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2014-08-15 00:49陈建茹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职业农业农村

陈建茹

(河北省望都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望都 072450)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当前,把握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明确其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助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并且明确政府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要准确

研究和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必须遵循农村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二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问题。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把农村职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职业教育,是面向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必须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个体系之中,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1]可见农业职业教育只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小部分。这也就涉及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问题,把农村职业教育仅仅理解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往往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只是服务于农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这也是不全面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还要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1.农村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

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为主体,招生对象主要是没有任何职业经历的初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只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一小部分,需要进行职业教育的还有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应该扩大到所有需要进行技能培训的农村人口。

2.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办得好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升学为主型,二是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型,三是劳动力输出型。这三种不同类型培养出“守农”和“离农”两大类人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这两类人才的需求也不相同,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现阶段应采取“守农”人才为主,“离农”人才为辅的培养方式。

首先,结合区域发展特征,为当地培养各类“守农”人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与保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规模化集约生产经营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逐步减少,这就导致了农业类职业教育不会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部分。但是,无论农村经济结构如何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农科类专业必须长期存在。由于我国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程度较低,这就需要农村职业学校承担起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责任,对农民进行培训。主要是针对当前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农民提供实用技术培训,发挥科技示范功能。学校示范工作做得好,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望,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规模化集约生产经营使得农业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而包括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等的产业化形式,农业已经发展成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大农业。这就要求农村职业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设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藏、市场流通、经纪人等相关专业,为农村培养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除了农业,农村还有乡镇企业和本地的其他企业等工业形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国家已取消了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在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公开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等弊端逐渐暴露。农村职业教育要承担起为乡镇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责任,支持乡镇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农村职业教育还可以为在当地开办的其他企业培养、培训人才。

只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即“守农”人才,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改变其在人们心中“二流教育”的地位,赢得当地人的信任与支持。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培养“离农”人才。在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征之一就是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他们接受新的科技知识较慢,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而非农部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主要应通过教育来实现。因为,劳动力教育文化水平是决定其转移的难易程度、转移后职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从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需求和支持能力而言,不可能普遍地、大幅度地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比较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带动一般劳动力就业。

再次,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升学服务。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农村职业学校同样要有升学功能,其原因有三: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能满足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能够转移农村新生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尤为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学生和家长的需要。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对口升学来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获得发展机会。

在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招生对象和培养目标后,农村职业学校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再等、靠、要,而是发挥主动性,自觉利用市场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更加合理地设置专业和课程。

二、灵活选择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开办学校的方式来实施的。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如能较系统地传授基础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但实际情况是,农村职业学校大都办成了“小而全”的相对封闭的模式,造成社会与企业参与的力度不大、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专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教育效益低下、对市场反应不敏感等问题,特别是在学校扩大规模或经营多元化的情况下,这些不能克服的弊端阻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教育是一种正规的、长学制的、以人力规划为基础、以学校为主要基地的学历教育,而职业培训则是一种紧密结合生产过程,根据某种岗位的特定需要而传授相关知识、技能和品德的训练,通常为非学历教育。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对职业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办学形式上,需要由原来的职业学校教育为主变为以职业培训为主。这既是职业教育外部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树立大职教观,大力开展需要进行技能培训的农村人口的岗位技术培训和转业转岗培训,使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层次多重、形式多样、类别多种、内容丰富的教育。

2.加强校企合作

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应“以就业为导向”,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首先,就学生而言,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可以提前进入企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和社会环境,使其出路更加有保障。其次,就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解决校内实训场所不足、实训设备不足、资源不足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不足等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校企结合,还可使封闭的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连,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再次,就企业而言,通过校企结合,企业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同时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能大大降低培训的成本。还可以在校企结合过程中,通过对教育的支持,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和科技实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3.举办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联系最为密切,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大生产对产业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进一步密切职教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联系。现行的职教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通过集团化的整合可以优化职教各方面的要素配置。由于职教的投入大部分依靠政府行为,学校与学校之间争资金、争师资、争生源,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运作机制,直接后果是职教自身的整体办学效益低下和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能力不强。

实行区域办学集团化,其特征表现为地理位置、办学活动空间和服务指向上的区域性,即某一特定区域内学校、企业或其他实体以联合办学的形式加入集团,并入的成员单位的人、财、物采取整体划入集团主体学校的办法,它不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成为集团主体学校的一部分。这种模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实行资源共享,实现地域和空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实现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的优势互补,从而使集团内部的所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共享,大大增强办学实力,有利于职教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不是一个硬性规定就能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遵循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规律下的长效发展规划将更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1.确立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

政府应是农村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投资主体,承担最主要的投资责任。首先,从职业教育产品属性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属准公共产品。它有国家、企业和受教育者三个主要的受益者,其中受教育者和企业是直接受益者,而社会则是最大受益者。因为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是弱势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才可能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从政府、企业、个人三大投资主体的投资潜力来看,受教育者和企业都应付费。但是,我国农村经济整体上发展比较落后,多数农民并不富裕,教育消费能力十分有限。而且,如果忽视农村社会的特殊性,看不到地区差异,理想化地强调和扩大受教育者对费用的承担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家庭贫困已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受教育者个人只能成为农村职业教育投资的补充力量。而农村的乡镇企业自身存在很多困难,经济实力比较差,也无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总量一直严重不足,而且国家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没有得到认真落实,导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不高,整体水平偏弱。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较慢、困难较多的情况下,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从农村发展稳定的角度来考虑农村职业教育经费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在整个国家教育经费比例中的配额,保证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二是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投入政策,建立专项制度,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监督;三是继续加大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力度,并以此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四是把教育经费的投放重点放在对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骨干师资的培养培训等事关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上。

3.重新定位政府、市场和职教机构的职能和角色,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职业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行为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职业教育机构的运行要以市场调节为主,依靠职业教育机构自主面对消费者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主要通过竞争来实现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其次,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盲目性和过度逐利性等弊端,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政府要尽可能地减少管理过程中的行政手段,从包揽所有或大多数事务的全面直接管理向有选择的有限管理转变,从以政府为中心向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转变,达到政府与市场主体的积极互动。

[1]刘春生,刘永川.“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内涵探析[J].职教通讯,2005(9).

猜你喜欢
职业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