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探析

2014-08-15 00:48向士旭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职业

向士旭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重庆 401331)

旅游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探析

向士旭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重庆 401331)

为适应我国旅游行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探索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优化和教法创新,构建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运行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职业素养;提升途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改革

G642

A

1673-9272(2014)06-0270-03

2014-10-09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GX-200)。

向士旭(1976-),女,重庆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教育目标。如何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

职业素养即“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将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可促进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不同于职业素质,是通过后天的教化和培养、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形象礼仪等方面,其中,职业知识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显性要素。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学校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发展;用人单位也可借此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谋求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职业技术胜任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上,但学生的专业教学任务繁重,专业课教学通常以专业技术理论和职业技能为教学重点,绝大部分院校都没有单独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瓶颈和职业素养缺失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不准确和职业目标不清晰上。许多学生无法准确定位,找不准方向,自负、自卑心理皆有,没有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定位中对自我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信息存在的认识不完全、不准确直接导致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自我期望与环境需要之间的矛盾。学生缺乏对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的思考,毕业时不能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三、跨文化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一门侧重于研究交际文化的新兴交叉学科。贾玉新(1997)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2]跨文化交际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间的交际,是不同文化来源的信息间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文化是动态的、兼容的,任何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民俗习惯及道德准绳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能充分展示该国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及艺术创作等。旅游专业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特点,实行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强化职业素质重要性的职业实践模式,对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养大有裨益。

四、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运行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塑造学生的综合素养。作者多年来致力于职业素质教育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实践,将己有的理论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为旅游专业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选修课程,构建起“课内教学与课外交际实践双向互动”为支撑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以指导旅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马勇等(2012)认为“文化旅游是以文化旅游吸引物及休闲娱乐方式为对象,以获得深度参与旅游体验,提升文化内涵为目的的一切自然和人为旅游活动的集合。”[3]

(一)优化课内教学

社会对涉外旅游服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旅游专业毕业生难以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这一方面是由于校内旅游英语相关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滞后等诸多问题,因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在涉外旅游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目前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教学模式上依然是重讲授、轻实践,教学与实践脱节,忽略了跨文化意识及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实践能力较差,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李伯和(2013)认为“真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该是在‘单一型外语人才’基础上掌握其它相关专业知识,培养模式则是‘外语专业+另一专业’,即‘外语+X+另一专业’。”[4]

优化课内教学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跨文化交际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课堂教学应向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倾斜,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双向互动,利用教材中的交际实例,让学生进行实际场景模拟,启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探索“实践性”课堂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后的语言运用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实训室等来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性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实施,首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既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又要结合职业素养提升,明确方向。在日常授课中应该主动增加跨文化知识的导入及比较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紧紧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把教学过程本身当作交际的过程,运用问答、讨论、竞赛、游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说多练,通过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与对话等,分析和学习不同文化素材,让他们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实践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理解文化差异,增强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性把握,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增强跨文化意识,把职业能力提升与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成为既熟悉旅游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课内教学传授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递课外实践必备的职业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培养过程,增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建立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在课外实践阶段亲自体验和强化职业素质奠定基础。

(二)加强课外交际实践

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主要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社会交际实践两方面互动互补来实现,两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双向互动,相互依赖。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践特色,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起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有必要建立完整的实践训练体系,制定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大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明确实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课外交际实践活动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来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化素质,把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和实践能力。坚持定期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化节等各项文化活动,营造浓烈的英语氛围和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公司、企业类型及规模适当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到相关公司、企业去切身感受实际工作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认知了解公司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针对每个实训活动的内容特点和目标,编制实训计划,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模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机会,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使自己尽快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在职业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王冰(2013)认为“高校是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大学生走出学校就要面对社会,因此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一定是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要能紧跟时代的步伐。”[5]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定位于满足学生及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实现同社会的有效衔接。旅游英语人才培养和建设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学规范,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平时考核、实践环节成绩和期末理论成绩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各部分所占比例,从而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全面灵活掌握,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确定其职业定向。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不断地探索总结教学实践经验,逐步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创新教育理念,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

总之,跨文化交际课是一门以语言交际为主要学习目的、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施跨文化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对于提高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促进他们语言和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其具有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同时,职业素养也得以提升,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 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79-80.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马 勇,陈慧英.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1):4-7.

[4] 李伯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7(6):198-201.

[5] 王 冰.通过实践教学推进高校产学研相结合浅析——以证券投资学课程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7(6): 208-209.

[本文编校:徐保风]

On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perational Mode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XIANG Shi-xu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1331, China)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perational mode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is optimized and restructured,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promotion wa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职业
情景交际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