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如何迈向一盘棋

2014-08-07 10:42林楠
支点 2014年7期
关键词:湖北试点交易

林楠

核心提示:中国各地正试点或申报碳排放交易市场,但总体状况还不活跃,特别是要走出遍地开花、标准不一的尴尬格局,关键在于顶层设计。

孔晴熙没有预料到中国碳市场的发展速度会如此之快。

2005年,也就是《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第一年,他预料到未来国际碳市场发展机会,当即成立太铭碳管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铭碳管理”),业务瞄准国际市场上基于CDM项目的CER交易(碳信用,又称核证减排量)。

但9年后的今天,作为太铭碳管理的创始人及CEO,孔晴熙已将国内碳市场列为公司业务的主“战场”,不仅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购入了5万吨的碳排放配额,而且正计划进入重庆碳市场。

太铭碳管理的业务调整,恰好是中国企业参与碳市场的一个缩影。本刊记者在调研中获悉,东江环保(002672.SZ)、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16.HK)、武汉钢铁(集团)公司(600005.SH)等诸多企业的碳交易都从国际市场开始投入到国内市场。

国内碳市场活跃

5月4日,重庆市政府发布了《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拟采取配额总量控制制度,将2008-2012年中任一年度排放量达到2万吨二氧化碳的工业企业纳入试点范围。仅一个多月,6月19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式开市,当日成交量达14.5万吨,成交额约为445.8万元。

至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7个试点全部正式上线。与此同时,贵州省、甘肃省近期先后公开表明要设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初略统计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在申报碳排放权交易所。

2013年6月,中国第一个碳交易市场——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线。至今两年间,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19日,7个试点市场的总成交量约为695万吨,总成交额超过2.5亿元。

另据汤森路透旗下碳点分析师Emil Dimantchev分析称,中国各地碳排放权交易所今年的总成交量可能超过2400万吨,到2015年可能大增近9倍即2.27亿吨左右。

当前中国市场上碳排放权交易产品主要有两项,配额和CCER。“我们对国内碳市场的前景比较看好,特别是湖北市场比较注重CCER和配额的流通性。”太铭碳管理项目总监李佳宣说,CCER项目的签发也会进一步带动国内碳市场发展。

“某种程度上,国际市场低迷带动了国内碳市场的活跃。”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张杲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CER可以在国内包装成CCER卖,一些国外大型碳市场机构也有意进入中国市场。

自2006年以来,中国企业已在国际市场上获批了8.73亿CER。通过将CER出售给欧洲和日本等地,中国企业总计赚了约80亿美元。但随着欧债危机等影响,国际碳市场一度高达每吨40美元的价格一路下跌,2013年更是跌至5欧元以下,目前在7欧元左右。CER也出现供过于求,2013年一直维持在0.7欧元以下,目前则仅在0.3欧元左右。而且,部分中国企业已开展的CER项目无法签发成功,导致利益受损。

“现在中国碳市场正处于培育阶段,所以很多中国企业都参与到国内市场。”李佳宣说。

环境制约压力

如果探究中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原因,国际压力或许不可忽视。

“国际谈判是一方面的原因。”李佳宣分析称,《京都议定书》第一个季度期为7年,即2005年生效,2012年12月31日结束,而“后京都议定书”从哥本哈根会议开始就在讨论,但至今未签订,“因为一些国际政治层面上的关系,一些国家认为中国也要共担责任。”

“基于国际上的复杂关系,为了有利于‘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谈判,中国开始做自愿性减排的市场。”李佳宣说,这样做就是要表明,这是我的自主权,而不是被强制的。

2009年,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减少40%-45%。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在2015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随后试点工作开始推进。

中国的环境问题导致投资、贸易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看来,无论国外压力如何,现实的环境问题都要求中国必须建成更绿色的经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碳市场是中国创造低碳经济行动的重要环节。

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也使中国成为世界头号二氧化碳排放国。2012年,中国排放了近100亿吨二氧化碳,超过美国和欧盟(EU)的总和,占全球总排放的近三分之一。尽管拥有13亿人口,但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仍高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几乎等于欧盟平均水平。

“对于降低碳减排成本来说,国外经验证明碳市场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欧洲环境和资源经济学家学会中国代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系主任张中祥对本刊记者表示,“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降低20%目标,实际完成了19%,但完全靠行政手段减排的成本太大。

张杲进一步举例说,A企业的减排成本是每吨1元,B企业则是每吨100元,有了碳市场,假设按市场价格每吨20元来交易,B企业就可以在市场直接购买节省资金,A企业则可以获得利益,这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带来的经济杠杆动力,促使企业进入市场或者自己减排。

张中祥表示,在碳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还可利用碳排放税来发挥市场作用。有业内专家表示,未来还有更多计划陆续出台,中国很快就能调控10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其年碳排放量总额的近10%。

流动性不足

本刊记者调研中了解到,中国碳市场发展速度很快,比预期要好,但总体交易还不是很活跃。

“与欧盟市场相比,我们对目前的交易量并不满意。”张杲说,尽管欧盟碳市场不像以前那么活跃,但是它的现货和期货交易量日平均数远远超过中国市场。endprint

以2014年5月的交易数据为例(交易日共20天),在此期间,除重庆外的中国6大碳市场总成交量约为131万吨,日平均交易量约为6.5万吨。其中,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日成交量与总成交量均排在第一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日成交量最高仅为18吨。而欧洲商品结算所的碳交易结算量数据显示,这期间包括现货和期货等衍生产品,其碳产品总成交量为889万吨,日平均交易量约为44.5万吨。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阻碍了市场流动性呢?

张杲坦言道,除了一些企业不愿意纳入到减排体系外,部分排控企业进入市场还有一个意识转变过程。

他表示,湖北碳市场之所以比其他试点地区要活跃,主要是因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而这一切均是为了培育市场,而其他部分试点地区不允许机构和个人进入市场,“需求主体在于排控企业,但交易主体在于投资机构,没有需求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机构和个人,市场也很难活跃。”

国际低碳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李飞鹏还认为,碳市场的CCER,特别是林业碳汇交易发展偏弱,而这对于活跃碳市场将起到一定作用。

6月1日,《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对此,张杲向本刊记者透露,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早已开展对策研究,并在通山县和神农架林区试点碳汇林等CCER项目。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碳金融推进缓慢。”李飞鹏表示。

据悉,2011年全球碳市场的规模是650亿美元。其中,现货比例是2%,期权是10%,期货是88%,而中国目前只有现货市场。

目前来看,湖北、深圳和上海的碳市场相对稳健。截至2014年6月19日,湖北以约373万吨总成交量排在首位,上海以约117.1万吨排在第二位,深圳则以约84.4万吨排在第三位。在张杲看来,碳金融不仅仅包括期货市场,还有碳排放权的质押贷款、债券、融资融券等都应在内。他表示,为使碳市场更加活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谋划建设“碳金融大厦”,即打造碳金融、碳经纪、碳咨询、碳中介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商。

另据了解,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已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约,双方将共同开发碳排放权交易产品。

不过,两地均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做期货市场,将有违证监会相关规定。根据国发[2011]38号文件、国办发[2012]37号文件,碳期货市场只能由证监会期货管理部门批准设立,而7个试点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所却是由发改委统管。与此相关的文件也对各市场的活跃程度造成了一定影响,即碳市场只能做T+5,且交易非连续性。

区域市场探索

“我们期待建立全国统一性的碳市场,但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李佳宣说,各个交易所都有各自的暂行管理办法,如果碳市场要统一,还需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指导。

“这表现在各交易所碳产品的价格、核查体系等标准均不一样。”张中祥解释说,顶层设计、统一标准是关键。

目前,碳配额价格在深圳为70元以上,北京为50元左右,湖北则为20余元;纳入管控和交易的企业范围,深圳以每年二氧化碳排放5000吨为标准,北京以1万吨为标准,湖北则以6万吨及以上为界限;在交易规则上,湖北和重庆等允许个人和机构进场交易,而广东、上海现阶段仅允许管控企业之间进行交易;而在交易成本上,湖北最低,所有会员均不收费,仅双向各收取5‰交易费用,其他试点还收取不同标准的入场费和会员费。

“总而言之,建立区域或全国性统一市场,需要公平的分配机制、严格的检测和监管。”李飞鹏称,目前机构认证检测人才储备还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基于上述种种阻碍因素,张杲对两三年内建成全国性统一碳市场并不乐观。他表示,中国碳市场要学习美国碳市场州与州之间联盟的经验,先从区域性碳市场做起,不仅风险可控,而且可以摸索逐步解决问题的办法。

早在2003年,纽约州联合9个州的州长,组成北方10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组织”(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跨党派环保联盟,共同开展碳排放权交易。

在推动区域合作方面,湖北省发改委已与山西、安徽、江西等中部省份发改委以及广东省发改委签订了“碳排放权交易跨区域合作交流框架协议”。

张杲说,对于非试点的中部省份,湖北以相同的碳市场标准支持他们建立分支机构,而对于标准不一样的广东碳市场,两者可以研究并轨之后会产生的问题,为建设全国性碳市场做铺垫。

目前,北京也在与河北、天津共同探索碳市场区域合作。

张杲同时称,建立跨区域市场的体系也很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环节,甚至政府的管理构架。

当然,建立全国性统一碳市场是最终目标。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日前已明确表示,今年内将提出新的全国碳排放管理办法,并制定国家碳排放总量和交易总量的初步方案,碳排放和交易配额将确定自上而下进行分配,由国家出面分配配额,统一标准,建立跨区域市场。

业内专家称,这意味着国家将加强法律支持及配套政策,尽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顶层设计。(支点杂志2014年7月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湖北试点交易
The rise of China-Chic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交易流转应有新规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