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责任与国家利益: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2014-08-15 00:50秦正为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联合国外交

秦正为

(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59)

多边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全方位外交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迅速发展,国际组织逐渐成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重要主体,成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国际事务的重要舞台和重要机构。因而,积极参加和融入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也正逐渐成为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趋势和主旋律。

一、中国与国际组织的整体发展演变轨迹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多边外交和与国际组织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逐渐探索前进的过程。大致看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有限参与”阶段,七十年代是“广交朋友”阶段,八十年代是“广泛参加”阶段,九十年代是“全面介入”阶段,新世纪以来是更加深入发展构建“和谐世界”阶段。

“有限参与”。新中国成立之始,就非常重视多边外交。1949年底,在北京举行了亚澳工会代表会议,共有14个国家的165名代表与会,这是新中国举办和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同年12月,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此后,新中国的多边外交能力在日内瓦会议和和万隆会议上得到进一步的尝试和显现。日内瓦会议在西方,万隆会议在东方,新中国通过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大步走出了国门。但是,总体而言,建国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的多边外交并不多。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响下许多国际问题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中国也把国际组织当成发达国家主宰世界的工具,因而对于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比较审慎,甚至还有抵触和批评。比如,中国认为关贸总协定是美国控制的“富国俱乐部”而不愿参加。对于联合国,中国也是怀有两种认识和态度。一方面,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多次致函联合国要求解决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并郑重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结果却遭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阻挠,被以“延期讨论”、“重要问题”和“双重代表权”问题等借口长期排斥在联合国外。中国还分别向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全球性组织提出过申请,也均遭拒绝。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对联合国进行了批评,从1959年到1969年,中国对联合国的批评调门一直很高,其中1966年、1967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的批评度高达95.12%和92.45%。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多边外交和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基本是“有限参与”,当时只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

“广交朋友”。1970年前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中国的多边外交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这一重要事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广交朋友”的新起点,中国逐渐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变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舞台。中国首先参加了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1972年出席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1973年参加起草《国际海洋法公约》,1974年承认《国际民航公约》,1975年参与提议解散“联合国军司令部的议案”并获通过,1976年提出确立专属经济区保障200海里海洋权,1978年中国在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席位绝大多数被恢复。此外,中国还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增加到21个。不过,总体而言,七十年代的中国多边外交,仍然以“广交朋友”为目的,以政治性的国际组织为重点,抽象谈论和旁观多于实际参与。

“广泛参加”。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多边外交也进入一个活跃时期。多边外交不仅成为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而且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内容。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阐述了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十个方面,并指出:“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开展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开展积极的多边外交活动,努力增进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这是中国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多边外交明确列为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前后,中国开始逐渐参加并融入各个国际组织之中。到1989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增加到37个,参加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则由1977年的71个增加到677个。截止到1988年,中国还参加了各种国际公约与公约性的多边条约共有120多个,其中3/4是1978年以后参加的。总体而言,八十年代的中国多边外交,活动态势极为活跃,活动领域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到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问题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逐渐从政治性的考虑转向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谋求,不仅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全面介入”。冷战结束初期,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峻。苏东剧变,使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际组织的关系完全消失,与此相联系,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受到影响。在此形势下,中国在多边外交上亟需更新观念、放宽视野。1997年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在此指导下,加之此前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历程的经验积累,中国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加入国际组织的重要性,广泛参与了联合国多边经济领域的活动,积极推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积极而坚定地支持联合国的改革,以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多边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同时,中国还广泛参与了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多边活动。随着中国参与度的扩大,其参与程度也在提高。据相关材料表明:1977年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预期数是37个,实际参与的数量是21个;到1996年预期数为45个,实际参加数量是51个。相对于其发展程度而言,中国参与程度已经较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参与在促进世界和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很好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总体而言,九十年代的中国多边外交,不但是积极参与和融入,而且在逐渐“全面介入”和参与主持的多边活动中将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有机结合,建设性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逐渐明朗。

“和谐世界”。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中国的多边外交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2005年4月,在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峰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主张。同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指出构建“和谐世界”,就应该“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对话”。此后,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不断地阐释和谐世界的丰富内涵,强调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性。“和谐世界”既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又是对中国现实外交活动的指导方针,它的提出使中国的多边外交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方式更加多样,成效更加显著。总体而言,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多边外交,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把握时机,广结善缘,践行“和谐世界”理念,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包容的外交风范和日趋娴熟的外交艺术,显现出中国外交的活力、自信和建设性的影响力;在多边外交中,中国由台下开始走向舞台的中心,由原来多边外交的“抵触者”、“旁观者”、“配角者”逐渐变为“策划者”、“建设者”、“主持者”中的一员。

二、中国与几个重要国际组织的关系发展演变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最大的全球性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2011年由于南苏丹共和国宣布独立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成员国增至193个。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中共代表董必武同志参加了旧金山会议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5届联大否决了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此后,美国一再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1950年,美国打着“联合国军”旗号侵犯朝鲜半岛。1950年11月,中国代表伍修权同志在安理会上发言,谴责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这是新中国代表第一次出席联合国的会议。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1974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第六届特别联大发表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外交政策,并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1995年10月,江泽民主席参加了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并发表讲话。2000年9月,江泽民主席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全面阐述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对加强联合国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具体主张。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呼吁国际社会继续携手并进,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懈努力。纵观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由原来对联合国的抵触、批评和将其视为霸权主义的工具,正逐渐走向积极参加、融入联合国并将其作为反对霸权、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舞台,而在此过程中,维护和发展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日益成为鲜明的主题。

中国与亚欧会议的关系。亚欧会议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政府间论坛。1996年3月1日至2日,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标志亚欧会议正式成立。2004年、2006年,亚欧会议实现两轮扩大,成员增至45个。作为亚欧会议的创始会员国,中国一直高度关注和积极参加历届会议。在首届首脑会议上,李鹏总理提出建立亚欧新型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此后3届首脑会议上,朱镕基总理阐述了加强亚欧合作的重要意义,提出应加强亚欧政治对话与磋商、深化和提升经贸关系、增加环境与农业领域合作,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合作、拓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等主张,为亚欧合作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就共同打击跨国犯罪、反腐败以及加强环保和森林可持续发展合作等3个倡议获得了与会领导人的一致认同,并被写进《2000年亚欧合作框架》。2008年10月,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亚欧会议实现第二轮扩大后45个成员领导人的首次聚会。中国重视亚欧合作,始终本着积极参与、求同存异、扩大共识、加强合作的精神,积极参与和推动亚欧会议进程。中国首倡或主办了外交、科技、中小企业、财政、环境、农业、文化、林业、水资源等部长级会议,最高检察长和海关署长会议,以及其他活动共40余项。中国积极参加和推动亚欧会议,不仅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充分体现,而且树立了开放、务实、公正的良好形象,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得到广泛认同和尊重。中国一如既往地支持亚欧会议,既符合亚欧两大洲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中国与二十国集团的关系。二十国集团,又称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旨在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中央银行行长参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取代之前的八国首脑会议或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中国是二十国集团创始成员国,积极参与G20活动,组团出席了历次G20副手会议及部长会议,胡锦涛主席应邀出席了历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始终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显示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坚定态度;中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鲜明态度,不仅极大地维护了世界利益和中国利益,更加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使中国成为峰会的最大亮点,并且获得了国际舆论的一致好评。

三、关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演变的思考

中国的多边外交和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有曲折也有坦途,有经验也有教训,值得反思的有:

第一,发展多边外交,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必经之路。国际关系发展史证明,在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大国强国发挥着极其重要乃至主宰的作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大国造成的,在这一格局下,中国曾在国际舞台上被边缘化。1950年9月9日,周恩来曾鲜明指出:“关于中国参加联合国问题,是很简单的,其中一个决定的因素,就是美国的阻挠。因为美国能够操纵多数,如果美国政府不加阻挠,即能通过。所以问题的焦点在美国政府。”因此,要改变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大国必须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进行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国际活动,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也在大幅提高,提出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和谐世界”等理念正逐步为世界所公认。当然,参与多边外交和国际组织,实现国际合作和互利双赢只是短期目标,最重要最长远的还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尽管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建设,需要所有国家拥有平等的决策权力和实现对话协商机制的民主化,但大国强国由于其优势地位仍然会发挥更大作用。而中国能否达到这一点,关键还在于自身实力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和顶住霸权主义的压力,实际上是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两个车轮和两翼。

第二,发展多边外交,必须坚持维护共同利益、合作共赢的方针。当今世界多边外交的主题,是破除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新旧秩序的根本不同,在于利益关系的不同。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所以,在参与任何国际活动和参加任何国际组织的时候,中国坚持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能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当然,随着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并发挥重要作用,也坚持了不破坏任何他国的利益。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之努力的是建立新秩序,而新秩序必须合作互利、合作共赢。正因如此,中国在步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多边外交原则,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500亿美元,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设立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支持,向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向非洲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免除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等等,充分体现了通力合作、共度时艰、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共创未来的精神。当然中国在处理多边外交关系时,既要考虑自身的长远战略利益,也要充分尊重对方的切身利益,并且不计较历史恩怨的结果,把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维护国家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发展多边外交,必须坚持中国的总体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宗旨,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不因国家大小、国力强弱和地缘环境结友,开展灵活适宜、形式多样的多边外交活动,取得了较大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凸显,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多边外交的重要作用在逐渐显现。但是,在看到多边外交重要作用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边外交与中国总体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的关系。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近些年来逐渐形成的外交总格局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因而多边外交只不过是这一外交方针政策和总格局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组成。为此,中国的多边外交必须始终根据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开展,要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原则,在坚持反霸的同时自己不称霸,保持谦虚谨慎的外交风格,把中国的多边外交由原来的政治性为主走向以经济为重心,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正因如此,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多边外交中,中国通过均衡国际责任和国家利益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而且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1]赵磊.建构和平: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演进[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N].人民日报,1986-04-14.

[3]江泽民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忆恩.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7).

[5]中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6]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联合国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 联合国糖尿病日》
别开生面的“舌尖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联合国期待与各国智库通力协作
外交
联合国提议2015年召开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