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横店的日子(五章)

2014-08-15 00:43贾笑风四川
四川文学 2014年29期
关键词:横店

贾笑风(四川)

之一:机缘巧合,接到剧组邀请函

蓉城秋天有着别致缱绻的美丽,芙蓉枝头艳,黄叶满小径,接到母亲电话时,我正在四川传媒学院一间自习教室看书,母亲声音压抑不住地兴奋,她让我速速赶到蜀汉路,要介绍知名导演给我认识。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手机,那本是2012年10月一个普通的周末晚上,我当时并未想到,自己会因为这个来电,这次会面,得到一张 “横漂”邀请函。

当时酒宴在座的有一个刘东导演,他说正要拍一部电视剧,而我机缘巧合地得到了一个好机会,能去参加他的剧组。听到这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我又是兴奋莫名,又是忐忑不安。想想吧,作为四川传媒学院大二的学生,我还从没参拍过哪怕是一部小小的短片呢。刘东导演大概四十出头,个高体壮,喝酒时毫不含糊,颇有大将之风: “笑风,我和你爸爸以前都是当兵的,你得继承咱当兵的精神!当兵的,咱认准了目标就要往前闯!当然,走不走得下去,看你的。”

席间,父母和导演聊起了刘东即将要拍摄的 《肖叮叮的剿匪记》,拍摄地址是在横店。这是一部战争轻喜剧,故事背景放在了解放之初的大西南,在周边郊县,仍有许多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残匪武装。小市民肖叮叮偶然之中被卷入一场剿匪事件,阴差阳错地开始同时给国共两党传递情报。后来,经历了各种事件的洗礼,肖叮叮从一个懵懂的小市民,渐渐成长为一个有信念、有理想的人,加入了真正的革命队伍。

坦率地说,这个剧本故事打动了我,想象未来的横店拍摄,既有战争场面,又有搞笑戏码,应该十分有趣,但我内心却有些犹疑不定,不知刘导演在酒桌上的戏言是否当真,他真的肯让一个毫无经验的小子参加剧组拍摄吗?而且,作为一个大二的在校学生,学业不算轻松,还有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压力,我真的要暂时放弃这些只身前往横店吗?

吃完饭回到家,我打开电脑,百度了一下关于 “横店”的词条,认真看了看介绍:横店影视城是在1996年,为配合著名导演谢晋拍摄历史巨片 《鸦片战争》而建,并对社会正式开放。横店影视城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东阳市横店镇,处于江、浙、沪、闽、赣四小时交通旅游经济圈内。自1996年以来,横店集团累计投入50多亿兴建横店影视城,现已建成广州街、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梦幻谷、华夏文化园、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民居博览城、红军长征博览城、国防科技园、革命战争博览城、九龙文化博览园等14个跨越千年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成为年接待800万游客的国家5A级景区和国内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被美国 《好莱坞报道》杂志称为 “中国好莱坞”。宏大的基地规模,丰富的拍摄场景吸引了谢晋、陈凯歌、张艺谋、王家卫等大批名导相继在横店影视城取景拍戏。自 《鸦片战争》在横店影视城拍摄以来,已有600多部、3000余集影视剧在横店影视城拍摄完成。

那夜,我失眠了,身在蓉城,心已飘到了遥远的横店,作为传媒学院的学生,“横店出品”的影视剧我看过不少,某些经典画面如同刻印脑内,久久难忘,但是,我真的会与横店有缘吗?不是作为过客,而是作为一个 “横漂”,去体会它的苦与乐、笑和泪?复杂而纠结的心理,反而令我在真实的 “横店之行”前,已经对横店产生了莫大期待。

二十多天后,一个惬意的周末清晨,我正赖在床上睡懒觉,父亲忽地掀掉被子,声音透露出抑制不住的快乐: “笑风,我刚接到消息,剧组正式通知你去横店参加电视剧拍摄了!”看到父亲这么开心的样子,我忍不住告诉他期末考试的事,他也愣住了,但我至今仍十分感激刘东导演,当他知道原委后,同意我先参加完学校考试再赶往剧组,这样两头都不耽误。12月15日,我终于登上了飞往浙江横店的飞机。

之二:初识横店,走马观花听趣谈

如果日子倒退二十年,不要说横店在中国、在世界闻名,就是在浙江,在小小的东阳,也不会有太多人知道什么横店竖店。而横店影视城,犹如一棵坚毅的小草,不惧身上所压的沉重石块,在这小小的山中小镇慢慢长大,终于成为今日闪闪发亮的明珠。

初次进入横店,我认识了一个 “野的”师傅。在去 “长征宾馆”的路上,健谈的师傅给我们讲了他的故事,他说自己除了开 “野的”,还有一份工作是当 “横漂”,如今已经快过四十了,可以说是亲眼看着横店从一片漠漠青田,变成如今举世闻名的拍摄基地。这位师傅的生活既简单又忙碌,每天除了开车接送人,赚点“零花钱”,就是到各个剧组去当小特约演员,养家糊口罢了。我忍不住问他: “你是为了钱来演戏,还是为了兴趣呢?”他立刻肯定地回答: “当然是为了兴趣啊,不喜欢的话,哪里能干这么多年?我还想着等我儿子大了,也让他当 ‘横漂’,参加好剧组,尽力争取好角色,说不定将来还会成为一颗 ‘新星’呢。”

看着司机师傅自信满满的样子,我也由衷为他高兴,作为一个 “资深横漂”,他对横店有感情,更有激情,甚至希望自己的后代也能 “将横店进行到底”。一边听师傅说话,我一边将视线投往窗外,看到不停飘过的几分熟悉的风景。一早便在网上看过图片,横店影视城的景色大气磅礴,各具特色。随着车行路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秦王宫。秦王宫景区是1997年为著名导演陈凯歌拍摄历史巨片 《荆轲刺秦王》而建,也是 《英雄》、 《功夫之王》等大片的诞生地。设计师们花费了四年心血设计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秦王宫蓝图,而秦王宫景区仿建的原型就是秦王朝最主要的宫殿——咸阳宫。

说起 《英雄》来,司机师傅给我们小小地八卦了一段影帝影后的往事:在拍摄电影 《英雄》时,张曼玉、梁朝伟两位天皇巨星在拍戏闲暇经常偷偷地 “出双入对”,一起骑着自行车在雨中慢行,到横店街上去找当地特色菜吃。有次司机师傅在饭店外等客,就亲眼看到梁朝伟和张曼玉两人又到这儿来 “开小灶”。梁朝伟发扬绅士风度,请女士点菜,于是,张曼玉点了满满一桌的素菜!于是,一个慢条斯理地吃,另一个只好微笑着托腮讨论剧本。

也许司机师傅给许多乘客讲起过这段小八卦,但我听了还是格外动容:演员在一个剧组朝夕相处,动辄数月,不熟悉的人,也会混成熟人或朋友吧?但命运和缘分,却各有深浅,旁观者也只能叹一句“徒奈何”而已。

专心看车窗外的秦王宫景区,占地800亩,以规模巨大、形体复杂、布局严谨而著称。有着雄伟壮观的各类宫殿,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巍巍城墙与王宫大殿交相辉映。主宫 “四海归一殿”威严矗立,高耸挺拔,其雄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磅礴恢宏气势。除此之外,还有充分展示了秦汉时期街肆风貌的 “汉街”,黄尘古道、金戈铁马、燕赵建筑、秦汉文化,在秦王宫得以真实再现。

还没从遥远威严的秦王朝回过神来,我们又随车缓缓驶进了 “清明上河图”景区,此景区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巨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取其神韵,结合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民俗民风以及宋时的古建特色。

“清明上河图”景区风光旖旎独特,细细品味,便觉妙趣横生。画舫美丽精致、牌坊高耸林立、花卉争奇斗艳。登上巍峨的景门城楼,近可俯瞰基地全貌,远可眺望整个横店城。汴河蜿蜒,河水清澈,波光粼粼。河岸柳树成荫,河里鱼儿成群,走上虹桥,好似踩虹上天,真是心旷神怡。

犹如时光的沙漏慢慢流转,车窗外的风景,也从遥远的古代走入了近代,我们又来到了广州街,这可是横店影视城的发祥地。1998年又扩建香港街,老街纵横交错,珠江穿城而过,还原再现了19世纪的广州、香港的街市风情。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景致吸引了许多新婚夫妇和剧组明星来此拍摄取景,独特的文化旅游更是让游客奔走相告、纷至沓来。

走过民初的街道,我们来到了一个现代乐园,它如同一个梦幻城堡,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是那么纯真美好,如同水晶。大门口, “梦幻谷”三个字映入眼帘, “梦幻谷”景区包括梦文化村、横店老街、江南水乡、水世界四大区域,占地430亩,是一个以火山爆发、暴雨山洪等各种自然现象及自然风貌展示为主,配以各种游乐设施和演艺活动等内容的大型夜间影视体验主题公园。

看到这些壮丽精美的景色,我心中不由得浮起一个问号:到底是何方神圣,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建设成为一座 “东方好莱坞”的?

司机师傅 “嗨”了一声,大大方方地为我 “传道授业解惑”: “你没听过徐文荣这个名字啊?他是横店集团董事长。”接下来,通过司机的讲述,我才知道,1996年,面对一片荒山时,农民出身的徐文荣用尽胸腔力气,吼出了一串 “惊人的大话”: “我要把这里建成东方的好莱坞!”话刚出口,便招致嘲笑无数,白眼相加。

但徐文荣并未因此而气馁。1996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著名导演谢晋奉命筹拍 《鸦片战争》,这部受到中央高度重视的片子,却迟迟不能开机,原因就在于拍摄地点不能确定。时间紧迫,徐文荣和谢晋见面,主动表态: “别人一年,我半年保证建成拍摄基地。”谢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真的吗?你有把握?”徐文荣微微一笑,信心十足地回答: “没问题!”

四个月后,占地319亩,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 “广州街”竣工,真实再现了150多年前的广州城貌。 《鸦片战争》的空前成功,也使得横店的名气从此一炮而响。

目的地到了,我还沉浸在徐文荣的奋斗史中,心潮起伏澎湃,他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努力与不屈,当之无愧地成为横店影视城这片热土辉煌的缔造者。

下车后,导演助理磊哥带我来到了“长征宾馆”,刚一进门,我就看到一个满脸横肉的大胡子,将两只大脚舒舒服服地架在座前的茶几上,他嘴上斜叼一支雪茄烟,看到磊哥带我进门,连眼皮都没耷拉一下。我有点畏惧地偷偷看了他一会,后来才知道他是 《肖叮叮剿匪记》中的男三号,虽然生得五大三粗,但工作中并不傲慢,相反非常敬业,只是给人的第一感觉太像 “土匪”了,不容易亲近。横店教给我的第一课,是 “不要打扰他人”,我跟随磊哥脚步,一起上了三楼,那时是上午10点,但除了 “男三号”,楼道非常安静,不像是容纳了整个剧组的人。磊哥告诉我,昨天又是拍摄到凌晨3点才收工,过一会儿12点又要开工了。我心里不禁一抖:妈呀,难道以后我也要过这种作息不定日夜颠倒的生活?我到底能不能适应横店的日子呢?

之三:风雪一夜,冻后才知演员苦

磊哥并不知道我此刻复杂的心理,他将我带进一个房间,吩咐了几句便退了出去。这是一个三人间,我轻轻走到自己那张床收拾行李,虽然尽量放低声音,还是吵醒了正在补觉的两个小伙子。两人都睡眼蒙眬的,一看就是昨晚受累还没缓过来,其中一个名叫贾若余,当他知道我也姓贾,马上拉开了话匣子,友好地打趣我: “小兄弟,我俩真有缘,五百年前还是一家呢。”

若余说他是西安人,大学学的是摄影专业,现在已经毕业一年了。他拿出手机,给我看以前他的拍摄作品。我有点奇怪地问: “既然你学的是摄影专业,又不是表演专业,为什么会来参加剧组呢?”他认真地回答: “因为我喜欢表演啊,虽然我长得不好看,但是演戏更重要的还是靠演技嘛,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最后也能混出个人样。”他说话时微仰着头,从窗棂透进的光照在他年轻的脸庞上,鬼使神差的,我不知怎么就想起周星驰的 《喜剧之王》,那个既卑微弱小又极度理想主义的 “龙套”,手里捏着圣经般的 《演员的自我修养》,尽他最大的努力去演戏,对 “演员”二字,奉献了十足虔诚,哪怕他在别人口中,不过是一个“死跑龙套的”。

另一位 “室友”,是一个名叫王玉的小伙,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一问,他果真来自河南某个小镇,背着父母来当 “横漂”,立志想当一名影视演员,已经在横店混了四年,在这儿,他不仅得到了工作,还收获了爱情,他翻出手机照片,幸福地显摆女友照片给我们看,女友也是一名跟组演员,两人虽然都身在横店,但因为拍戏时剧组时间安排不同,他们很多时候也只能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王玉说话有点结巴,他对我说: “当跟组演员可……可……可辛苦了……”我那时只顾着笑王玉,压根儿没有理会他所说的 “辛苦”的含义,接下来的拍摄工作,却给我上了结结实实的一课。

我还没收拾完东西,只听到外面有一连串的脚步声,如同兵荒马乱,我刚想探头去瞧瞧,若余已经弹跳起身: “笑风,别瞅了,赶紧去打饭,晚了小心饿肚子。”于是我也跟着人群跑到一楼,宾馆是没有餐厅的,所有人都要打好饭回房间吃,这种感觉如同在军营,感觉很新鲜。但还没扒拉到一半饭菜,有个跟组演员进来十万火急地催我们: “赶紧下楼上车,开工了!”我只好半饿着肚子,跑进楼下的大巴车。

大巴车上有十余名跟组演员,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一路上有说有笑,因为我是标准 “新人”,所以大家好奇地围绕我问了不少问题,一个小时的车程,我都没觉得无聊。大巴车将我们送到了一个周围都是麦子的小山头边,在片场已经有很多人忙碌开了。

直到那日亲临片场,我才弄清楚在片场,除了导演和演员,还有许多别的幕后部门,比如道具组、服装组、灯光组和摄制组等。道具组,顾名思义是要为演员们准备道具,比如我们今天要演一群土匪,道具组就会提前到场,准备好刀枪。而服装组,要管理剧组里每一个角色的服装。至于灯光组,要想拍摄取得好的效果,那么好的灯光也是必需的,灯光组的作用,就是让拍出来的电视剧更加自然好看。说起摄制组,用拍电视剧举例,一般需要三个机位,每个机位需要至少三个人,这些都是摄制组成员——一个是掌机的人,另外两个在一旁辅助帮忙。

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家看,一个化妆组大姐走过来招呼我: “小伙子,来,我给你化个土匪妆。”于是,我换上了一件破破烂烂、邋里邋遢的土匪装,脸上抹了黑粉,手里还发放了一杆道具长枪,我跟着所有的跟组演员(我们都扮演土匪),被安排到一间草屋去等待拍摄。王玉经验丰富,去和场务说了几句话后,回来告诉我们,因为今天要拍的是夜戏,就一定要等到天黑,所以我们只有无聊地呆在破烂不堪的草屋中。

以前觉得时间流逝得飞快,但那日不知为何,秒针滴答滴答,过得特别慢,好不容易等到天黑时分,天空忽然乌云四合,北风渐紧,不一会儿还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来,气温也随之越变越低。狭小的草屋内,我们几个跟组演员各自抱腿蜷缩在地,双腿不停打抖,连说话的兴致都提不起了。

我这时开始后悔自己的 “臭美”有多害人了!作为一个都市青年,我向来是“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出门的时候,想着平生第一次过演员瘾,不能穿得太臃肿,于是,只在单衣外套了一件羽绒服,腿上仅仅裹了一条单薄的牛仔裤,脚上蹬了双单鞋,袜子还是低跟的!这样,在鞋与裤脚之间,我有几厘米的 “全裸空间”,此刻冷风如刀,狠狠刺向我的肌肤,我裸露在外的脚踝,先是被霜风吹得刺疼,犹如砂纸磨肉,后来竟有一种火灼的痛感。寒冷让我感觉到了莫大的无助,长这么大,我是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第一次来到异地他乡,第一次周围的人都那么陌生,第一次在这饥寒交迫的荒郊野岭苦苦等待……

大约夜里12点,雨竟然转成片片飞雪。

凌晨两点,雪片越来越大,渐渐有了肆虐之势。

寒冷如同恶魔,狂笑着吞噬我的身体,我全身已被冻僵,为了不让自己双腿失去知觉,我隔一会就要搓搓双膝和双腿,浑身上下似乎冻得只有心脏存在一点热量了。而身边跟组演员的嘀咕更让我的心坠入冰窖: “收工,还得挨到4点啊……”

在片场,没人会管一个跟组演员的冷暖,周围五十公里荒无人烟,不可能找到食物和车,就是说逃也无门!我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在家中父母的疼爱,自己小房间的舒适,朋友簇拥的温暖,泪水便忍不住噙在眼眶,心中绝望翻滚如浪涛: “老妈,救救我,我真的熬不下去了……”

草棚外呼呼啦啦卷过一群人,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脑子快要冻木了,也没理会他们在说些什么,忽然,一个 “土匪”旋风般奔到我面前来,一脸黑锅灰,说话时露出大白牙: “笑风,怎么样?”

本能打倒风度,我再也顾不得装酷,实话实说: “我冷……”

若余啊呀了一声,接着大吼: “你小子竟然只穿条单裤,真是疯子!”

一边说,若余竟一边窸窸窣窣地解开皮带,三两下脱掉外裤,把里面的厚绒裤扯了下来,一把递到我面前: “赶快穿上,你娃高,不要将裤腰提太高,主要是把脚和腿套牢!”

“我……”

“找死啊!还有两小时才完成拍摄,如果导演再喝几杯酒,延到天亮都说不准,赶紧套上,少废话!”

在若余怒气冲冲的 “胁迫”之下,我只好含泪将他的绒裤套上,泪水,却再也忍不住流了出来。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以前,我并不能真切理解这句话,但从这夜开始,一个普通 “横漂”,教会了我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之四:横漂之中,亦精分三六九等

第二天,我接受了挨冻的教训,穿上厚衣厚裤,到了正午,天放了晴,太阳红着脸蛋挂在天上,似乎在嘲笑我这个愣头青将自己裹得像粽子,是多么不合时宜。身边的王玉结结巴巴地取笑我: “笑……笑风,你……你肯……肯定……穿多了!”

我回王玉一个苦笑,低头看看自己浑身上下全副武装,果真是没经验的横漂菜鸟才会做的事。王玉却算是 “资深横漂”了,他十七岁就离开家乡,来横店圆他的演员梦。虽然梦想如此遥不可及,他却从未放弃,而是选择了更加努力,每天坚持跑四五个剧组,不管钱多钱少,只为了让自己演技变得更好,实力更加强大。他有点自豪地告诉我,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有时他还能跑跑 “小特约”呢!

看我一脸不解的样子,和我一起化好“土匪妆”等待拍摄的跟组演员插嘴道:“横店的群众演员,其实是分为 ‘一般群众演员’和 ‘群众特约演员’的。横店影视城有一个专门的演员公会,专门来管理群众演员, ‘一般’和 ‘特约’是有着不同待遇的。”

我听后倍感好奇,后来才知道群众演员也分三六九等,等级不同,待遇自然有别。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在2010年和2011年期间对群众演员工资实施了两次拍摄报酬调整,调整后的群众演员工资为50/天,正常工作时间为每天8小时,超过8小时的按5元/小时计算。拍摄时间在24:00至5:00期间,群众演员工资另加10元/人。

而群众特约演员定义为剧组根据剧本对群众演员的特殊要求,如身高、相貌、年龄或需要做简单的表演与简单的台词及军训演员。群特演员定价为80元/天,每天正常工作时间为8小时,超过8小时的按10元/小时计算,其他方面待遇与群众演员相同。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按剧组群众演员使用量收取相应数量的管理费,管理费标准为每天10元/人,管理费主要用于公会的日常建设与各类活动的开展及其他。

群众特约演员是群众演员中的一类,但相较一般群众演员,都是挑选出来比较灵活,能够较快领会导演意图、角色内涵的演员,经验要求也要高一些。特约演员又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小特约演员月收入基本与群众演员持平:800元左右,有一两句台词,会在镜头前稍微露下脸;中特约演员月入2000元左右,需要有较好的演技和经验;大特约演员在横店一般情况下能有月均万元的收入,在业内亦小有名气。演员等级,是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通过考核来划分和鉴定的。

我正在一门心思地琢磨这些横漂们的问题,只听场控持着喇叭的高声吼叫,把我从想象拉回了现实: “大家都过来!”我顶着一脸煤灰,穿着肥大的土匪装跟着跑过去,场控嫌我跑慢了,狠狠瞪一眼,转头唾沫横飞地命令大家: “就地趴下!不准动!”我们这天扮演的是 “死土匪”,只能将脸深深埋到泥土里,等着导演一声令下,才敢 “死而复活”。

啃了一嘴泥,我爬起来时觉得心里有些没由来的凄凉,也讨厌场控的不近人情,但后来想想,场控也好,演员也好,如果态度不够专业,如何能成就精美的影视剧?这些动辄 “装死”的群众演员,他们受责挨骂,忍饥挨饿,也不过是人生一个小小的片段,作为心怀梦想的人,必须学会忍耐和承受。

看我一脸严肃地浮想联翩,同片场的特约演员小史拍拍我肩膀,幽默地提醒我现在已经 “活过来了”,不用再 “一脸死相”。都是年轻人,我们很快便谈得火热,小史打开了话匣子,我才了解到,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群众演员中也会有许多无奈和辛酸,最令特约演员苦恼的是,他们必须和演员公会的人搞好关系。

比如小史,他现在是中等特约演员,但为了能争取到更好的角色,就不得不靠近演员公会,通过他们想方设法地认识导演或者制片人。他有点惋惜地说起之前有位朋友,来自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就因为初出茅庐,不通世故,不会搞人际关系,便只能担当群众演员,那位朋友只呆了一个月,便因生活困顿不得不结束 “横漂历史”。小史悄悄告诉我,所有的横漂都必须在演员公会注册并服从角色安排以后才能进入剧组演戏,除非此人与剧组有着直接联系,否则 “单打独斗者”见一个封杀一个,这样横漂们便不得不遵守演员公会的规则。

之五:回望横店,往事并非云烟散

随着我当横漂的日子渐长,了解到在所有的剧组,都存在一个无法免俗的问题:横漂们与制片人、导演的矛盾。在片场,只有导演、主演能坐着吃饭,其他人都得端着盘子站那儿吃。一开始我很不适应,也很排斥这种 “不公平待遇”,宁愿不吃那个饭。但到了后来,因为实在太苦太累,肚子饿得呱呱叫,精神无法再对抗肉体,也端起盘子大口大口将饭菜一扫而光。如果遇到好导演、好主演,是横漂的福气,但一些明星,会在片场大声吼骂群众演员。某些导演也不把横漂当人看,经常当着众人面,用脏话将横漂骂得无地自容。

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一位三十多岁的大哥因为动作稍微慢一点,跑得不够快,便被人冲过去大骂一通: “是不是腿残?不会演戏就给老子滚蛋!”那位大哥大气都不敢出,更加不敢有丝毫辩解,唯有默默低头认错。看到我一脸震惊的样子,若余轻轻说: “你才来不久,再多呆一段时间就习惯了,片场几乎每天都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听到这些恶毒的咒骂。”若余说得没错,我从一开始的气愤莫名,到后来的吞咽委屈,再到习以为常不再动容,每当耳畔响起爆竹般的吼骂声,内心都会响起另一个平静温和的声音:这就是社会吧,人永远只能适应环境,而不可能要求环境去适应人。

在横店,我每天都看到一个个打扮奇异的横漂擦肩而过,他们要么光头,要么长发,要么大胡子,头上、脸颊的饰物更是五花八门,穿耳环、剃 “阴阳头”、戴鼻环、背各种 “潮包”,打扮得另类惹眼。相处久了,我知道这些看上去风光潇洒的横漂们,并不如外表这般光鲜亮丽。因为若打扮不够特别,他们担心不会引起剧组注意,失去表演机会,除非你 “胸无大志”,只满足于当一个普通群众演员。

小史说他刚来横店时,一开始当 “一般群众演员”,一个月只能赚六百元,过得很辛苦,那时只要一天没戏演,就得自己掏钱吃饭,去街边面馆时,连荷包蛋都不敢加。现在,已经混成 “中特约演员”的他,能时不时和朋友们到饭馆去 “打牙祭”,已经是 “鸟枪换炮”的好日子了。虽然现在他连一间独立的房间都无,还和朋友平摊房费,两人共同租住在一个小房间里。

为了梦想,小史一直努力和现实作战,满腹故事,其实哪个横漂没有一肚子郁闷与委屈呢?小史很会宽自己的心,他说起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演艺训练班的横漂小林的故事,小林祥林嫂般的郁闷诉说,几乎在横漂圈中人人皆知了。小林是江苏人,离横店不算远,他却四年都没回过老家了,他计划再奋斗五年,抱着 “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咬牙在横店坚持。小林曾参加 《老鼠爱上猫》的拍摄,导演给了他18个镜头,但等到公映时,他被剪得只剩两个镜头!小林很郁闷,逮谁都要絮叨一番。小史却看得开,他说有些群众演员非常敬业地演了半年戏,在公映时连露脸机会都没有,还不是要继续努力,坚持梦想!

但不管横漂再怎么会调节情绪,他们也无法完全摆脱憋闷与压抑,稍不注意就会引发一场矛盾和冲突,我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离开横店前一晚发生的事。

那天,我因为学校事务要速回,正在房间收拾东西,若余忽然气急败坏地闯了进来,满脸是血。我吓了一大跳,问他和谁打架了,他气呼呼地摆摆手: “是劝架,当好人还挨拳头!”

原来,另一位横漂因提前归家,在财务处结账时,因账目不符和财务人员发生争执,一位 “领导”不由分说,破门而入,带人将横漂狠狠揍了一顿,若余去劝架,想要扶起被打倒在地的伙伴, “领导”却以为他要生事,照着他鼻子就是一下!

若余擦干血迹,躺进被窝,还愤愤不平地说: “笑风,你在横店呆了两个月,还没看出来么?横店的影视剧组是这么的层级分明地位悬殊!”

看着一脸悲愤、将自己整个儿裹进被子的若余,我无言以对。他在黑暗之中瓮声瓮气地嘀咕: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算球!”

算球?这不是姜文和周润发在 《让子弹飞》中的经典台词吗?此后我多次重温此片,每每到这一情节,身旁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时,唯有我眼含热泪,心如针刺。

时光如飞刀,树叶黄了绿,绿了黄,转眼两年过去了。又是一个周末,老爸接到一通电话,非常开心地告诉我:“两年前你在剧组表现不错,刘东导演还没忘记你,这次,他邀你去出演孙俪的‘秘书’!”

看到父母高兴的模样,我却没有马上表态,心情复杂,胜于两年前的忐忑和幻想。也许,不管时光如何淡化横店在我心中的印象,我还是难以忘却扮演 “匪兵甲”、 “路人乙”的日子,想起了在片场横漂们那些呆滞木讷的眼神、菜色无华的脸庞,想起了直率仗义的贾若余……对,若余!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深夜12点,拨通了他的手机。

“若余,你还在横店吗?”

“我回陕西老家了。”

“不 ‘漂’ 了?”

“不漂了!”

接着,若余慢慢在电话中告诉我,他在我离开后不久便回老家了,因为父亲出车祸,瘫痪在床,家中两个小妹还在念书,母亲流泪哀求他,不要再 “漂”了,回去安个家,好就近照顾亲人……

我忍不住问: “那你的演员梦呢?也不做了?”

之前痴迷执着于演戏的若余,斩钉截铁回答: “不做了!人的一生,天天都是戏,天天都有梦!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还是应该脚踏实地,演好家乡这场戏!”

接下来,若余以欢快的语调告诉我“家乡那场大戏”: “成家、生子、种地、喂猪、养鸡、侍奉老人,题材多着哩!笑风,我已结婚,你嫂子是本镇人,也是大学生,我们现在承包了30亩地,正在村里办养殖业!”

我轻轻放下电话,从横店到陕西,从演戏到养殖,若余,到底在哪儿和干什么才最适合他?他真正的梦又是什么?但听到电话中他爽朗愉快的声音,我想,应该是后者!

那么,我呢?我真的适合当一个演员吗?真的能成为明星吗?

第二天,我坚定地告诉父母:横店,不去了!

横店,我今天的命运不在你那儿,或许五年后,十年后,我们的命运又将紧密相系。只是呵,今天我选择了另外的崭新路途去闯荡开拓,已经决定要全心付出。横店,往事并不如烟,只要你不将我遗忘,我也不会遗忘你。在心的深处,在魂的故乡,我都会记得这个地名,这群人,这些或哭或笑的过往。与横店的一切一切,它们从未消散,更历久弥新,不管今后在 “横店出品”的影视剧中会不会看到我这个无名小卒的眉眼,横店,都将是我今生难忘的回忆!

猜你喜欢
横店
许凯:出横店记
挤进横店的这些人 成不了王宝强
横店不“横”了
横店40年:横空出世光影间
听“横漂”讲述演员梦
横店少了戏
关晓彤加冕“横店公主”国民闺女圆了公主梦
横店野心: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借力影视,横店出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