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2014-08-15 00:49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李秀萍
中国商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农村信用城镇化基础设施

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李秀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李克强总理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将新型城镇化摆在我国经济发展突出重要的位置,多次强调我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进行了政府工作的重点部署。经济学中的“诺瑟姆曲线”表明,城镇化水平从30%上升到70%的区间是城镇化率上升最快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2%,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的改革和发展正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解决新型城镇化巨大的资金需求,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另一方面,要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城区的城镇化水平,通常是以城镇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率即城镇化率表示。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空间不断扩大,城镇化率达到了52.6%,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大量的农民都由于户籍的问题难以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

2 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大量投入的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农业产业化以及中小企业发展。

2.1 基础设施融资需求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前提,如市内道路、公交线路(机动车线路和地铁、轻轨线路等)、交通干道设施、地下地面各类管道、桥梁、隧道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其能顺利进行。

2.2 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融资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强调农民向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换,在此过程中,政府要经营好城市公共事业,提供优美的环境、安全的空间、良好的文化娱乐场所、便利的各种生活条件等。

2.3 农业产业化融资需求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引导农业生产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农民合理组织生产,降低市场风险,加快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2.4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必然会涌现出大量的中小企业。因此,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现状

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

近年来,地方政府组建了各种形式的政府性投资公司,以财政性资金注入、国有资产注资、土地收益、财政拨款或赋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进行扶持其成为政府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平台。国家开发银行及国有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商业银行间相互依存、紧密相联的以“土地财政+政府性投资公司(融资平台)+政策性银行打捆贷款”组合的融资模式。

3.2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类型主要有: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对城镇化以及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较小,但随着银行间竞争白热化程度的提高,这两个银行也开始在县、镇(或乡)布局涉足农业服务领域,加大了对农村城镇化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随着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兴起,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4 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土地财政不可持续

随着房价不断攀升,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施了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土地出让金大幅度减少,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进一步加大,制约了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作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源,以此作为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其风险与危害不可小觑。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地方政府可以卖出去的地毕竟是有限的,卖地生财的模式不可持续,必将走向终结;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以土地作为抵押从银行筹得了巨额资金,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激增,由此带来的风险明显加大。

4.2 农村金融体系亟待完善

从体制上看,我国的农村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并没有解决农村的贷款需求,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使命是为“三农”发展提供支持,但是由于其运行机制不健全、业务单一、功能缺位等,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性改革的完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持续萎缩,导致农村金融缺位。近10年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快,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总处于一种有心无力的状态。小额贷款公司身份尴尬,由于不是正规的金融机构,无法吸收存款导致后续资金不足,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农民贷款需求。

4.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劣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劣,亟待完善。首先,农村法治环境不完善,金融债权缺乏保护。农村普遍存在“法律行政化”的问题,农民可担保资产不足,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权益得不到保障,放贷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农村信用管理滞后,征信体系不健全,农村企业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淡薄,通过各种方法逃避债务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最后,行政干预过多,金融隐患较大,农村干部为了追求政绩,盲目上项目、办企业,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发展,形成了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高度集中,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5 对策和建议

5.1 创新融资模式,解决基础设施融资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改变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的局面,创新融资渠道。为了有效缓解银行信贷投放压力,避免出现地方债务风险难以控制的局面,应尽快启动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并推行资产证券化,同时,借鉴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如BOT、TOT、PPP、PFI、ABS模式,从多种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创新融资渠道与模式,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改变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的局面,不仅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进程买房的压力,也有利于人口的城镇化,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此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领域,打破基础设施领域的行政垄断,建立政府投资退出机制。

5.2 改革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城镇化做好铺垫

信用社作为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其发展的过程中弊端丛生,与真正的合作金融相距甚远。因此,应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深耕农村,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城镇化融资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尤其是政策性保险机构;大力发展农村期货市场,稳定农产品价格;大力发展农村信用担保公司,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此外,要强化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探索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发挥国家干预和调节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带动商业性金融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对资金的需求。

5.3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法治建设,是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针对农村金融的实际状况,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政府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物中要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减少行政干预,主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农村守信者的权益。此外,中央银行应加快社会征信制度建设,将农村信用建设纳入信用系统中,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放贷风险的降低,更有利于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融资良性循环。

[1] 陈雨露.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2013(2).

[2] 辜胜阻.深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J].中国金融.2013(5).

[3] 李钧德.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J].半月谈(内部版),2013(1).

猜你喜欢
农村信用城镇化基础设施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中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强化权益保护宣传教育 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山西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坚守城乡 服务三农——宁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纪实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制方向浅析
家乡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