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4-08-15 00:51李乃玲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6期
关键词:积极性作业语文

◆李乃玲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西区第一中学)

一位名人讲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化,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众所周知,兴趣是科学入门的向导,是学好各门课程的起点和催化剂。有了兴趣,人才能产生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宋:程颐)。”没有了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力量的智慧,并且在实践中对其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形成明确的目的性,这就是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不善于使用理智的青少年学生对于某一门学科的爱好与钻研,95%以上是从兴趣出发的,经过正确的思想引导,才逐步具有事业责任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只要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其潜在能力一经发挥,效果就会显而易见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

一、理解和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求知的倾向性。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地追求,并尝试和体验的。因而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而老师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只有积极性高,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睁大眼睛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仔细聆听学生的真切感受,怀着一颗慈爱而宽容的心去引导、启迪他们,深入到学生中去。而不应唯我独尊、指手画脚、无视学生的情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智力、发展差异,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心态反应不一等,秉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观念进行授课。尤其在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可用温柔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闪现火花时,则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并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

我班的一位学生孙某,刚入初一时,语文成绩勉强及格。作文只写干巴巴几行,我没有一棒子压死,而是竭力从中挖掘其闪光点:“这个词用得妙!”“能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细致!”“事在人为!努力吧”……慢慢地,他的作文写得越来越长了!沉默的他课上也活跃起来了,偶尔发言能一语中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及时予以肯定并鼓励他,尽管有时他课上一时回答不出来,我也循循善诱引导其作答,而不是马上转向其他同学。久而久之,不仅增进了师生的理解、信任、尊重,还帮助他把悲观转为乐观、泄气转为勇气。果然,他学语文的劲头更大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语文考试考了95分呢!

由此可见,教师若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诱导每一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和每一位学生交流,尊重理解他们,学生也会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自然,老师传授的知识道理也“润物细无声”般地留在了学生的心田

二、革新作业,让学生把作业当成一种自觉需要

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的形势,作业的价值观有必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作业将激发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要赋予无限的情趣,赋予其充实的内涵,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苦,让每一次作业成为学生的成长点,并且自觉成为一种需要。

为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可贯彻愉快教育原则,增强趣味性,可改传统单一的书面作业为讲故事、画图画、制简报、表演等形式多样的动手动脑作业。也可针对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而设计难易不同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力争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并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学习了朱自清优美的散文《春》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后请家长边欣赏作品边听自己朗读,自己力争背出此文。根据作者描绘的春景,用彩笔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中的任一幅,或写一段描写秋景的文章,还可找一下咏春夏秋冬的诗句。这样的作业设计融绘画、朗读、习作为一体,将学生从单一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不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等能力,并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和阅读等能力。可以说,这不仅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习语文,还不自觉地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只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而已,若深入探讨其间的奥秘,远不止这些。我想,若潜心耕耘,定能采撷到更美的奇葩。

猜你喜欢
积极性作业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
作业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