要大力发展武汉、长沙等核心城市,提升其竞争力、辐射力,以大带小,对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进行梯度建设,形成不同城市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所谓线,就是要依托交通线打造经济带。以京哈京广、沪蓉为主轴,以京九、沪昆为次主轴,进行产业布局。在区域内,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使长江这一大动脉更有力地辐射和带动广阔腹地发展。

所谓面,就是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就重点开发,该进行生态保护的则严禁开发。

还要加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建设向西的开放通道。特别要加强与昆明的对接,进入中印孟缅经济走廊,拓展面向南亚的发展空间。

《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视察北京,谈到京津冀一体化时,特别强调要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而长江中游城市群自启动以来,一体化推进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障碍。

杨开忠:长江中游城市群涵盖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政治地位对等,经济实力差不多,和京津冀地区一样,很容易陷入各自为政、“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

要改变这个状态,关键是发挥市场的力量,破除行政藩篱,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首先,建立开放统一的区域大市场。比如,以四省共同拟定“负面清单”的形式,实现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市场监管机制以及户籍、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从而确保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

其次,强化社会组织的作用。探索建立统一的社会组织准入、登记和监管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群建设,凡社会组织能办的事,政府主动放权,一律交由社会组织去办。

第三,建立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发展委员会,共同发起设立专门基金、政策性银行。建立高规格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涉及区域发展的重大决策、难点问题、战略创新等进行咨询。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管好政府这只手,坚持让市场说了算,让社会组织发挥关键作用。(支点杂志2014年7月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金水道支点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服务长江经济带 黄金水道当先行
畅通龙腰 建成支点——提升湖北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的对策研究
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与江海航运一体化发展
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2013年将完成投资50多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