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实证与模型创建研究

2014-08-08 00:59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文彬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68期
关键词:控股公司规模优势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徐文彬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实证与模型创建研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徐文彬

近年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而其六大优势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特别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各界对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同时阐述了现有研究局限性和不足,并创建三种体现金融控股公司六大优势的模型。通过创建无标度网络演化模型、构建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投资组合最大增值熵模型、集中体现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范围经济动态加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验证了六大优势的存在。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大力发展和市场监管提供了政策依据。

建模研究;实证分析;金融控股公司

一、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实证分析

(一)国外学者对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实证研究。

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六大优势: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散风险、协同效应、合理避税、信用外溢。国外学者对银行业规模经济有大量研究,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范围经济有较多研究,对分散风险也有一些定性与定量的研究。

金融控股公司伴随着混业经营而生,混业经营的两大载体:一是全能银行;二是金融控股公司。因而对于其研究必须从混业经营层面展开。国外对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首先,关于规模经济的研究。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研究。鲍莫尔(1985)假定成本的增减比例与产出的规模及构成相关,并首次运用规模弹性(Scale Elasticity)来衡量经济体的规模经济性。莫斯特(1988),克拉克(1996、1988),博尔(1993)和哈楣(1995)在对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大银行规模不经济,中小银行规模经济。

对于意大利银行业的研究,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结果。其中科苏塔等(1988)发现意大利银行业存在规模经济;瑞格瑞思等研究得出意大利的中等银行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是大银行规模不经济、范围不经济。阿特巴斯等人(1994)发现德国的全能银行比其他银行更加有效率。扎特欧和Kolaris(1994)发现芬兰的中等规模的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艾伦(1996)等人对15个国家的银行进行研究后发现,小银行的规模经济程度更大。拉瑞科特(2001)等人采用超越对数(Translog)成本函数对欧洲银行业进行实证考察后发现:所有的欧洲银行不仅具有规模经济而且具有范围经济。朗瑞宁(1989)在对美国的中小银行进行研究时发现:总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

其次,范围经济的研究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支持范围经济,另一方否认范围经济的存在。

穆德(1992)等人在对日本、以色列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的银行研究中,发现在这些金融服务联合的生产中存在范围经济强有力证据。萨尔瓦和瓦尔特(1997)以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和德国及瑞士大型全能银行为样本,实证研究的结果是大多数银行存在范围经济。米恩(1997)等人用《银行家》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家大银行中的12个国家的195个银行作为样本,对它们在1983年到1993年的小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行混业经营体制银行的平均表现水平显著高于实行分业经营体制银行的平均表现。乔迪(1997)对西方200家全能银行进行分析,得出大部分全能银行存在范围经济。朗和韦尔策尔(1996)在对德国商业银行(德国最大的全能银行之一)分析后,确信范围经济的存在并认为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科姆(1990)和卓瓦(1992)对韩国全能银行范围经济进行研究,其实证检验的结果是韩国全能银行存在显著的范围经济。沃尔特(1996)利用韩国5家全国性银行及10家地区性银行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以上15家全能银行存在范围经济强有力证据。德国的银行管理机构鲍勃(1999)指出,银行合并人寿保险公司将可产生范围经济,在销售保险上具有成本优势。以上是支持范围经济的研究。

米勒(1999、1990)等人在研究北美的银行(不包括当地的小银行)时,发现当资产超过6亿美元时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然而范围经济的证据并不十分充足。不支持范围经济的学者还有玛丽(2003)等人,认为金融业混业经营带来的范围经济并不显著。本斯顿(1983)等人,对美国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结果是不显著的。克拉克(1988)进一步对银行范围经济进行研究,其范围经济性仍是不显著的。但是他所进行的国别研究中银行样本中绝大多数都不是全能银行,而对美国作的这些研究意义不大,因为监管上的限制,它并没有欧洲那样真正意义上的全能银行,故而不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以上各位的研究没有揭示全能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生的真正原因。乔迪(1997)对北美的银行存在范围经济研究结果进行评论,他认为由于全能银行在实行规模经济中面临的基本问题是管理协调问题,全能银行使这一过程变得非常复杂。也正是因为全能银行的管理极其复杂,所以范围经济不容易观察到。

综上所述,金融控股公司的范围经济可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表现为效益的增加。若单从成本降低的角度来分析和实证其范围经济是十分困难的。因为通过综合经营和资源整合形成单一金融控股集团,集中完成多种业务,在业务范围扩大的同时,会形成巨大的管理费用,而因业务、机构的合并带来的管理费用是非常难量化的指标。同时,在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后,面临各部门或各控股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协调问题,而这一协调和管理过程十分复杂,因此使其的范围经济特别不容易观察且难得到证实。故而,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范围经济实证多数从其效应的提高,即收入增加方面来进行。而从实证研究看,伯杰(Berger)等(1993)发现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率可能更多来自收入而非成本。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兴业银行并购后成为航空母舰式金融控股公司,即瑞穗集团,其极佳的业绩集中表现在其业务收入的增加上。万德(1998)发现欧洲金融集团比专业金融公司的收入效率更高。桑德斯和沃尔特(1994)所作的各种风险模拟表明,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的组合能产生更加稳定的利润来源,因为每一个部门的现金流量通常都不是完全相关的。本斯顿(1989)认为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混合体的收益会更高,但是总体风险不会增加。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静止的效率概念,其研究重点是一个给定时间段内规模和产品组合的成本效应。X效率则是基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基础上的包括产品和过程创新所产生的动态经营效率。对于金融机构X效率的度量,伯杰等人(1997)调查了130项包括21个国家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并使用了各种效率定量方法。研究表明,单一制银行的单位平均成本比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平均高出20个百分点。

再次,分散和降低风险优势的研究。从实证方面分析看,金融控股公司收入增长具有冲抵风险的优势。伯杰(1982)和汉弗莱(1993)发现综合化、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率更多地来自收入的增长而非成本的降低。卡纳尔(Canal,1993)研究,发现银行业绩的提高是由于新业务部门收入的增长。这说明其多元化经营产生的直接结果是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博伊德等人(1993)发现美国银行控股公司和寿险公司以及财产/灾害保险公司的模拟合并可以减少风险,但是与证券公司的合并则会增加风险。詹姆斯等人在1999年11月19日的世界银行政策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全能银行由于具有功能齐全、产权明晰、业务多样化等特点,在全球银行体系中起到极大地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

(二)国内对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存在两方面特点:一是国内研究金融控股公司优势首先从银行业规模经济开始着手,逐步向金融控股集团发展;二是把重心放在定性与实证分析上,对于定量分析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首先,国内学者对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邹朋飞(2003)利用利润函数检验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而范围经济,规模不经济的程度与银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范围经济与银行资产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于良春、高波(2003)利用生存竞争法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中国银行业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王聪、刘宗华(2004)利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估计了中国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 1994~2001年的成本函数,并计算出各自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果表明:(1)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2)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传统业务(存款贷款)上具有规模经济,在投资上具有规模不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反;(3)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4)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和存款上的范围经济大于在投资上的范围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上不具有范围经济,而在投资和存款上具有显著的范围经济;(5)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和投资组合上都不具有成本互补性,而在贷款和存款及存款和投资组合上都具有轻微的成本互补性。

成刚在2006年第7期中央财大学报上发表的《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复合成本函数的分析》一文中,首次在国内利用复合成本函数估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1998~2003年的成本函数,并计算出各自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复合成本函数把投入价格的对数二次项和产出的二次项结合起来,具有优良的实证研究性质。实证研究表明:时间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影响不显著。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国有银行略好于股份制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两种产出——存款和贷款不存在成本互补性。窦育民、李富有2009年7月发表在统计与信息论坛杂志上的名为《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商业银行的二次成本函数方法》一文,运用商业银行二次成本函数方法,对中国14家商业银行1994~2006年的范围经济状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样本期限内的大部分时间表现为范围经济,少数时间内表现为范围不经济。对中国14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与其固定资产的自然对数、存款总额的自然对数,以及银行产权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4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分别与其固定资产和存款总额的自然对数呈负向相关关系,而与银行产权制度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其次,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从2000年春开始,由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夏斌召集、中信国际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有关人员组成“金融控股公司课题研究小组”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专门研究。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一书于2001年9月出版,对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内在动因、类型与机制、经营模式、内部控制及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等基本理论进行阐述。2002年年初,央行开始对国内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的谢平与人行监管二司、中信控股公司组成小组,赴日、美、英、德考察,对国际著名的金融控股公司瑞穗、花旗、汇丰、安联集团的治理结构、组织体系、管理模式和运作框架作了深入的了解。2003年12月谢平等出版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经营模式、风险与监管及合并报表等活动。2004年10月,杨明辉等4人出版《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与操作》,侧重论述金融控股公司协同与创新、销售渠道整合、信息系统的发展模式与建设以及风险管理体制等。中信银行总行研究规划部总经理张春子于2005年1月和2010年6月,分别出版《金融控股集团组建与运营》和《金融控股集团管理实务》两本书,论述了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运作和监管问题,从经济分析、设立程序、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发展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及国内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化改制战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2005年12月,车迎新被国务院国资委派驻到国有重点金融机构(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作监事会主席,于2008年12月出版《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监管——国际的经验和中国的选择》一书,从内部风险监控与外部监管角度进行分析,指导实践。现任人保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的宋建明博士,于2007年6月出版《金融控股公司理论与实践研究——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地区经验借鉴》一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指导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同时比较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地区金融公司的经验,提出了可以借鉴的地方。

夏斌、吴建武等人(2001)认为,如果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出发,利用资产专用性理论解释不同种类金融业务的关联与互动更为有效。资产专用性越高,资产在不同行业或者业务之间转移的成本就会越高,如果两种行业或业务的生产要素资产专用性程度低,就可以通过合作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行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是资金、信息和企业家才能,资产的专用性很低,所以构成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理论支撑。

高校学者中从法律角度研究的有上海财经大学的李建伟(2007)关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调整与监管规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的姜立文(2006)关于金融控股公司中金融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从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与运营模式进行研究的有厦门大学郑鸣(2006)关于开放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组织和运营模式的演进研究。主要成果是率先系统地提出从内部资本市场视角探讨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郭敏(2005)关于多元化金融集团与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企业组织形式演进;清华大学宋逢明教授(2005)关于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评估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傅亚平(2004)关于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从银行与保险对金融控股公司与金融混业经营影响方面进行研究,此课题得到荷兰保险资助。同时还有许多论文从不同侧面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研究,如郭敏(2003)的《威廉姆森组织的经济理论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经济学分析》等都取得了建设性的成果。

再次,对于范围经济的定量研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徐文彬(2006)关于金融控股公司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在2006年12月出版《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范围经济分析》一书,利用收入增长模型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实证检验了范围经济大小。阎彦明(2004)在其出版的《金融业多元化与范围经济》一书中,指出金融业多元化经营不仅可以产生成本的范围经济、收入的范围经济,而且可带来消费者的范围经济和地理的范围经济。

最后,对控股公司优势中信誉外溢、分散风险、合理避税,多见定性分析;对协同效应、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多采用定量研究。徐文彬(2008)利用收入增长模型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实证检验了混业经营载体之一的全能银行的范围经济大小。复旦大学——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工作室(2011)构建“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指标,研究金融控股公司控制下的上市银行绩效及协同效应。结果兴业银行表现较优,中信行、招行经营绩效逊于单一经营的银行平均值,显示两家银行未能实现控股公司内部协同效应。

(三)国内外对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研究的局限性。

以上研究侧重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控股公司经济学理论分析,二是金融控股公司实践探讨,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与金融控股公司的体制建设皆有重要贡献。但尚存以下几点局限性:

第一,对信誉外溢、风险分散、合理避税只限于定性研究。第二,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研究,虽定性与定量的皆较多,但主要针对单一金融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规模与范围经济进行单项研究,并非针对控股集团整体规模与范围经济进行研究。第三,对协同效应研究,虽有量化研究,却只从控股公司整体绩效中探讨是否实现协同效应。第四,对六大优势没有建立统一模型进行整体量化研究。第五,国内学者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基本上把重心放在定性与实证分析上,用经济学基本理论指导金融控股公司的具体实践,对于定量分析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范围经济作为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集中体现,究竟是否产生了范围经济?如何量化与计算其到底有多大,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第六,金融控股公司的六大优势到底有多大?是否可以量化,同时优势是否被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风险——利益冲突和风险传递所抵消,皆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建模分析

2007下半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倒闭和重组两家,而其他三家皆向银行控股公司转型,使得金融控股公司更加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眼光。有专家和学者对这种大而不倒的大型金融集团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提出质疑。本文通过创建体现金融控股公司六大优势的三种类型模型,尝试论证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和发展的深层次意义。

由于目前尚无将范围经济与两大伴生风险进行对比分析和量化比较的,因而建模研究从创建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三类模型着手,对金融控股公司优势进行定量研究。

(一)建立集中体现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范围经济动态加权综合评价模型。

金融控股公司由于混业经营,业务多元化可带来理论上的六大优势:协同效应、信誉外溢、合理避税、风险分散、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从产品角度考察一家厂商(金融控股公司)生产多种产品的效益。当总成本降低而收益增加时,说明存在范围经济。而控股公司的前五大优势都可以使总成本降低,整体利润增加,故皆可产生一定程度的范围经济,即前五大优势可集中体现在第六大优势——范围经济中。

正因为前五大优势可集中体现在范围经济中,因而,相当于有五个属性可影响整体的范围经济。鉴于该五个属性大多是定性的,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标准,评价因素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如优、良、中、差、极差。简单地对应数字分量化方法尚不科学(即分别对应100、80、60、40、20分),而构造模糊隶属函数的量化方法是有效的。故而,我们不妨设五个评价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对应于5,4,3,2,1(自变量)。为使量化函数是连续的,一般常用如下函数作为隶属函数:

其中α,β,a,b为待定常数

有了该量化标准之后,又由于总体评价有属性与等级的差别(五大属性,每个属性有五个评价等级),这种既有质差又有量差的问题,可利用动态加权综合评价方法来解决。根据标准化后的五个指标值(用yi表示),相应的动态权函数wi(y),可创建综合评价模型

(二)构建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投资组合最大增值熵模型。

从金融控股公司优势入手,把每个子公司视为一种资产,对其进行组合优化。根据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这样可以有效的分散风险。另一方面我们利用最大增值熵理论可以得出在市场增值最高的情况下最优的组合比例。

对于整个金融控股公司,其目标是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而将其各子公司视为资产,利用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可以求得其在何种组合之下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各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求得金融控股公司对其各子公司某种控股比例时候的期望收益,并从中得出有效投资组合。

考虑到现实世界中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目标是达到资金增值最快,我们在以上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上应用了最大增值熵原理,可以称之为财富最大化模型。

我们定义一种广义熵——增值熵:

其中qk表示第k种资产的比例,Rik表示第k种资产在一段时间内增值的比例,P(xi)表示增值的概率。我们可以证明H可以反映资金增值的速度。因为现实中qk不可能剧烈变动,所以我们在qk在一定的限制内求得使增值熵H达到最大的qk。

(三)建立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无标度网络演化模型。

1.金融控股公司优势的无标度网络模型研究。从控股公司优势入手,将复杂网络内的金融机构看做网络中的节点,它们彼此间业务往来关系看做网络的边,论证子公司在控股条件下的相互联系,讨论其无标度网络的性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优先连接的特性使得资源在网络上分配呈现“富者更富”的现象,于是产生了控股公司的六大优势。采用该模型,测算优势对控股公司的影响,实现第一分目标。

2.构建优势的无标度网络模型。把金融系统看做一个复杂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创建无标度网络演化模型。

从六大优势入手将复杂网络内的金融机构看做网络中的节点,它们彼此间业务往来关系看做网络的边,则该网络的度分布更接近于幂率形式P(k)∝k-γ,即该网络是无标度网络,其中P(k)表示一个选定的节点的度恰好等于k的概率。简单地说类似于全球机场的分布,绝大部分是小机场,但却存在少量连接众多小机场的非常大的机场。在该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如果形成控股公司,则类似于各大机场形成联盟,竞争力更加突出。

在该分布及其不均匀的网络上,个别连接度很高的节点整合了网络内大部分金融资源,大量连接度较低的节点围绕着连接度较高的节点而发展,连接度较高的节点更容易吸引资源,形成金融网络中资源流动的核心推动力。而在形成金融控股公司过程中,由于这些连接度很高的富节点比其他节点更倾向于相互连接,而这种优先连接性,一方面为控股公司内部的子公司提供了迅速分享网络内资源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网络的不均匀特征,形成富者更富的现象。这一网络模式充分解释了在形成控股公司的过程中,六大优势的产生条件与机理。

无标度网络另一个显著特点即增长性,正好描述了整体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形成了金融系统的动态结构,为后期计算机模拟控股公司生长演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无标度网络演化模型创建的具体技术路径简化如下:

经过对金融网络拓扑特性的分析,可知金融网络类似于internet主要有四大特性:幂律分布性,即无标度性;层次性;富人俱乐部特性;异配性。而我们主要用无标度网络演化模型中的多局域世界模型来描述该网络:

(1)以概率p建立一个局域世界Ω;

(2)以概率q将一个新节点加入到一个局域世界中,且新节点要连接的节点由如下概率选取:

(3)以概率r在某选定的局域世界中增加边;

(4)为了刻画某些边的消亡,以概率s在某选定的局域世界中去掉边。首先随机选定一端,另一端由概率选定:

(5)以概率u在某局域世界与其他局域世界间建立长程边;在该模型中的参数选取非常重要,例如当 p=1,q=r=s=u=0时模型退化为普通的BA无标度模型。将用于研究大型internet的模型进行参数修改以适应金融网络的特征。利用了线性优先的连接方式并且动态地考虑了边的产生消亡以及局域世界内外部的共存,该模型很好地描述金融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发展机理。

以上三类金融控股公司优势模型创立之后,作者对模型进行初步检验与验证,其结果显示,三类模型普遍证实了金融控股公司不同程度优势的存在,同时金融控股公司通过混业经营不仅带来了较大程度的信用外溢、协同效应、合理避税,而且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广泛存在对冲和降低了业务多元化经营进程中产生的相关风险。

[1]Berger,A.N.and Humphrey,D.B.The dominance of inefficiencies over scale and produce mix economies in bank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Jordi Cannals. Universal banking-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7.

[3]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F270.7

:A

:2095-3151(2014)68-0045-08

猜你喜欢
控股公司规模优势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矮的优势
规模之殇
大型企业集团对控股公司的管理模式及措施
浅谈如何完善控股公司的行政管理
画与话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