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问题的实证研究

2014-08-12 11:53许永兵等
经济与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收入城镇居民水平

许永兵等

摘 要:通过对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实证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相关省份相比服务消费总量仍显不足,服务消费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促进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发展应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服务业供给、完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水平;结构;收入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4-0085-06

服务消费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花钱买享受、买时尚、买轻松、买健康成为消费的新趋势。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人均收入达到1 000美元时,是服务消费快速发展期。河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开始超过1 000美元,但对服务消费拉动作用尚不明显。资料显示,2011年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为39.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2.5%。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河北省居民服务消费支出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以河北省特殊的发展环境为基础,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河北省服务消费总量和服务消费结构作一全面分析,找出制约居民服务消费的内外部因素,进而为河北省制定促进服务消费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整体水平分析

(一)服务消费支出增长趋势明显

从总体上来看,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增长趋势明显。根据总体发展状况,可分为两个阶段(见表1)。第一阶段(1992—2002年),为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服务消费支出为274.17元,2002年上升为1 043.6元,上升幅度达280.63%。第二阶段(2002—2011年),仍保持上升势头,但上升趋势明显放缓,尤其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下降,由1 604.8元下降为1 567.3元,同比下降2.3%。这一阶段整体上服务消费支出由1 043.6元增加为1 956.7元,增长幅度87.49%,较上个十年增幅下降明显。但纵观整个20年观察期,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水平提高7.13倍,年均支出增长速度16.49%,远高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13.35%,居民服务消费意愿强烈。

(二)服务消费总量仍显不足

与全国水平相比,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明显不足(见图1)。从消费支出绝对差距上看,2002年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为1 890.6元,而全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为2 480.52元,差距为589.92元。2011年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和全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分别为4554和6 436.37元,差距拉大为1 882.37元。2011年河北省人均服务消费支出仅占全国人均消费支出的70.1%。此外,河北省人均服务消费占总支出比重为39.2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2.45%。

(三)与同等经济发展阶段下其他省份比较,服务消费支出差距悬殊

根据人均生产总值判断各省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与河北省处于同等发展阶段的省份有七个,分别是: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河南、湖南、福建。由统计数据看出:在消费支出绝对数量上,2011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4 554元,处同等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其他七大省份中较低水平,略高于江西省4 208.97元,仅占湖北省人均服务消费量(11 565元)的1/3左右。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其中安徽省5 327.38元,福建省6 676.44元,河南省5 036.2元,湖南省5 494.72元,四川省5 438.63元,差距也在1 000~2 000元左右(见图2)。

在相对占比比较上,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9.23%,略高于江西省3.5个百分点,低于其他省份。其中与服务消费占比较高的省份——湖北省的差距为7%。因此,对河北省来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发展十分落后,居民消费支出更多地用于实物商品的购买,对服务性消费的观念和认识相对不足,这也说明服务消费领域尚存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结构分析

服务消费结构可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就外部结构而言,服务消费结构主要体现为一个整体概念,包括服务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及服务消费支出与实物消费支出间的相互关系。服务消费的内部结构是指人们在服务消费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服务消费品支出水平与服务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及相互关系。本文服务消费结构侧重为内部结构。考虑到数据的易得性,我们把服务消费的内部结构划分为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在外用餐、文化娱乐、教育、家庭服务等六大类。

(一)服务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1. 交通通信支出所占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六大类服务消费中,2005年以前科教文化娱乐支出居于第一位,2005年以后该比重逐渐下降,交通通信支出取而代之,且增长趋势明显。近几年交通通信支出所占比重一直在30%以上,2011年高达33.52%,较1992年增长15%。

其中,交通服务费是该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占交通和通信费的50%~60%,占总服务消费支出的20%左右,交通服务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达14.44%,这与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出行便利度的刺激不无关系。随着省内公共交通设施的日益便捷,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打车、油耗、维修、保养、保险等费用成为居民交通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通信服务支出上,近年来通讯设备改善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信息需求不断增大。2011年河北省城镇人均通信费为560.49元,较2001年翻一番,年均增速为27.31%,且一直保持直线上升趋势。

2. 科教文化娱乐支出比重逐渐下降。服务消费支出中,科教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49.27%下降到2011年的26.44%,下降近23%。为便于分析支出下降的原因,此处借鉴北京丰台统计局统计指标分类方法,把该指标分为文化娱乐和教育支出两大类。

如图3所示,居民教育支出所占比重总体呈现波动下滑趋势,2004年以来下滑幅度尤为明显,这是由于2005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逐渐增加公共财政对教育的补贴力度,切实减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用,减轻了居民在教育开支上的负担。仅2009—2011年河北省政府财政对教育支出就增加了48.32%,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18.43%。在国家财政支持下,居民的教育负担大幅减小。

在居民文化娱乐支出上,从整体发展趋势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1年),为波动下滑阶段,其占比从27.80%下降为10.99%。该阶段居民教育支出负担较重,占科教文化娱乐支出项的比重达到60%左右,这在很大程度“挤压”了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第二阶段(2001—2011年),为波动中缓慢上升阶段,该比重从10.99%增加为14.94%,占科教文化娱乐项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并逐步超过教育支出所占比重。这是由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增多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娱乐,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成为一个新亮点,但仍属缓慢调整状态,因此总体上科教文化娱乐支出占比呈不断走低趋势。

3. 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先增后减”趋势明显。从1992—2011年医疗保健占比来看,河北省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仍以2001年为节点,呈现“先增后减”的特点。其中在2001—2005年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达到最高峰,波动在27%左右,这是因为2003年“非典”疫情的出现,使居民总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趋缓,在医疗保健上的投入增加较多,该项支出占比随之走高。

4. 在外用餐支出占比呈“波动走高”趋势,后期涨势较强。第一阶段(1992—2001年)在外用餐占比呈现相对稳定偏下滑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并不富余,加之传统“节俭”观念影响,导致在外用餐边际消费倾向整体较低(大致在0.06左右),因此,在外用餐支出增长速度(18.99%)低于服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21.98%),在外用餐占比随之走低。

第二阶段(2002—2011年),在外用餐消费呈加速发展态势。在绝对支出额上,由89.49元上升为295.38元,增长2.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7.94%,远高于服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成为服务消费中涨势最强的支出项。在边际支出倾向上,居民在外用餐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前十年,大致波动在0.15左右,城镇居民更有意愿走出厨房,从“吃饱”到“吃好”、“吃出个性”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服务消费的增长趋势。

5. 家庭服务支出占比“回落后转涨”明显,孕育新的增长点。如图4所示,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消费绝对支出额(剔除价格因素)一直保持缓慢上涨趋势,近几年增长尤为明显:199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服务支出额仅增加5.4元,年均增长率为5.6%;而2007—2011年,其家庭服务支出额从10.44元增加为17.12元,五年内增长6.8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66%,呈现较强的增长趋势。在家庭服务支出占比上,呈“先回落后转涨”趋势。这是因为2007年以前,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支出发展速度缓慢(5.6%),远低于同期服务消费总支出增长率(18.67%)约13%。也就是说,该期间城镇居民对家庭服务消费涉及较少,其消费支出并未随日益增加的服务消费同比例增加,因此家庭服务支出占比随之走低。

(二)与其他省份服务消费结构比较分析

河北省与其他省份差距主要体现在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在外用餐三大项。在医疗保健方面:河北省医疗保健支出占服务消费总支出比重排第二位,远高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其他省份。即虽然近年来河北省一直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障的财政补贴力度,完善农村和城镇合作医疗体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医疗保障覆盖面仍显不足,居民医疗负担压力相对较大,医疗体制尚需不断完善。

文化娱乐方面:河北省文化娱乐支出占服务消费总支出比重排在第四位,与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持平,远低于其他四省份。即居民文化娱乐并未随收入增长同比例增加,文化娱乐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在外用餐方面,河北省在外用餐支出占服务消费总支出比重排在第三位,远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其他五个省份。即虽然河北省新兴服务性行业近年来一直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但对服务消费增长拉升动力仍然不足。

因此,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结构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省份相比,其主要问题体现为新兴服务消费发展动力的不足和医疗保健支出对居民服务消费的“挤出”效应。

三、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服务消费的因素可从收入因素与非收入因素两方面来分析。

(一)收入因素与服务消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因此,本文选取1992—2011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各类服务消费支出数据,基于扩展性支出系统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河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服务消费结构变动关系,并对各服务消费项的边际预算份额、需求的收入弹性做计量分析,分析居民服务消费结构变动特点。

1. 数据选取。利用历年《河北省经济年鉴》,选取1992—2011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各类服务消费支出数据,参考历年城镇居民CPI指数,以1992年为基期剔除物价因素,得到实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各项服务消费支出额。

2. 模型构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基本理论是:假定商品或服务需求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和相关商品价格,且该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派生需求两大类,基本需求不取决于收入,且人们只有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将剩余收入以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分配给派生需求下的各类商品。因此,其基本表达式为:

计算结果见表5。

3. 经济意义分析。(1)从两个阶段对比来看,第一阶段(1992—2001年)医疗保健、通信、教育支出项的收入弹性ei均大于1,即这些商品在该阶段可视为“奢侈品”。第二阶段(2002—2011年)七大类的收入弹性ei均小于1,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些商品对城镇居民已转变为“必需品”,受收入波动影响不明显,尤其是通信项ei下降幅度最大。

(2)从ei与1关系上看,在外用餐、交通、文化娱乐、家庭服务收入弹性均小于1,即该类服务项作为新兴的服务消费支出项,在居民收入和传统观念束缚下,其增长速度低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这也是河北省服务消费水平整体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从两阶段对比可看出,四类支出项收入弹性均呈现增加趋势,分别从第一阶段的0.34、0.55、0.14和0.40上升为0.47、0.65、0.28和0.82,其中在外用餐和家庭服务增长势头最为明显。

(3)从收入弹性大小排序来看,医疗保健和教育支出在国家医疗和教育政策推动下,弹性由最高到最低,由此“挤出”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更多地向家庭服务、在外用餐、交通、文化娱乐等享受型消费转移。

(二)非收入因素与服务消费

1. 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1)收入和支出预期。弗里德曼(Friedman)“持久收入假说”指出:消费支出并不是由其现期收入决定,而是取决于其在相当长时间内获得的永久性收入。也就是说,居民预期未来收入持续增加,会引致即期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服务消费作为高收入需求弹性商品,消费支出也会随之大幅上涨;反之,则减少。目前,由于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加大了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因此现期消费节制明显,对高层次服务消费需求倾向降低。(2)制度变迁预期。制度变迁影响下,就业、工资、福利机制的连锁性变革使居民预期发生变化,养老保险、退休福利、公费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由福利、补贴向市场化选择的转变,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风险意识,使居民对即期消费支出变得更为谨慎。

2. 服务产品供给行业发展状况。(1)服务业供给水平。河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大省,尚处工业化中期阶段,由消费结构升级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呈现重化工业的特点,导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发展政策倾斜力度不足。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53.54%,但服务业对GDP贡献率仅为3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37%)近十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服务产品供给结构和质量。传统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过高,新兴服务性消费比重较低。1992—2011年来,传统服务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并未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一直维持在80%以上;而新兴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很低,如家庭服务支出2011年占服务消费总量仅为0.88%;另外,河北省服务产品供给质量较低,在家政服务人员构成上,进城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约占80%,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6%,专业保姆、月嫂、心理咨询师等高级服务型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使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受到很大制约。(3)消费环境因素。服务消费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消费环境。当前服务业市场存在大量经营秩序不规范、信贷消费发展缓慢、消费者权益得不到维护等现象。消费环境不完善导致消费者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甚至遭遇消费陷阱、个人信息被泄露等问题,抑制了城乡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服务消费的发展。

四、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发展政策建议

(一)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增加居民收入重点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一是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使其中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者群体。二是政府要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扶持自主创业、科技创业等人员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三是深化服务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尤其是弱化在医疗、教育、通信上的垄断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理顺服务价格体系,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四是完善居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除了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下,完善初次分配环境,保障居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外,还需要以税收、财政转移、财政补贴等手段,加强收入再分配调节力度,扩大社会公平。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定居民预期

首先,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扩大公共医疗服务覆盖面。要积极推进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体制改革,引导居民消费观念转变,提高居民参保意识,形成多层次、覆盖面广的医疗保障体系。其次,针对河北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应在适度增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社保资金融资机制。最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居民教育负担。政府要在完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大对高校财政支出倾斜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投入增长比,缓解高校学生生活补贴资金短缺问题,并完善高校经费收支监督管理体系,以行政和法制手段惩治教育资金的挪用、滥用、私用问题,治理高校“乱收费”问题,切实减轻居民教育负担。

(三)提高服务业供给水平

第一,推进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要打破原有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封闭自我的服务状态,剥离其社会化服务功能,实现内部各服务设施全面对外公开,增强社会力量办服务业的积极性。第二,要提高服务业产业化水平。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降低新兴、垄断性行业(如电信业)市场准入门槛,引导部分福利性服务业向经营性产业转移,把竞争性凸显的服务业引向市场,合理确定地区内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业发展范围,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其运行和管理发展模式。第三,实现供给和消费主体的“智能化”,提高服务产品的供给和消费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知识、专业技能等,提高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技能和消费者对高层次服务的认知水平。

(四)完善服务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服务消费意愿

服务环境是影响居民消费满意度,进而影响服务消费的重要因素。要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服务性消费便利度。如推行居民生活性服务业进社区,发展消费信贷及刷卡消费等;鼓励行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参与消费环境建设,结合实际制定全国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对于新兴的、暂不能实现标准化的服务领域,应广泛推行服务承诺、公约和规范等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消费维权机制,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夏杰长,毛中根.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实证分析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1):71-76.

[2]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2011,(4):4-14.

[3]程大中.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与中国的服务性消费[J].世界经济,2009,(3):14-25.

[4]耿莉萍.我国居民服务消费的特点和居民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91-95.

责任编辑、校对:关 华

(2)从ei与1关系上看,在外用餐、交通、文化娱乐、家庭服务收入弹性均小于1,即该类服务项作为新兴的服务消费支出项,在居民收入和传统观念束缚下,其增长速度低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这也是河北省服务消费水平整体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从两阶段对比可看出,四类支出项收入弹性均呈现增加趋势,分别从第一阶段的0.34、0.55、0.14和0.40上升为0.47、0.65、0.28和0.82,其中在外用餐和家庭服务增长势头最为明显。

(3)从收入弹性大小排序来看,医疗保健和教育支出在国家医疗和教育政策推动下,弹性由最高到最低,由此“挤出”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更多地向家庭服务、在外用餐、交通、文化娱乐等享受型消费转移。

(二)非收入因素与服务消费

1. 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1)收入和支出预期。弗里德曼(Friedman)“持久收入假说”指出:消费支出并不是由其现期收入决定,而是取决于其在相当长时间内获得的永久性收入。也就是说,居民预期未来收入持续增加,会引致即期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服务消费作为高收入需求弹性商品,消费支出也会随之大幅上涨;反之,则减少。目前,由于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加大了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因此现期消费节制明显,对高层次服务消费需求倾向降低。(2)制度变迁预期。制度变迁影响下,就业、工资、福利机制的连锁性变革使居民预期发生变化,养老保险、退休福利、公费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由福利、补贴向市场化选择的转变,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风险意识,使居民对即期消费支出变得更为谨慎。

2. 服务产品供给行业发展状况。(1)服务业供给水平。河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大省,尚处工业化中期阶段,由消费结构升级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呈现重化工业的特点,导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发展政策倾斜力度不足。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53.54%,但服务业对GDP贡献率仅为3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37%)近十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服务产品供给结构和质量。传统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过高,新兴服务性消费比重较低。1992—2011年来,传统服务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并未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一直维持在80%以上;而新兴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很低,如家庭服务支出2011年占服务消费总量仅为0.88%;另外,河北省服务产品供给质量较低,在家政服务人员构成上,进城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约占80%,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6%,专业保姆、月嫂、心理咨询师等高级服务型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使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受到很大制约。(3)消费环境因素。服务消费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消费环境。当前服务业市场存在大量经营秩序不规范、信贷消费发展缓慢、消费者权益得不到维护等现象。消费环境不完善导致消费者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甚至遭遇消费陷阱、个人信息被泄露等问题,抑制了城乡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服务消费的发展。

四、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发展政策建议

(一)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增加居民收入重点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一是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使其中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者群体。二是政府要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扶持自主创业、科技创业等人员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三是深化服务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尤其是弱化在医疗、教育、通信上的垄断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理顺服务价格体系,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四是完善居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除了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下,完善初次分配环境,保障居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外,还需要以税收、财政转移、财政补贴等手段,加强收入再分配调节力度,扩大社会公平。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定居民预期

首先,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扩大公共医疗服务覆盖面。要积极推进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体制改革,引导居民消费观念转变,提高居民参保意识,形成多层次、覆盖面广的医疗保障体系。其次,针对河北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应在适度增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社保资金融资机制。最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居民教育负担。政府要在完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大对高校财政支出倾斜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投入增长比,缓解高校学生生活补贴资金短缺问题,并完善高校经费收支监督管理体系,以行政和法制手段惩治教育资金的挪用、滥用、私用问题,治理高校“乱收费”问题,切实减轻居民教育负担。

(三)提高服务业供给水平

第一,推进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要打破原有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封闭自我的服务状态,剥离其社会化服务功能,实现内部各服务设施全面对外公开,增强社会力量办服务业的积极性。第二,要提高服务业产业化水平。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降低新兴、垄断性行业(如电信业)市场准入门槛,引导部分福利性服务业向经营性产业转移,把竞争性凸显的服务业引向市场,合理确定地区内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业发展范围,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其运行和管理发展模式。第三,实现供给和消费主体的“智能化”,提高服务产品的供给和消费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知识、专业技能等,提高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技能和消费者对高层次服务的认知水平。

(四)完善服务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服务消费意愿

服务环境是影响居民消费满意度,进而影响服务消费的重要因素。要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服务性消费便利度。如推行居民生活性服务业进社区,发展消费信贷及刷卡消费等;鼓励行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参与消费环境建设,结合实际制定全国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对于新兴的、暂不能实现标准化的服务领域,应广泛推行服务承诺、公约和规范等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消费维权机制,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夏杰长,毛中根.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实证分析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1):71-76.

[2]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2011,(4):4-14.

[3]程大中.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与中国的服务性消费[J].世界经济,2009,(3):14-25.

[4]耿莉萍.我国居民服务消费的特点和居民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91-95.

责任编辑、校对:关 华

(2)从ei与1关系上看,在外用餐、交通、文化娱乐、家庭服务收入弹性均小于1,即该类服务项作为新兴的服务消费支出项,在居民收入和传统观念束缚下,其增长速度低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这也是河北省服务消费水平整体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从两阶段对比可看出,四类支出项收入弹性均呈现增加趋势,分别从第一阶段的0.34、0.55、0.14和0.40上升为0.47、0.65、0.28和0.82,其中在外用餐和家庭服务增长势头最为明显。

(3)从收入弹性大小排序来看,医疗保健和教育支出在国家医疗和教育政策推动下,弹性由最高到最低,由此“挤出”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更多地向家庭服务、在外用餐、交通、文化娱乐等享受型消费转移。

(二)非收入因素与服务消费

1. 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1)收入和支出预期。弗里德曼(Friedman)“持久收入假说”指出:消费支出并不是由其现期收入决定,而是取决于其在相当长时间内获得的永久性收入。也就是说,居民预期未来收入持续增加,会引致即期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服务消费作为高收入需求弹性商品,消费支出也会随之大幅上涨;反之,则减少。目前,由于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加大了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因此现期消费节制明显,对高层次服务消费需求倾向降低。(2)制度变迁预期。制度变迁影响下,就业、工资、福利机制的连锁性变革使居民预期发生变化,养老保险、退休福利、公费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由福利、补贴向市场化选择的转变,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风险意识,使居民对即期消费支出变得更为谨慎。

2. 服务产品供给行业发展状况。(1)服务业供给水平。河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大省,尚处工业化中期阶段,由消费结构升级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呈现重化工业的特点,导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发展政策倾斜力度不足。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53.54%,但服务业对GDP贡献率仅为3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37%)近十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服务产品供给结构和质量。传统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过高,新兴服务性消费比重较低。1992—2011年来,传统服务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并未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一直维持在80%以上;而新兴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很低,如家庭服务支出2011年占服务消费总量仅为0.88%;另外,河北省服务产品供给质量较低,在家政服务人员构成上,进城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约占80%,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6%,专业保姆、月嫂、心理咨询师等高级服务型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使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受到很大制约。(3)消费环境因素。服务消费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消费环境。当前服务业市场存在大量经营秩序不规范、信贷消费发展缓慢、消费者权益得不到维护等现象。消费环境不完善导致消费者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甚至遭遇消费陷阱、个人信息被泄露等问题,抑制了城乡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服务消费的发展。

四、河北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发展政策建议

(一)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增加居民收入重点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一是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使其中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者群体。二是政府要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扶持自主创业、科技创业等人员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三是深化服务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尤其是弱化在医疗、教育、通信上的垄断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理顺服务价格体系,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四是完善居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除了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下,完善初次分配环境,保障居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外,还需要以税收、财政转移、财政补贴等手段,加强收入再分配调节力度,扩大社会公平。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定居民预期

首先,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扩大公共医疗服务覆盖面。要积极推进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体制改革,引导居民消费观念转变,提高居民参保意识,形成多层次、覆盖面广的医疗保障体系。其次,针对河北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应在适度增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社保资金融资机制。最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居民教育负担。政府要在完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大对高校财政支出倾斜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投入增长比,缓解高校学生生活补贴资金短缺问题,并完善高校经费收支监督管理体系,以行政和法制手段惩治教育资金的挪用、滥用、私用问题,治理高校“乱收费”问题,切实减轻居民教育负担。

(三)提高服务业供给水平

第一,推进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要打破原有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封闭自我的服务状态,剥离其社会化服务功能,实现内部各服务设施全面对外公开,增强社会力量办服务业的积极性。第二,要提高服务业产业化水平。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降低新兴、垄断性行业(如电信业)市场准入门槛,引导部分福利性服务业向经营性产业转移,把竞争性凸显的服务业引向市场,合理确定地区内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业发展范围,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其运行和管理发展模式。第三,实现供给和消费主体的“智能化”,提高服务产品的供给和消费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知识、专业技能等,提高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技能和消费者对高层次服务的认知水平。

(四)完善服务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服务消费意愿

服务环境是影响居民消费满意度,进而影响服务消费的重要因素。要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服务性消费便利度。如推行居民生活性服务业进社区,发展消费信贷及刷卡消费等;鼓励行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参与消费环境建设,结合实际制定全国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对于新兴的、暂不能实现标准化的服务领域,应广泛推行服务承诺、公约和规范等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消费维权机制,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夏杰长,毛中根.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实证分析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1):71-76.

[2]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2011,(4):4-14.

[3]程大中.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与中国的服务性消费[J].世界经济,2009,(3):14-25.

[4]耿莉萍.我国居民服务消费的特点和居民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91-95.

责任编辑、校对:关 华

猜你喜欢
收入城镇居民水平
张水平作品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消费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收入的确认及纳税特点的研究
第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城镇居民
3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