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八思巴在甘青的活动及对藏传佛教传播的影响

2014-08-15 00:48朱满良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临洮凉州藏传佛教

朱满良

(甘肃教育出版社,甘肃 兰州 730000)

八思巴(1235~1280年)出生于西藏后藏昂仁的鲁孔,本名洛追坚赞,小名称娄吉(意为羊年所生)。[1]其家族为萨迦款氏,对青少年时期的八思巴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伯父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151年),他在宗教、语言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写过《萨迦格言》等名著,是当时西藏佛教界最著名的学者之一。[1]而按照萨迦家族继承的惯例,八思巴应该是萨迦班智达(下文称萨班)法位的继承人,所以从幼年起,萨班就悉心照料他的生活并辅导他学习佛教经典,这对八思巴成长起到了巨大作用。八思巴一生成就斐然,在后来出任大元帝师期间,推动了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为元朝的稳定、发展以及全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各项举措亦进一步巩固了西藏地区和祖国中央的关系,其宗教思想也对藏传佛教尤其是萨迦派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八思巴在从青年到成为元帝师期间,在甘青地区留下了大量的足迹,主要活动有讲经传法、修建寺宇、收徒、撰写佛教著作等,这些活动均对此区域的藏传佛教尤其是萨迦派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一、八思巴初次前往凉州及对藏传佛教传播的影响

八思巴出生以后,西藏及其周围地区的政治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蒙古势力在北方迅速崛起,其军队开始大规模地对周围的势力进行吞并。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灭西夏政权。由于伤病等原因,成吉思汗病逝,后窝阔台即汗位。蒙古政权内部势力开始更替。其次,窝阔台帐下将领率军占领河西走廊,在进兵四川途中招降了临洮、文州等地藏族首领,并以此为基础,准备开始进攻西藏。再次,藏传佛教领袖已在蒙古进攻西夏之时就与蒙古上层有所来往,在西夏被攻灭以后,已有一些西藏僧人归属蒙古政权并为之服务。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阔端攻入西藏以后为了更好地统治此地,便开始和宗教势力有所联合。而西藏各地的教派也想把自己的宗教教义传入蒙古政权中以便推动佛教更大范围的传播,于是双方都有了靠近的意向。蒙古统领通过细致考察,了解到当时萨迦派在当地很有威望,而萨班更是颇有声望的大学者,因此阔端以怀柔加武力相结合的手段向萨班发出了邀请。在这种情况下,萨班携带八思巴兄弟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踏上了去往凉州的旅程。萨班对去凉州以后有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都做过深入考虑,除必要的一些安排以外,为了更好地维系萨迦派与蒙古政权的关系,他把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八思巴兄弟也带在了身边。这是八思巴第一次离开西藏到凉州。

来到凉州以后,萨班与阔端就西藏归属蒙古统治等事宜进行了谈判磋商,并在双方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达成了一定协议。期间八思巴一直留在萨班身边继续学习。“八思巴继续跟随萨班学习吐蕃即西藏佛教。由于萨班的精心教诲,加上八思巴的勤奋和聪明颖悟,他的学业进步很快,到17岁时已学完萨班所有的教法,掌握了担任萨迦派教主必须具备的知识。同时他从这一时期开始命笔作文,《萨迦五祖全集》中八思巴署有日期的著作,最早一篇是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在凉州写的《怙主赞颂》。除了学习西藏佛教和藏族文化,八思巴在阔端的宫廷还接触到各族各界人士,接触到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的历史和文化,积累了不少政治经验,这些都为他后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18由此可以看出,到凉州的初始,八思巴基本上是以学习为主的,不管是宗教理论和高深的佛法,还是政治经验,萨班均是言传身教,这些都为八思巴成为一代宗教领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萨班在凉州幻化寺去世,这时,距他离开西藏已过去八年时间了。按照萨班生前的安排,年仅17岁的八思巴就成为了萨迦派的新任教主。由于萨班对萨迦派教义的大力弘扬,萨迦派在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地区开始大规模传播,主要表现在萨班与凉州洛旺第寺(金塔寺)、努班玛第寺(莲花寺)、香嘉措第(海藏寺)、夏珠碧第(白塔寺)等四大佛教寺宇的紧密关系,萨班在四大寺里开坛讲法,弘扬萨迦教义,这四大寺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萨迦派主要寺宇,影响至今;在凉州的八年,萨班也对阔端一些蒙古贵族在宗教信仰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这八年也是萨迦派上升发展很快的几年,而八思巴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他学习弘扬佛法的过程。在成为萨迦派教主以后,他更进一步精研萨迦教义,利用萨班的影响给广大僧众多次布道,继续扩大萨迦派的影响力,而他这些举措对凉州及周围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凉州的时候,八思巴与阔端的儿子们也建立了密切友好的关系。除了阔端一系以外,萨班与八思巴在凉州的事迹也引起了其他蒙古王室成员的注意。《红史》中有八思巴与忽必烈会面的相应记载。“众生怙主八思巴洛追坚赞,生于阴木羊年,十岁时作为拨付的随从去凉州。后来当忽必烈住于六盘山时……留下了萨迦人(八思巴),传授灌顶,结为施主与福田。”[3]48根据不多的史料分析,可以看出《红史》所载有可能是八思巴与忽必烈的第一次会面。正是由于八思巴与忽必烈先前有过接触,前者又有了教主身份,当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他们再次在六盘山会面时,忽必烈夫妇才会请求八思巴传授萨迦派的喜金刚灌顶,与八思巴结成更为亲密的关系。这奠定了他以后出任帝师的基础。

二、八思巴与忽必烈六盘山会面对藏传佛教传播的影响

前文已经提及八思巴与忽必烈曾有过一次接触。当时八思巴只是作为萨班的弟子随从师傅拜见忽必烈的,之后有了一定的联系。在萨班和阔端相继去世以后,八思巴成为萨迦派新一任的教主,由于此前和阔端一系就有良好的关系,萨迦派在与蒙古王室的接触中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然而蒙哥汗一系势力的崛起导致了萨迦派的地位突然变得不很稳固,这使得刚继承教主之位的八思巴有了一定的忧患意识,在深思熟虑以后,他开始向蒙哥汗一系势力示好。

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夏天,为加快统一全国的步伐,忽必烈亲率大军抵达六盘山,做好了通过藏区入川的准备。为顺利施行这一战略计划,忽必烈派人到凉州请八思巴到军营,以便沟通交流藏地情况。“八思巴到营帐以后,忽必烈首先询问的是有关藏族历史、宗教等方面的问题,接着就命令八思巴派人去西藏地区征兵并征缴军费。”[2]23忽必烈的这一举措,让八思巴很是为难,因为当时藏区地广人稀,财力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大规模征兵纳税这些要求,于是八思巴进行了相应劝阻,这使得双方有了一定的隔阂。后来忽必烈的妃子察必出来打圆场,她认为八思巴比忽必烈身边的其他教派的藏传佛教老僧在知识、功德、佛法方面都要精深得多,应该将八思巴留下来继续问法论道。事后双方在探讨中又有了转机,八思巴本来也是要与忽必烈有所交集的,也就借机留在了忽必烈身边。八思巴利用在凉州时学到的历史知识、政治经验,包括其对汉文部分史籍的了解,以及吐蕃、西夏王朝信仰西藏佛教的历史传统来影响忽必烈,慢慢使得忽必烈从利用藏传佛教变成崇拜藏传佛教,最终变成了对八思巴个人魅力的欣赏。“八思巴的宗教宣传,很快就对‘思大有为天下’的忽必烈一家产生了作用,使得他们认识到要得到佛教徒的拥护,还需要仿照历史上崇佛的帝王的先例,与八思巴建立更进一步的关系。”[2]24后来,王妃察必和忽必烈先后接受了八思巴萨迦派的喜金刚灌顶。尤其是南宋宝佑元年新年时,在军中为忽必烈传授了萨迦派的喜金刚灌顶后,八思巴正式成为忽必烈宗教意义上的老师。八思巴时年19岁,忽必烈38岁。接着忽必烈以宗王的身份封八思巴为国师,并赐予其羊脂玉印,还专门制作敬献了用黄金以及珍珠镶嵌的法王袈裟、僧衣、金座、伞盖等物作为灌顶的供养物,由此可以看出忽必烈对于他和八思巴宗教关系的重视。灌顶这件事情,对后来元代的宗教政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藏传佛教在元代的大范围传播。因为在忽必烈登上帝位以后,将藏传佛教定为元朝国教大力推行。而藏区事宜磋商、喜金刚灌顶等活动基本都是在六盘山会面的过程中磋商完成的。可以说,六盘山会面对八思巴进一步推动萨迦派教义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八思巴在临洮的活动及其对藏传佛教传播的影响

元至元八年(1271年)夏天,已经就任大元帝师的八思巴离开大都到达了临洮,此后在这里居住生活了大约四年。在此期间他主持修建了藏传佛教大寺,又遣弟子修建了卓尼禅定寺,在甘青地区传布萨迦教法。[4]676

在临洮期间,八思巴命弟子达温波修建临洮大寺,因在藏语中临洮被称为香根(或香衮),因此临洮大寺又叫香衮大寺。大寺兴建时间为元世祖至元八年至至元十一年(1271~1274年)。大寺刚建成时,占地1000多亩,东至东城墙,南至广福巷,西至经文巷,北至北城墙,南接城北门,呈镰刀形。八思巴修建大寺以来,临洮及周边地区的佛事活动极其鼎盛。故临洮被世人称为“小西天”。[4]676八思巴修建大寺以来,这里涌现出了一些佛教方面的杰出人物。例如有元末明初的僧人端竹领古,为临洮南乡石家庄人,俗姓石,自幼被剃度入宝塔寺为僧,曾奉明成祖命屡到绝域宣布王化,招降北鞑靼王子,奉使乌思藏等,在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佛教高僧。诏赐灌顶圆妙广智大国师,圆寂后又追封为西天佛子大敏法王。身前修有东、西、南、北四大蜂窝寺,为其驻锡之地。这些人都受到了八思巴宗教思想的重大影响。

在临洮期间,八思巴总结自己在萨迦派佛教教义传播实践方面的思想积淀,汲取继承于萨班的知识并有所创新,撰写了一系列佛教理论的著述,先后完成了《皈依、发愿、灌顶之教戒》、《胜乐修行法》、《大幻变部坛城仪规》等著作。还组织许多佛教学者在这里大规模从事佛教经典的翻译校勘和刻印刊行工作。藏文版《新唐书·吐蕃传》就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由八思巴弟子、汉人译师胡将祖在临洮译成并刻印刊行,后来广为流布。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将汉文史籍译为藏文的翻译活动,也是最早刻版印行的藏文书籍,在汉藏文化交流史和藏族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大寺西面的临洮“经文巷”,这一称谓与佛教翻译、印刷业无疑是有密切关系的。[4]977除了完成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必要的宗教职责之外,八思巴在临洮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苦心经营着萨迦派的事业。

经过努力,临洮的萨迦派势力迅速加强,萨迦派寺院一时猛增。清代时临洮还有八座属于萨迦派的寺院。《三世达赖喇嘛传》记载,三世达赖喇嘛到临洮时,还亲自修复过临洮大寺的八思巴塑像。洮河以南著名的卓尼禅定寺,也是八思巴派遣弟子喇嘛格西巴在卓尼土司家族的资助下兴建的。八思巴通过一系列的传法建寺活动,扩大了萨迦派在临洮及其周边地区的势力。

四、八思巴在青海的活动及其对藏传佛教传播的影响

受封帝师以后,八思巴曾经返回西藏萨迦两次处理各种事务,而途中却有三次经过了今青海玉树地区。在玉树境内,八思巴主要在称多、玉树、囊谦三县境内活动过。这三县位于玉树东部,这里气候比较温和,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有部分佛教寺院也集中在这里。这里也是元代一条重要的交通驿道。因此,八思巴把这里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这里的各部落首领、宗教上层人士广泛建立密切联系,赐赠佛像、法物,进行灌顶、讲经、传法等活动,为萨迦派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五月,忽必烈赐给八思巴一份珍珠诏书,再次明确宣布八思巴为皇帝灌顶,受封为国师,是所有佛教僧人的领袖。过了不久,八思巴偕其弟恰那多吉一起返回卫藏,整饬吐蕃庶务。八思巴兄弟抵达今玉树称多县称文乡的噶瓦隆巴地方,曾在此举行了有万余名僧俗信众参加的盛大法会,八思巴讲经灌顶影响很大,自此该地称‘称多’,意为万人集会,并成为后来这一地区的总名和县名。”[5]51八思巴除了在此地弘扬佛法外,还通过考察接触等方式,在噶瓦隆巴上庄收取胆巴和仲巴兄弟二人为自己的徒弟,后来离开时带他们前往萨迦寺学习萨迦等佛教经典,学习有成后授给比丘戒,并分别给他们赐予法名,因为兄弟二人族姓“噶”,后人都尊称他们为“阿尼”。噶阿尼胆巴被赐法名为贡噶扎巴,后来他成为元初声名显赫的藏传佛教高僧胆巴国师。今天青海称多县称文乡境内称文沟当隆庄的尕藏寺,是这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萨迦派寺院,就是由胆巴兄弟奉八思巴之命兴建的。同时胆巴还在八思巴曾经讲经的地方修建了白莲白玛“白玛噶波”。至元五年(1268年),八思巴奉旨返回大都,途中再次经过称多,并亲临尕藏寺,在该寺讲经弘法,并赐给该寺释迦牟尼佛卷轴画像1幅、用金汁抄写在纸上的藏文《大藏经》1套、1尺5寸高的镀金佛塔1座、金刚法铃1个、法螺1枚(今尚存寺内)。同时,为了提升尕藏寺的宗教地位,八思巴还颁给尕藏寺一道法旨,用藏、汉、蒙三种文字书写在锦缎之上,大概的内容是要求当地信众要向寺院交纳酥油、清稞、黄金、牲畜、财务等等供养,并规定任何人不得侵扰寺院。此外,八思巴还赐给自己的弟子胆巴掌管当地政教事务的象牙图章和白檀木图章各1枚(今仍存),以便胆巴统一掌管此区域政教事务。尕藏寺在八思巴的扶持关照下,发展的极为迅速,在元代的时候成为了玉树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

噶阿尼胆巴还奉八思巴的旨意,建成了今玉树县安冲乡境内的隆庆寺。隆庆寺又名“大象寺”,是因寺院所在的隆庆山状若大象而得名的,由胆巴亲自选定寺址并倡建。八思巴途径玉树地区时建成的萨迦派大寺,还有称多县的东程寺、玉树县的昂普寺等。八思巴称还在称多县称文沟讲经传法,授意给新建的尕藏寺僧人智文措吉多杰,在今称多县城所在地周均镇北侧的当囊山山腰修建了一座寺院,全名为“噶称多东程三丹群科楞”(意为“静虑法轮洲”),简称为东程寺。东程寺距尕藏寺约5公里,后来发展成为称多县境内的萨迦派第二大寺院。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今玉树县下拉秀乡境骱子曲河东岸的秋林寺也是这一时期建成的萨迦派寺院,是由八思巴属下僧人秋林多杰奉八思巴旨意倡建。八思巴亦曾亲临该寺讲经传法,并将自己使用过后有100根支杆被称为“作都祖嘉玛”的大伞盖和彩绘有100条飞龙称为“嘎伊舟嘉玛”的瓷碗赠给秋林多多寺作纪念。

如今的称多县境内藏传佛教各派寺院计有25座,其中萨迦派寺院就有9座之多,数量是其他各派之首,这些寺院,多数是八思巴几次路过称多时倡建或是由其他教派寺院改为尊崇萨迦派而成的。比较有名的还有宗达寺,该寺是由出生于今玉树州杂多县苏鲁乡的萨迦派僧人觉让蒂什察于13世纪后叶修建的,它是一座古老的萨迦派寺院,现位于囊谦县吉曲乡瓦江村附近的拉少山宗达坡上。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思巴曾到宗达寺驻锡讲经传法,并赐给该寺一座魔王度母像和一个净水壶,还给寺主活佛给予封册,准许其头戴金冠。同时给宗达寺的属寺求嘎寺(在今囊谦县吉尼赛马乡)颁赐给命册。八思巴回到西藏以后,指派萨迦寺的巴桑江才来囊谦分管宗达寺、求嘎寺。巴桑江才后来常住求嘎寺,并成为求嘎寺活佛。八思巴还从萨迦寺专门赐给宗达寺一份法旨。[5]54

由法旨的内容可以看出,对囊谦及其周围藏区的社会状况、宗教状况、部落情况、隶属关系等八思巴都是非常熟稔的。该法旨要求部落范围极广,足见他对宗达寺等萨迦派寺院是非常重视的。

另外,八思巴亦是一位有远见的宗教领袖,这从他早年在和蒙古政权上层关系较好时,就始终坚持和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沟通就可以看得出来,后来政治地位提高,统领全国宗教事务以后,他依然坚持允许各教派修习各自的教法,主张平等对待其他各教派,对许多要求改为尊奉萨迦派的寺院,多是婉言谢绝的。如位于今杂多县苏鲁乡政府所在地的邦囊寺,是一座古老的巴绒噶举派寺院,始建于公元13世纪,因地处吉曲河下游的日哇下部,故亦名“日哇麦玛寺”。当该寺初址还在今囊谦县的嘎毛宁日地方时,八思巴就曾到这里,赐给铃杵等法器,但对寺僧提出的改宗萨迦派的请求则婉言拒绝。八思巴的这些做法不仅加强了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团结,而且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争取各教派僧俗群众的支持。后来邦囊寺一直感佩八思巴对他们平等相待的恩德,寺内一直念诵萨迦派的《普明大日如来经》。尽管八思巴并不主张他派改宗萨迦派,但由于八思巴的崇高威望和萨迦派的极盛形势,仍有一部分其他教派(宁玛派居多)的寺院改为尊崇萨迦派。至元元年夏八思巴第一次返藏途经玉树时,曾往今年称多县南部的歇武地方讲经传法,该地的一座古老的宁玛派寺院多干寺,在众僧众的恳切请求下,八思巴答应了其改为萨迦派寺院。他回到西藏萨迦寺后,还派其弟子西却仁增秋仲来多干寺主持寺务,成为该寺第一代活佛。八思巴在玉树活动期间,由宁玛派改宗萨迦派的寺院尚有今玉树县的唐隆寺、桑周寺、宗郭寺等。

综上所述,八思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宗教领袖,他一生除从事自己承担的政治任务以外,始终致力于推动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发展,尤其其在甘青地区活动期间,多收弟子,广布佛法,对萨迦派在此区域的传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陈庆英.元朝帝师八思巴八思巴年谱[J].世界宗教研究,1985,(4).

[2]陈庆英.帝师八思巴传[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3]蔡巴·贡噶多吉,著.东嘎·洛桑赤列,校注.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4]临洮县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5]蒲文成.青海佛教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

[6]周生文,陈庆英.大元帝师八思巴在玉树的活动[J].西藏研究,1990,(1).

猜你喜欢
临洮凉州藏传佛教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最爱凉州面皮子
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临洮地理资源为例
凉州七里十万家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甘肃省临洮县花卉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