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优势

2014-08-15 00:48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党 玲

(天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仅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为遵循。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战略任务。但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则必须有赖于多方面的力量和卓有成效的途径和措施。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传播和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培养阵地的高校无疑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阵地,而担负着从整体上指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完善和规范他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培养优秀人才重要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地成为完成这一任务的主渠道。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优势和作用,自然是当前高校思政课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多门课程构成的一个课程体系,各门课程既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又因其内容的不同而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各有其侧重和独特的教育教学优势。认真研究和探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的教学优势,使各门课程在协作分工中突出教育教学优势,无疑在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方面意义重大。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它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是支撑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因此,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就必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合格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承载着和传播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能够帮助他们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能够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青年大学生不仅是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一个群体,也是较为系统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一个群体,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更系统,理解更深刻,他们将来进入社会之后无论是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建设方面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希望,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目标。但是,有了远大的目标,不等于就一定能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之现代传媒技术的高度发达,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无不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日益显现出复杂变化的新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应加强价值观教育,重点是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在协作中形成合力,在分工中突出教育教学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又是在内容和针对性上,有不同层次区分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理想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社会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2005年高校思政课实施方案”落实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但不同课程因其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方面又各有侧重。这就要求各门课程必须明确各自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突出各自的优势,避免因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而导致的学生厌学情绪,从而有效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进课堂、进教材,更重要的是进学生头脑的问题。

其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育教学中,要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教育。《原理》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该门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教育的重要职责。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也是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大学生,要想真正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而这正是《原理》课教育教学的优势所在。同时,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十八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但是我们党和国家所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体现。《原理》课可以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顺应人类社会正确发展规律和方向的视角,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依法治国,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是相契合的。

其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进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教育。《概论》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经验。该门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的任务。其教学目的是坚定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精神支柱。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关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而要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必须要让他们认识到中国选择走社会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概论》课是一门历史与理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以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为背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为实践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为脉络,以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内容为主要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党在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领导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概论”课所涉及的内容即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一步步走向独立和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又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不断地走向富强。这一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充分印证了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印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于教育广大青年学生高举旗帜,坚定信念,学习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同时,该门课程在内容上的优势又可以通过中国社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升华,使学生认识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价值追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我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遵循。

其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重点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纲要》课是一门事论结合,以史为主的课程,主要内容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推动中国社会历史不断进步和发展史实。该门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复兴历史的学习,在帮助学生领会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始终是其活动的主脉,《纲要》课的教育教学要准确把握这一脉动,突出这一教学优势,利用丰富的史料资源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积极投身于振兴中华、改革创新的社会实践中去。

其四,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中,重点进行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法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治观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培养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意识。《基础》课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体系、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其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指导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制素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精华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基础》课作为思政课体系中一门专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独具优势。《基础》课面对刚刚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青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从学理层面,又要从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层面进行深入浅出的教育。关键是要运用多种方式,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深入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成为自觉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模范。

价值观作为人们对价值理念的判断,其形成并内化于主体的意识,践行于实践中要有一个过程,它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影响教育下;在个体成长经历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对某一价值内涵的理解认识,对其本质和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是这些价值观念最终能否被主体认可并作为主体信念和行为遵循的前提。所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从理论上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晰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基本特征等基本问题,对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优势所在。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