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顿开茅塞——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

2014-08-15 00:51张延铭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

◆张延铭

(甘肃省酒泉市新苑学校)

十年课程改革,收获颇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大语文”的观念已经基本树立,学生阅读名著已经蔚然成风,这是好事。但阅读的效果(尤其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

其一,不忠实于原著,把现当代影视作品与古典名著混为一体,不懂文学作品的原创与改编,再加工之间的关系,把古代名著人物随意进行现代化的曲解,甚至于把现代人的情趣、爱憎强行施加于作品人物,如“《西游记》是一部讽剌小说,隐射社会现实,孙悟空降妖捉怪,精神可嘉,但是妖怪也分三六九等,在孙悟空棒下丧名的妖怪,都是无后台者,大凡有些门径或有后台,即使十恶不赦,也可修成正果。他们要么是观音菩萨的善才童子,要么是某个大仙的坐骑,要么是如来佛的亲戚”,等等。这完全与作为“斗战圣佛”的孙悟空的精神气质相悖。

其二,不会欣赏人物形象,看待人物,只看表象,不看实质,或者人云亦云,或者简单的贴标签,用所谓“好人”或“坏人”而区分之,根本不懂或不知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样性。

其三,不知道所读的作品,反映的主旨、意趣是什么。阅读不作理性的判断,只满足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全然不理。例如,读《水浒传》,只注意热闹的打斗场面,只论人物武艺的高低,需不顾及人物的思想感情,更不理解作者对人作品人物的爱憎情感,致使人物成为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躯壳。

其四,不会或不知汲取作品的精华,所谓“四大名著”,名在何处,全然不知。其实,它们名就名在语言文字的优美,既有南腔,又有北调,既有口语,又有书面语,既有典范文雅、端庄严瑾的文言文,又有戏谑调侃,轻松幽默的俚语巷言,精彩纷呈,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名就名在取材的丰富多样性,如《三国演义》取材历史,“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西游记》反映人生必须通过艰难困苦的砺练(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获得正果;名就名在运用文学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我们既可以把这些作品当作文学艺术加以看待,又可以把它们当作风景画、风俗画加以欣赏,不一而足。

基于上述表现,要让学生有效地阅读古典名著,教师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疏浚引导。

一、甄选篇章,重点阅读

选择的必要,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认知的差异和阅读的习惯性。四大名著,不是一口气可以读完的作品,需要一个日积月累、渐变的认知过程,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生吞活剥,粗枝大叶,泛泛而谈,其效甚微。阅读《水浒传》,首先,选择描写鲁达、林冲的篇章去阅读;其次,读一读描写武松以及吴用智取生辰纲的篇章。再次,延及其它。试举一例:鲁达、林冲都是军官出身,前者为兵马提辖,后者为禁军教头,生活上应该都是衣食无忧,但二人的个性气质明显不同,鲁达孤身一人,孑然而立,长期下层军旅生活的磨砺,使他极富社会生活的阅历,加之武艺高强,养成我行我素,不受约束、活得洒脱,骨子里面透着一股刚毅和勇气。因之,他胆大心细,嫉恶如仇,脾气暴躁,性急如电,直言快语,狷介耿直,表面看来是一粗人,但为人做事堪称一完人。从救金家父女、救林冲便可见一斑。林冲则不然,有家有室,生活小康,面对上级领导高俅的构恶陷害,忍气吞声。情愿刺配流放,梦想有朝一日,举家重新团圆,岂知高俅焉能放过他,又千里派人追杀,一逼再逼,奋起反抗,手刃仇人,无家可归,终于落草为寇,这是“逼上梁山”的最成功的范例。阅读《三国演义》,则围绕官渡之战和诸葛亮出山前后的篇章以及赤壁大战前后的篇章去阅读。因为,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且基本上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文学的表现手法几乎全部用到,从中我们看到这部小说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西游记》则侧重于前十三回以及“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篇章去阅读,其它篇章可以从略。《红楼梦》侧重于前四回,以及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探春理财等章节阅读,亦或进行红楼梦诗抄。广大学子如果能把这些篇章认真阅读,已经受益无穷了。

二、方法引领,挖掘内涵

由于四大名著的内容涵盖面极其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其思想性亦极其复杂,要想让还未曾涉世的广大中小学子理解它,确实很困难,如果老师把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或主要的观点呈现给他们,无疑会对他们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是非曲直,许他们日后长大去甄别判断。例如,一部《水浒传》实际上是一部农民起义的斗争史,针对“官逼民反”这一主题,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的视角看,对梁山好汉,人民群众称之为英雄,需权贵阶层的人则称之为草寇,因之,同样的历史事件,施耐庵等人把它摹写成了《水浒传》,而俞万春等人则命名为《荡寇志》,这就是认识的极大差异。《三国演义》宣传封建正统王道思想,作者的思想倾向为“尊刘贬曹”,这是作为文学家的罗贯中所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与作为历史学家的陈寿所写的《三国志》的明显不同之处。曹魏篡汉,因此曹操为奸雄,因刘备为汉系血统,因此为得道明君。也因此,刘蜀集团被称为忠义之士。曹魏集团被称作乱臣贼子。由于作者的思想倾向差异,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突显形象,展现风貌

文学即人学,小说唯其如此。小说人物的活动,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爱憎情感主观意志的体现。《红楼梦》中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凤辣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关羽的忠,张飞的猛,刘备的仁,曹操的奸,吕布的勇而无谋,周瑜的儒雅但气量小等菒不如此。试以《西游记》中悟能——猪八戒的形象简析之。猪八戒是集人、神、妖为一体的综合形象,其有人的本质、神的法力、妖的丑陋。先身为天蓬元帅,英俊萧洒,因履反天规,被逐出天庭,到下界投胎,遂成猪形,以示惩戒。在他身上体现最多的是人性的弱点或缺点,贪财、好色,存私房钱,玩小聪明,打个小算盘,好吃懒做,意志不坚定,动辄散伙,有时胆小懦弱,这一切都逃不过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但他心地善良,有时也勤劳——高老庄的生活可以为证,虽然食的多,干的也多,在取经路上,最脏的活,总是他承担,是孙悟空降妖捉怪的最得力的助手。正因为毛病众多,所以取名为八戒,八戒身上的诸多缺点、弱点,也许你、我、他都有,所以八戒形象可笑但不可恨,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总之,阅读中国古典名著,是终其一生都可领略的事,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社会阅历的增长,对其认识也逐步加深,参悟的也更加透彻一些。有人把四大名著喻人生:《西游记》喻人生的童年,《红楼梦》喻人生的青年,《三国演义》喻人生的中年,《水浒传》喻人生的晚年。这种认识,颇有见的,至少说明,阅读名著,也是阅历人生,这就是文学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关于研读古典名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运用研究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