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和青苔

2014-08-13 00:46洁尘
中国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鉴真俳句芭蕉

洁尘

2008年夏天,我去日本,关西地区就在京都和大阪兜了一圈,没能去成奈良,抱憾离开,心中隐隐有痛。2014年夏天,我又去日本,去之前的首选心水之地就是奈良,而奈良的首选心水之处则是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向鉴真大师致敬!我16岁的儿子与我同行,他关于唐招提寺的关键词就是鉴真。在鉴真的墓前,儿子深深地鞠了一躬,让我非常感动。公元754年,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于天平宝字元年(757年)在奈良修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之祖。我们从小在课本上看熟了的那尊鉴真塑像就放置在唐招提寺的开山堂内,被尊为日本国宝。

但对于我来说,对于唐招提寺的情感触发点不是鉴真,是由松尾芭蕉和文德斯引起的。

“绿叶滴翠,为师拂去眼中泪”。这首俳句,我二十多年前就熟读于心,并由此引发对俳句的深慕,为芭蕉作于唐招提寺鉴真塑像前。现在,这首俳句牌立于唐招提寺内。

贞享四年(1687年),芭蕉从江户回故乡伊贺过年,翌年(1688年)偕友人游览奈良、大阪、须磨等地。阴历四月八日,芭蕉来到唐招提寺,作下这首俳句,收入纪录这次旅行的《笈之小文》。这次日本行,我随身带着2002年河北教育版的郑民钦译本的《奥州小道》一书,里面收入了《笈之小文》。芭蕉在其中写道:“唐招提寺鉴真和尚来日时,于船上经受七十余难,海风吹蚀,终至盲目。于此拜谒尊像。——我向尊师拜,采撷一片嫩叶来,轻将泪花揩。”前面是诗题,后面是俳句正文。但我更喜欢“为师拂去眼中泪”那个版本,只是我已经忘了是谁的译文了,一时又查不到出处。

我真是一个视觉系人,深藏于记忆之中的、不曾磨灭的、瞬间唤醒内心悸动的媒介,基本上都是视觉的,文字或者影像。来到唐招提寺,让我激动的另一个人是文德斯。

电影导演中,我很喜欢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但最喜欢的他的片子不是剧情片,而是他的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2003年夏天,我去广州出差,赶上了文德斯摄影作品中国巡展“地球表面的图画”的最后一站。前两站分别在北京和上海。

这个展览里,其中有几幅是关于唐招提寺的,是文德斯2000年的作品。其中一幅就名曰《唐招提寺》,尺寸巨大,将近8平方米,以广角拍唐招提寺的经堂。相当大规模的一个经堂,画面上一连串的木头支柱呈两排往深处延伸,不知所终。文德斯配诗道:“几个世纪之前/居于此处的僧侣,/每个人都占用过/两张塌塌米草席的空间。”另外一幅镜头一转,到了唐招提寺的一个角落,定格下来为《生苔的地面》,诗云:“在唐招提寺的/园子里,/有片隐秘的空地,/覆盖着最柔软的青苔。/我脱下鞋/行于其上。”我望着这两幅作品发呆,想象自己的光脚踏上堪称宽广的塌塌米和青苔的感觉。那种感觉可能接近于一种虚无吧。我在展览现场想象着一种我似乎可以感知的来自脚底的愉悦。

在唐招提寺,我找到了那片青苔之地。那些青苔都在。

不完全是空地,有一些树,算是一个林子。树与树之间,青苔绒毛一般轻柔地覆盖在地面上。估计常年无人行于其上,因此青苔层层覆盖,形成了一片相当厚实的植物地貌。

我之前就从来没有想过要脱鞋踏上去。所谓脚底的愉悦,尽在想象之中就可以了。到了现场,我发现如果真的要脱鞋光脚踩上去,那是需要一种特别的勇气的。那片青苔地是如此的厚实,如此的庄重,如此的绿,如此的妩媚,它们高低起伏,俨然一片微型的高原丘陵,隐约而见的树根匍匐其中,像河流。而人此时俯瞰着它们,有着天神的视角和怜悯之心。于是,我用眼光一遍遍地,行于其上,行于其上……endprint

猜你喜欢
鉴真俳句芭蕉
爸爸跟我争芭蕉
芭蕉上练字
俳句生活
吃柿子后,菅义伟吟诗一首
俳句生活
人在气头请闭嘴
在气头上不说话
俳句里的物之哀
芭蕉琴
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