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校,调动学校发展的内动力

2014-08-15 00:51于炳春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课题学校

◆于炳春

(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在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举足轻重,因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所以说教师拥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将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的内动力。

一、教科研是教师生存发展的土壤

(一)科研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师们的思想境界

教师从事教学教育科研工作需要有不怕艰辛、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和持之以恒、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大凡搞教育科研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都会逐步形成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学生满腔热忱的奉献精神和进取精神,会逐步增强改革意识,树立远大志向。这种思想境界一旦形成,教师将要更加积极向上,对工作、对科研将更加锲而不舍。

(二)科研工作有利于增强研究者的信息意识

教师在教育科研特有的工作要求中,经常积极主动地搜集有关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前沿信息,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扬长避短,从中借鉴。研究者在不断接受新事物,搜集新信息,创造新方法的过程中,就增强了信息意识。

(三)科研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中,通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研究新问题,选用新方法,探索新知识,教学过程就会得到优化。在研究中,研究者注意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可便自己学习掌握教育规律,了解教学发展趋势,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且这一过程有利于教师形成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模式应用到实践中,能加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四)科研工作有利于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迈进

教师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不仅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目的,还能提高职业道德,找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看到与时代要求、与优秀同行的差距,促进自己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问题,增强参与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危机感,压力感。通过教育科研,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转变教育观念,科学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由经验型逐步转化成科研型,实现自己教育历程的根本改变。

二、摆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障碍

(一)教师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的迫切性

教育科研工作是教师自身长远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是促进学生教育的不竭之源,我校科研工作一直成果显著,但深究其量,我却发现了繁荣背后的危机。

老中青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比例失衡,青年教师积极性高涨,部分老教师起到帮忙的作用,中年教师参与率低。通过正侧面了解到的这种局面造成的原因更令人担忧:绝大部分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晋级评职,中年教师家庭负担较重无暇搞科研。这也就是说,三年之后,当眼前的这些青年教师都工作满十年了,完成了晋级评职的“人生任务”之后,学校的科研工作也就将面临着尴尬的荒凉处境了。

我国的教育督导原则强调,只有当科研工作成为一种自身工作的需要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时,我国的教育事业才算是真的进入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轨道。而我们的教师中更多的人习惯于总结长期的经验性教学,并不十分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传道,授业,解惑”早已不是现代优秀教师的唯一标准,科研才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科研才能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顺利转轨。而令人痛心的是有些教师已习惯或者说是沉溺于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愿意以工具性主体行为来掩饰其真正主体成长的单薄,这话听上去也许尖刻了些,但毋庸置疑,这就是许多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教师的学习经历限制了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在我国师范类校院开设的课程中,基础课程较多,教育专业课程(如教育学,教育心理,教法等)内容初浅,并且作为公共学科,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另外,师范生实习时间短,而科研需要实质性的操作,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而反思内化以成结论,但就算是短时间的实习,他们也只能尽快的熟悉上课的基本知识和要求,根本不可能涉足实习学校的教育科研。

(三)学校针对科研方面的激励制度不健全

从事教科研工作是辛苦的,它不似周而复始的课堂教学那般轻松,但就学校的分配制度来看,收益却不成正比。教师上课有绩效,课程越多,补贴越多,奖励越多,但做科研呢,一般只有在获得奖项的时候,才能获得一些奖励,这对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来说,存在着一个价值低估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待遇分配是不公平的,科研和教学一样都该被计入办学成本之中。

(四)课程研究急功近利

目前,在基层学校中课题的研究是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他需要经过确立课题,制定方案,论证,立题,实施,鉴证结论等诸多环节。结果是特定的、短暂的、过程却是长远的,充满学习和探索的,老师的科研过程,是教师知识更新的过程,是使教师知识、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于合理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

三、要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在实践中引导教师关注科研的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的教师生活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每天接触学生,钻研教材,感受教育现象,品味教育成果,在日常教学、学生德育和班级管理各方面自觉不自觉地体会困惑和喜悦,这些经历都是科研工作难能可贵的触发点。在此基础上学校分层次,按步骤引导教师培养并形成科研意识。

1.培养学科带头人。优秀的教师善于面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体会创造的乐趣,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学校就是要首先培养这样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让他们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学术研讨会,在多听多看的基础上,促进其多思多创新;让他们带回来,将自己的收获以学术论文等方式不断探索,养成科研的好习惯,提升科研能力。

2.以个别带全体。学校每学期都有优秀教师引路课、普通教师观摩课,通过说课评课等环节调动教师探索教研的积极性;并且安排学科带头人定期作汇报讲座,引领学校的科研发展;把握住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等契机,向区市推荐优秀成果。

(二)制度保障,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推波助力

学校每学期伊始都有详细的、执行性强的教科研工作计划,每学期末都有集评价、反思于一体的教科研工作总结;学校的常规性制度还有《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教师学习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方法》《校本研训制度》《教师学历提升培训计划》《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研活动制度》等。

完备的制度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引领了方向增添了动力,解除了后顾之忧。

(三)专家引领,夯实基础,掌握方法,做实课题

课题研究是关涉教师、学生乃至学校生命力的重要项目。但之前说到,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结果,轻过程。这就使课题的研究失掉了科研的价值,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在与东北师大合作的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效整合的问题研究》中,聘请东北师大课题组专家常驻学校,随时指导研究过程,在理论、方法、原始资料收集等多方面使教师收货颇丰,这一课题于2013年5月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课题。

(四)培养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研究论文的能力

教师在做研究的时候必须勤于动手总结,在总结中学习、探索,积累经验。教育科研规律的认识成果,不同于物质生产的成果,其存在形成多是一种意识形态。撰写论文可以用文字记录成果,因此教科研工作的总结,教育改革成果的表述、教育科研方案的制定,都需要教师将其所做、所感、所思、所悟用文字论述出来,以便更好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教书育人。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课题学校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布新局,结硕果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2021年科研工作结出丰硕成果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学校推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实现党校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目标的几点思考——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党校为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