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教育梦”

2014-08-15 00:49姬冰澌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社区

姬冰澌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教育梦”的本质内涵

过去的30多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与人们辛勤的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中国梦”时提出的三个共享:“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表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2]人们希望能够平等地享有高水平的教育机会;人们希望学校教育不仅传播知识更要创新知识;人们希望受教育者是快乐的,在学习中发现并发展自己的特质;人们希望尽快构建一个终身学习型的社会,不论何时何地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与条件……这些是中国人的“教育梦”,每一个梦想都弥足珍贵,它们意味着人们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期盼,人们愿意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地通过学习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中国梦”要实现幸福的共享,“教育梦”就要实现知识的共享。或许这就是“教育梦”的本质内涵:教育梦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尽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梦,但大家却有一个共识——我们要实现知识的共享,我们要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那么,什么样“教育梦”的实现能够促进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个梦想?

二、终身学习型社会“教育梦”的深远意义

(一)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公平与效率

目前人们谈到教育时目光多聚焦在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上,如校际、城乡之间优质的教育资源资金分配不公平,小升初、初升高以及高考的不公平,人们提出的解决之道种类繁多却收效甚微。中国教育科学院蓝建研究员等八位学者将视角转向终身学习来探讨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对终身学习方面公平和效率的探索,尽在义务教育阶段尝试,则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与超越以往的良好效率”。[3]

在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主要接受来自正式的、系统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以后将有部分青少年和成人走向社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非正式、非正规的校外教育成为人们完善自我的主要方式。那么,人们的“继续学习权”能否和他们在义务阶段所享有的“受教育权”和“学习权”得到同样的保障?

教育的效率与公平应该不仅仅属于人生某一阶段,它贯穿于我们的一生,教育的重心也要向那些已经步入社会,向未能受到良好学校教育的人倾斜。在终身学习型社会里,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优质教育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国家重视个人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中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效率。

既然“中国梦”是要实现全民共享幸福,那么“教育梦”就要实现全民共享知识、共同进步,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正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必由之路。

(二)正确理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了。它首先关心儿童教育,帮助儿童过着他应有的生活。同时它的使命是培养未来的成人,使他去准备各种形式的自治和自学。[4]1971年成立了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委员会提出了“学习的社会”的观念,并且建议把“每个人都必须能够在一生中不断地学习”作为“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委员会补充说“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学习社会的基石”。[5]厉以贤认为学习社会是指人人都能终身学习并能终身受到教育的一种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一种结果。而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则是实现学习社会的一种途径、一种手段。[6]

可以说终身学习型社会是指处于生命任何阶段的人们,只要有学习需求就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医院、图书馆等社会组织机构相互配合为人们继续接受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我国《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第四十一条:“国家鼓励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以及“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2005年福建省颁布《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11年上海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由此可见从国家到地方,为了发展终身教育事业,对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视程度愈来愈深。

三、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形成终身学习文化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认为,学习型社会建成的标志之一是终身学习文化的形成。众所周知,文化与人是互动的,每一个社会以及每一个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文化又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观念。“正所谓人性的进步是最为缓慢的,世界上最容易落伍和最难以改变的是人的观念和意识”。[7]可以说建设学习型社会最艰难的部分就在于终身学习文化的形成,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路径很多,但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终身学习文化的建设。

(一)终身学习文化的特点

我们认为终身学习文化有以下特点:以终身学习为核心理念,以学习者为本,以能力发展和创新为重点,强调组织学习的发展,多种学习形态并存且都受重视,各种文化相互连结和融合,网络学习成为重要学习方式。[8]可以说终身学习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城市中处处可见各种学习组织,培训班、博物馆、图书馆或是体育场,人们根据自己的时间适时进行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习,丰富的网络资源打破时空的界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看来,我国已经符合了终身学习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9]淡薄的阅读意识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尚未形成终身学习文化。我们构建终身学习社会需要营造终身学习文化,终身学习文化也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理念、学习对象、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本文主要从学习理念和学习组织两个方面来探讨终身学习文化的建设。

(二)关于营造终身学习文化的建议

1.深化终身学习的理念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兴起一系列关于终身学习的教育改革都是在“完善人格和发展人性”这一理念下进行的,对于一直谋求经济大国的日本,2006年新的《教育基本法》始终把磨炼人格、丰富人生作为终身学习理念的主旨。而当我们谈到终身学习时,习惯把目光集中在技能技巧的培训、学历文凭的进修上,往往忽视了终身学习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刻的内涵。

尽管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众多高质量人才支持,可是我们在设计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决不能过于功利化,否则未来经济的发展中一定会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的确,每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求后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这是我们在走向社会后继续进行深造的首要目的。因此,在终身学习型社会里应该把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作为终身学习的目的,将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生活方式是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型社会能满足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通过学习实现梦想,丰富人生,“完善人格和发展人性”的愿望。

2.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改革学校教育

近些年来,国内出现不少中学生在毕业后通过烧书或是撕书来发泄的现象,用这种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表明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学习并不是伴随一生的事,这种行为像是一种仪式,他们在向众人宣示读书的时代已经结束。作为教育者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学生会厌学,烧书之后就意味着不再学习了吗?

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面临着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的工作压力,不同的教师陪伴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成长,如果把学习比作接力赛跑,教师都希望学生在自己这一棒下冲到前方,却忽视了他们的人生还有好几个“接力棒”,跑得太快并不好受。因此,我们需要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改革学校教育。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从教和学两方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应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10]

围绕终身学习的理念进行基础、中等和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尚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例如,学科知识的难度和数量应该控制在多少,培训班要不要上,家庭作业应控制在多长时间之内,理论和实践怎样结合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如何设计通识课和核心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等。

3.以法律规范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由于我国公共的学习场域比较少,校外培训机构正是看中人们有继续学习的需求而开设各种校外培训班。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导致培训市场乱象丛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权利得不到保障。可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校外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企业的力量可以减轻国家在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的负担,因此我们急需一部终身学习法来规范企业行为和政府应履行的职责,协调双方的关系。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对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是比较成功的,这与其不断完善终身学习法律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法中明确规定政府与企业的责任。尽管我国1993年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但至今我国除台湾地区以外尚未制定出一部终身学习法。

首先通过立法使公民继续受教育权得到保障,雇主要考虑到职员的学习需求,让那些想要继续学习的职员能比较轻松地离开工作岗位。其次保证课程和教学质量,在中央和地方应设置终身学习的行政机构,在进行社会调查后制定标准的课程体系,及时掌握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信息灵活调整课程。教育培训机构要在这套体系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课程,经终身学习行政机构认可后方能开设,在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员工进行教育。

4.依托社区教育发展终身学习文化

我们的城乡由一个个社区构成,不同地域、背景的社区形成风格各异的社区文化,这些社区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就构成我们丰富的社会文化。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已有20多年,东南部一些发达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发展较快,人们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高,中西部相对落后,尤其在偏远地区人们根本无法享受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社区直接影响着终身学习文化的形成,我国社区教育还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地方政府在发展社区教育中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局限在某种社区模式里,要依据自身优势发展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其次,在社区与社区之间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流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发展社区教育还要重视教育者队伍的建设、加快立法保障、增加资金投入、减少行政干预等。但是我们在建设物质环境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社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发展,而是为了丰富生活,完善人格与发展人性。

四、期待终身学习型社会“教育梦”早日实现

终身学习文化还包括很多方面,如“终身学习物质文化的建造,终身学习制度文化的建立,终身学习精神文化的培育等。终身学习文化长效地潜移默化影响着广大社会成员,无形地强有力推动着学习型社会建设”。[8]终身学习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当我们进入阅览室或是浏览网络课程时,终身学习的理念就已经在心中生根发芽。终身学习型社会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建成,它需要法律保障、政府监管、学校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诚如肯尼迪所说:“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1]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中国梦” 提三个“共同享有”[EB/OL].新华网,2013-03-18.

[2]高靓,杜玉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中国梦”实现[N].中国教育报,2013-03-26.

[3]程方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思路之一种[EB/OL].光明网-中华读书报,2013-07-1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0.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世界教育报告2000,教育的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R].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55.

[6]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6.

[7]徐莉.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内涵的教育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

[8]朱新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路径和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

[9]中国人均读书4.3本,真的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0-29.

[10]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部.终身学习的进展、发展趋势和制度建设——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综述[J].教育研究,2010(10):109.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习型社区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社区大作战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职高职的有效衔接探析
新时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