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辅导员对贫困学生的成长引导——一项案例分析

2014-08-12 09:32黄澄澄
科技视界 2014年19期
关键词:助学金实践性资助

黄澄澄

(江苏大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愈发重视和完善,2007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到了较大完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而高校辅导员一直站在推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高校其他学生资助政策措施的第一线,因此,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的方法、质量和效率等直接影响着高校资助政策的宣传和落实。遗憾的是,在所有高校资助工作的相关研究中,大多关注于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资助工作的现状与政策研究[1-2]等,而落实资助政策的高校辅导员本人对高校资助工作实践与认知几乎没有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笔者认为,任何资助政策归根结底都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践,直接支配他们资助工作实践的既不是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政策,也不是上级部门的工作意见,而是其内心真正信奉并在并在工作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实践性知识”。从辅导员资助工作的实践性知识中,通过挖掘资助辅导员与贫困学生交流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弥足珍贵的工作方法和误区,还能更为深刻的理解“助生”的过程中辅导员“助己”的内在成长和心理过程,从而为更好的落实资助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江苏省某高校(三次被评为全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的实践经历进行描述与反思,旨在从案例中揭示他们的实践性知识及其变化过程,丰富学生和资助部门对辅导员资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真正剖析高校资助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的育人使命。

1 案例背景

小李是我院2012级的一名男生,来自北方农村,家中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务农抚养小李和弟弟,经济十分困难。大一学年的学费是入学后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生活中不敢抬头说话,十分腼腆内向,说自己是小地方来的,没出过门、没见过大世面,怕被人笑话。加之来自北方,不能很好适应南方的气候和饮食,常常胃痛。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高数不及格,虽然补考通过了,但便以为大学四年从此与奖学金无缘,念大学也没了希望,负面和消极情绪蔓延。遗憾的是,大一下学期高数再次不及格,令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假期想打工赚钱减轻家庭负担,谁料遭遇诈骗团伙,被人骗到昆山呆了半个多月,直至身上的钱都花光也没有找到工作。经过这个事件,更加深了对社会失望的消极情绪,觉得这个世道没有关系寸步难行,自己的出身是肯定没有出头之日,跟辅导员提出退学。

2 案例分析

得知他的想法后,辅导员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印象中他是个内向乖巧的男生,见到老师总是彬彬有礼,老师的点滴关怀问候都会让他受宠若惊。同时也是家庭的希望,是想通过努力读书奋斗来改变命运的孩子。但细想平时他的表现以及与他深度沟通后,笔者认为导致他突然萌生退学念头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大学新生活适应不良。刚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新事物,对学费和生活费的苦恼取代了享受这一切新奇的心情。一个月只有两百元左右的生活费,学费全部依靠贷款,吃饭都成问题。生活上的不适应只是开始,随后笔者逐渐观察到,人际沟通也是大问题。晚自习他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书,课间休息也不与同学交流,并且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本以为大家上了大学都会拼命学习,可很少有同学会这样,没了学习的氛围,大家都各玩各的,觉得上大学也没啥意思。学习和人际交往适应不良使得他并没有对原本憧憬的大学生活留下好印象,失望和落寞伴随他,同时也加剧了他对人际交往的不自信。

第二,家庭期望带来的巨大压力。 “上大学就是为了拿奖学金”。可连续两个学期高数不及格之后,他一脸绝望。母亲只身一人抚养两个孩子,十分不易,他一方面想为母亲争光,让亲戚们对他刮目相看,让母亲在大家庭里因为自己有面子;另一方面十分心疼母亲,可又只能心痛却帮不上忙,无形中给自己施压要出人头地,因为内心的敏感和家庭各方面的压力,造成他迫切地想成才却又无法实现的痛苦。

第三,自卑单纯造成社会认知偏差。一个从未涉世的大学生,家住农村,闭塞落后,只能从小说里认识外面的世界。小说在他心里构建了一个黑幕重重,无公平可言的社会。来到大学这个半封闭的环境,既没有给他一个对完整认识社会的机会,也没有给他单纯想象中的那个“社会”作一个修正。怀着给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想法,假期跟几位同学随一名“介绍人”去昆山找工作,结果在昆山花光身上所有的钱也没有找到工作,单纯的他才知道被骗了。此事更让他坚定了社会黑暗,没有关系寸步难行的想法。在他涉世未深的心灵里,负面因素占据了主导,造成了单方面对社会认知偏差,他无法看到社会真善美的一面。

3 方法与措施

第一,细微之处见真情。入学之初笔者便非常关注小李,不但因为他确实是所有学生中最困难的一位,而且他的朴实和真诚让人印象深刻。他向我咨询伯藜助学金和肯德基助学金的申报要求时,我给他仔细分析了两种助学金的差别,考虑获批机会比较大,向他推荐申报伯藜助学金。并且常常关心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在得知他有一门课不及格时,及时给他做心理疏导,并传授一些考试技巧,当他得知补考通过后,兴奋地第一个告诉我。得知他常常半夜胃痛,我立即组织宿舍同学轮流关心照顾他,从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及时关心;发烧时,及时买药送到宿舍,让他真正感受到大学生活的温情和美好。

第二,亲身经历现说法。当他家庭和学业压力接踵而至导致他有退缩想法,甚至不想再上学。笔者便现身说法,感同身受地分享了笔者一路的成长历程,其中在面临挫折、辜负父母期望时的内心感受和解决方法。以此让他产生共鸣,并明白挫败感是走向虚空沉沦或者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岭,经历挫败,从挫败中学习,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学的必修环节。最终,他告诉我,他确实心理素质不好也还有很多不足。经历这一切后,他对自己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也有了正视挫折的勇气。

第三,展现社会真善美。自他到昆山找工作失败后,对社会充满了不满和失望。在他眼里,没有关系再有真本领也不可能找到好工作。我拿出本学院许多同学的实例,很多家庭状况跟他差不多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选调生、公务员、名校研究生,也有到企业发展,前途一片光明的。社会确实有阴暗面,但我们可以不去触碰它,因为靠自己真本事闯出一片天的人还是占据大多数。此外,我又带他参加青志协的志愿者活动,亲身感受和体会社会的真善美。

通过这些措施,最后他认识到了不是一次挂科就从此没有前途,正视了挫折并有克服挫折的决心,也重拾对社会的信心和希望,并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最后他对我说:“老师,要不是因为你,我真的早就退学了。”听到这话,顿时觉得这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最大肯定。

4 经验与启示

这一案例使笔者体会到,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而资助工作的辅导员面对的困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加千变万化。面对贫困学子,需要辅导员有更加细致的关怀和高超的沟通技巧,并积极探索思政工作新方法、新思路。

第一,资助育人相结合对于贫困学子。

不但要从经济上给予支持,帮助度过生活上的难关,更为关键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生活上的困难用助学金等就能解决,而精神上的成长成熟则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关怀。资助育人,二者的意义同样重大。而育人这一课题更是需要辅导员长期持续的思考和研究的,针对贫困学子普遍心思敏感、自卑内向、性格好强的特点,如何在平时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最终成长成才地培养他们,是今后我做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实践知识助反思。

在刚接手这届大一新生的时候,对辅导员的工作概念还比较模糊。但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每天都有新的感悟和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实践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关于自我的知识、了解学生及其特质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以及教育本质的信念。支配辅导员每天日常行为的,也正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可以帮助我从繁杂的学生事务中抽身,并深度反思自己的工作。

[1]段辉艳,王乐.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与资助政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4).

[2]田伟红.我国高校资助现状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

猜你喜欢
助学金实践性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