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推动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4-08-15 00:51◆张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6期
关键词:课件情感信息技术

◆张 伟

(安徽淮南第三中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新课改《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理论为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高效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优势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作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求知者整天枯燥地面对着冷冰冰的黑板与书本的时候,到底能激发起学生多少“主体意识”。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学习立论的角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先用设计精美的图片投影杜牧、李清照、王安石等诗人关于项羽的诗作并配乐朗诵,让学生思考他们评论的角度是否相同。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再通过动画效果地设置,多形式地将结果投影出来加以订正、引导,从而达到引入教学主题,激发兴趣的目的。

2.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增大课堂容量

当我们使用传统方法教学,都会切身感受到效率地低下。利用信息技术,避免了口说手写容量小、形式单调空洞的弊端。学生的视野随着多媒体地展示走出了狭小的教室,走进了更阔的自然、人文世界。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收集素材,使语文学习真正走出课本,融入广泛的社会生活中。

3.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

利用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求出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学生“自主发现”,让学生在所提供的情境中感知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进而以对作品能更深入的理解。如在讲授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时,通过配乐朗读,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片,在伤感的乐曲和饱含深情的朗读中,很快就将学生带入诗歌哀怨、凄凉的情境中。在创设的意境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体会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乐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只有当阅读主体整合自身的阅读经验,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作品的内涵,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才能体察作者的意图,得到阅读的愉悦。如教《故都的秋》一文时,当我们以审美的体验,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秋的不同画面,再配以相应的音乐,去调动学生知觉去触摸、品味秋的气息走进秋的世界,学生才会于陶醉之中获得审美愉悦,进而使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1.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只有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强调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实现教学相长。

而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更需要进行情感交流。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积极情感,来满足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需要,从而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而有些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把课堂教学变成了课件程序的执行过程,整个教学环节和过程只要点点鼠标,简单地对着屏幕解说一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通过他们的肢体语言,同时也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

2.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忽视教学主体的参与性

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完成认识活动的过程。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应是辅助教学的,而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由于多媒体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可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于一体。不少教师热衷于大容量、高密度,恰恰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的空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依旧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结果是学过的知识只是过眼烟云,记得快也忘得快。

3.盲目地追求课件的华丽,忽略了教学的本质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信息传播、互动的过程。教师凭借的载体除了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外,教师的手势、表情、动作等也都在传递着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课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陷入一种误区,认为背景画面复杂,图片的绚丽,并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就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其实不然,这种做法常常是本末倒置。这些课件过多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于学习重难点的认识,反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高效课堂实践中的运用是信息技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与挑战。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利用先进的教育方式辅助教学,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并发挥传统教育中的长处,二者有机地整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更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1]陈带.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初步认识与实践.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3]禹飚.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实践和体会.

猜你喜欢
课件情感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