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双宾语构式的语法语义微探

2014-08-15 00:48
关键词:接受者构式客体

曾 望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英语双宾语构式的语法语义微探

曾 望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英语双宾语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该构式所表达的核心语义是施事通过某种行为让客体向接受者成功传递,但还存在其他引申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借助一些实例来研究英语双宾语结构,发现该构式还可表达意欲传递、隐喻传递、否定传递等意义,具有语义的多义性。

英语;双宾语结构;多义性

H314

A

1673-9272(2014)06-0154-03

2014-10-10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湘外经院字(2013)2号]。

曾 望(1981-),湖南望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构式”一词近年来广受关注,简而言之就是指形式和意义的配对。其形式有语音、文字和结构等,内容有语义、语用和话语等功能。认知语言学家们把构式看成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2]。Goldberg是构式语法的代表,她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构式不仅是一个语法概念,而且还是意义和形式的匹配,即使具体词语缺席,构式也具有与形式相对应的意义和语用功能。

一直以来,双宾语构式都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双宾语动词是指可以同时带两个宾语的动词,一个指人为间接宾语;另一个宾语指物,它是直接宾语。某事件中所得某客体或损失某客体的人是间接宾语,而动作行为或事件所涉及的事或人是直接宾语,两个宾语分别跟谓语发生动宾关系[3]。Goldberg认为英语中大部分双宾语构式表达“给予”类事件时,就是指事件中客体所有权右向的转移[1]。而近年来又有很多学者认为双及物结构是一个构式,它的核心意义是“有意向的所有权转移”(Goldberg 1995,徐盛桓2001,张伯江1999,张宁1999)。

研究表明英语中大部分双宾语构式都是表达“给予”类事件, 语法意义是“物件或效果的传递”。一般来说,在英语中要表示客体所有权向右向传递,是通过动词接两个宾语进行结构表述。而通过笔者对英语中双宾语的研究,发现双宾语构式的方向语义是构式和动词互动的结果,并不是只由动词的词义决定。它可以表示施事者将客体成功传递给受事者,如:(1)He gave me a book.。然而有些双宾语构式虽可表示传递之义,但客体有没有成功传递给受事者则因词义的不同而有差异,所以英语的双宾语构式具有多义性。其次,英语双宾语构式中的动词是非“给”动词,进入双宾语构式之后句法结构就会暂时改变动词意义,给动词分派“给”的意义或投射“给”的用法;而如果双宾语构式中的动词为非三价动词,那么在构式中就会改变动词的用法,使其产生三价效果,因而产生“构式”效果[7]。

一、从客体传递方向看英语双宾语结构的语法意义

双宾语构式句中体现的“传递”概念的方向性一直引人关注。我们可以根据客体的最终领有者在句中承担的语法功能来界定方向概念。如果构式中最终领有者做主语,则构式中客体的传递方向为左向;如果最终领有者做间接宾语,则为右向[4]。对于构式方向性差异的动因,两种观点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由动词提供方向意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构式的语义应归因于结构本身。以朱德熙为代表的语言学者赞同前一种观点。他们按照动词所表现的传递方向对双宾语构式进行分类:如所传递的客体是从主语向位于动词右边的间接宾语方向传递为右向结构;若所传递的客体是从间接宾语向位于动词左边的主语方向传递则为左向结构。而另一部分学者却有不同的看法。石毓智认为,英语的双宾结构具有单一右向意义[6]。何晓炜认为,双宾语结构的整体结构意义决定了传递的方向。徐盛桓在对双宾语构式的给予方向性探讨中提出了“零给予”和“负给予”的概念。

笔者认为根据动作导致客体移动的方向,可把英语中的双宾语动词分为三类:① 正向转移动词:这是最典型的双宾语动词,因为动词本身就带有“传递”含义:如 (2) Jane sold him her car.。②负向转移动词:因为此类动词本身的语义并不具有“给予”义,却带有相反的“取得”义。因此进入双宾构式后,传递方向被扭转变为正向,如(3) I bought him a jacket.。“buy”在单宾语结构中的语义为:客体“jacket”转移到施事者“I”。但是进入双宾语构式后动词语义传递方向发生改变,客体“jacket”转移到接受者“him”,施事者“I”只发出动作,没有得到客体。此类动词构成的双宾语构式中的间接宾语不是客体传递的“起点”,仍然是“终点”。③ 零向转移动词:这类动词本身没有“传递”含义,但是动词进入双宾语构式后产生了此义项,即构式赋予动词“传递”之义,将客体传递给接受者。英语中这类动词主要是语义为“制造”的某些动词,如(4) She read me the news.。未进入双宾语构式时这类动词本身可以直接作用于接受者,但是并不能表达将它传递之义,传递含义只有在进入构式后才产生,而且接受者可能因此受益并得到客体。

由此可见,英语双宾语构式可表示客体通过施事者向终点传递的语法意义。人们在运用语言时,“给者”、“接收者”和“被给物”的连接构成了双宾语构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常常会共现联想到give。而在概念化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给”这一概念受“语言和世界同构”的影响,规定动词与两个宾语发生句法关系便产生双宾语构式。同时由于“给”类动词在该结构中的反复使用,“给”的意义就认知固化到双宾语结构上,所以此类句式就获得了“给”的含义。因而在英语双宾语构式中出现“给”类动词的便是高原型双宾语结构。

如果英语双宾语结构中如果出现非“给”动词,句法结构就会暂时改变动词意义,给该动词分派“给”的意义或投射“给”的用法;而非三价动词如果在双宾语结构中产生三价效果,就改变了动词的用法,该句式便具有“构式”效果,这样就产生低原型双宾语结构。如:knit him a sweater;pour me a drink;sing them a song;bake him a cake。在sing them a song中,“them”不是“sing”的受事,所以他们之间没有语义支配关系。但在双宾语的构式中,“them”成为组成句式的必要部分,构式分派给了它功能,与动词互动,产生所要表达的构式意义。也就是说,间接宾语不一定要直接与动词存在支配和被支配的语义关系,而是在双宾语结构激活的认知框架中参与角色再分派或补充。尽管knit、pour、sing、bake这些动词之间看起来没有系统的联系,但是如果把他们放在双宾语结构中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非“给”类和非三价动词,这些动词他们表达的动作中蕴含一定的意图和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在双宾语结构中便体现成能够象征“转移给”的过程或事件的句式,并把结果隐含地“给”了接受者或间接宾语。

由此可知,英语双宾语结构中高原型和低原型的句式之间是辐射型的系统传承关系:构式中如出现“给”类动词或含有三个论元的论元结构,则为双宾语结构的原型;如非三价以及非“给”类动词是从构式中获得“给予”的意义,则是高原型的双宾语结构通过扩展和系统传承而派生出的子类[9]。

二、以真实的成功传递为中心意义的多义性

英语双宾语构式的语义是施事者成功将客体传递到接受者为中心意义的相关意义系统,但是该构式除成功传递义外,还有其他几种传递义,因此构式具有语义的多义性。

1. 成功传递

英语双宾语构式的中心意义是施事通过某种行为动作使客体向接受者成功传递。内在地表示给予行为类动词give, pass, hand,sell,lend, feed, serve等可表达这一中心意义,如(5) He handed me a ball.他 “用手递交”这一行为让我获得了“一个球”。下列两类动词也都表示施事成功地使接受者接受客体:瞬间引发投射运动类动词throw, toss, fl ip, slap, fl ing, shoot等; 如(6)I threw her a ball and she caught it.;可不间断引起特定方向的伴随运动类动词take, bring, fetch等,如(7)Please bring me those guidebooks.。这些动词在双宾语结构中都可表示施事者成功的将客体传递给接受者,因此他们也体现了双宾语结构的中心意义。

2. 意欲传递

但是获取类动词如get, buy, fi nd, steal order, win,earn, grab等构成的双宾语构式并不一定表示施事让潜在的接受者真正地领有客体,他们只是表示意欲传递而并不是把客体交与接受者。如之前的(3)句,表达的意思只是施事者发出“buy”这个动作,而没有直接将客体传递给接受者。其次还有创造类动词,如bake, make, build,knit, cook, pour , sew等,他们构成的双宾语结构并不一定表示客体成功传递到潜在的接受者。它们暗含意欲转移而不是真实转移:如(8)I baked him a cake.,并不是明确表示他得到了蛋糕,而只是表示我烤了蛋糕并打算把它送给他[5]。

还有一类动词只是表示施事者想要把受事传递给接受者,但是并不表示接受者一定领有受事,这是一种延伸语义。允许类动词permit, allow等,如(9)Rose permitted Sally a banana.,此句表示Rose允许Sally有一只橘子,但是Sally并不一定能得到橘子。即使能得到, 也不一定是Rose把香蕉直接传递给Sally。还有一类动词构成的双宾语结构只是表示施事想使接受者收到受事,但接受者是否成功领有,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因而这一构式表达的是一种条件满足方式, 如(10)Jane promised her daught a doll.,Jane承诺并愿意给他女儿一个玩具, Jane的女儿可能也有要玩具的愿望。“promise”突显的是可能将实现的承诺, 它和guarantee,promise, owe等都是含有行为实现条件的给予类动词, 因此promise构成的双宾语构式含有和此类动词双宾语构式的相似含义。有一类动词表示施事通过行为使接受者在将来某个时间点接受受事,它包括表示将来转移的动词leave, reserve, grant等。如(11)We can grant you this technical license., 说话时刻施事者并未把客体传递给接受者,而是在将来某一合适的时间才给予接受者。

3.隐 喻传递

一般来说,在双宾语构式中句子的主语是有意志的施事者,但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 (12)The medicine brought him relief.。此句中主语是无意志的,但是它可以形成能够界定的表达,是以因果事件为迁移隐喻的。谓语bring隐含因果关系,它的意义涉及施事往接受者转移,这种转移具有效应的隐喻性。因此这句话暗含着主语是间接因为受到某种影响而接受直接宾语的原因。

以此类系统隐喻为基础的隐喻用法动词主要包括:①发送类动词,如send, mail,ship等; ②交际信息类动词,如tell, show, ask, teach, write, read等; ③通讯工具类动词 ,如radio, email,telephone , fax等。如(13)My husband sent New York a letter.,句中的New York是地名,而从整句话来看接受者不可能是地名,因为它无法接受客体, 所以这里必须理解为a certain person in New York。再看交际类动词的用法:(14)William told his son a story.,可理解为“William给他儿子讲了一个故事”。但并不说儿子“拥有”故事这个实物,而是对“a story”的了解。而“his son”是通过“tell”让他拥有“a story”的,这种“体验拥有”具有转化为“真实拥有”的可能。再看(15)Mr. Huang taught us physics., 大家一般都理解为“教物理”。而实际上,“教物理”教的是这门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此类用法都必须借助隐喻才能合理地理解这些特殊双宾语构式的语义。

4.否 定传递

但是含有拒绝类动词如refuse, deny的双宾语构式则表示对传递的否定。如:(19) She refused Jack an apple.,这是双及物构式的否定形式,因此这一结构的认知也随之构成延伸语义的否定模式。对于给Jack苹果一事,“她”只有否定的愿望,因此拒绝给Jack苹果。再看(20)Do you mean to say you refuse us the agency?(21)But if you deny me one of your kisses, don't know what I'd do.,在这两例中,施事者本可以将客体传递给接受者,但是由于构式中使用的是拒绝类动词,所以转移只是相对的,即使成功转移的可能性已经出现,但是施事却拒绝成功传递,因而无法完成传递动作。

三、结语

从上可知,英语双宾语构式的语法和语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构式的形成受到了认知的影响;其次,动词意义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构式的句法行为,一个语法结构的意义也决定了哪些词汇可以进入构式[8]。因此构式的语法义和词汇的概念义具有共同的形成过程。本文从客体传递的方向分析了双宾语构式的三种语法意义,其次结合英语中的实例探讨了构式除了真实传递这一中心意义之外,还存在三种引申语义。由此可见,双宾语构式是一个复杂的语法结构,要深入地理解还需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1] Goldberg, A.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2] Evans,V., B. Bergen, & J. Zinken.2006.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enterprise: An overview [A]. In V. Evans, B. Bergen & J. Zinken(eds.).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Reader[C].London:Equinox.

[3] Langacker,R.1999.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New York: Mouton deGruyter.

[4] 林纾平. 英汉双宾语结构对比[J]. 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95-97

[5] 孟建国,康志峰. 英汉双及物构式语义理据与理想化认知模式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43-45

[6] 石毓智. 汉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2):83-90

[7] 徐畅贤. 英语双及物动词及其构块的语义研究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9-11

[8] 杨立生.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153-156

[9] 赵姝媛,许曦明. 英汉双宾的认知对比分析:构式理论的视角[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43-45

[本文编校:罗 列]

A Study on Grammatical Semantics of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ZENG Wang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Hunan, China)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is a special construction and a hot topic to linguists. The central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is that the action of the agent causes the successful transfer of an object to a recipient. However, it has other extended meanings.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we fi 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is polysemantic with the meanings of intended transfer, metaphorical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by analyzing the English sentences.

English;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polymesy

猜你喜欢
接受者构式客体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威胁构式“你敢VP”研究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
“就/才”进程—评价构式的认知修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