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模块探析

2014-08-15 00:47石定乐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职场跨文化交际

石定乐 孙 嫘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融入度不断深化,对外经济交往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样以来,就导致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单一的本土化人才已经适应不了新形势下国际化经济的发展格局,多元的国际化人才方能顺应国际职场的发展需求,并能为行业在国际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高职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教育始终与行业接轨,顺应行业的发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而这既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本。在多元的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新形势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在人才培养中要更多的注入国际化元素。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国际职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此,笔者率先提出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并尝试进行了相关探索,力图明晰表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模块,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1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必要性

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就能有效避免单元文化影响,能在特定的多元语境下有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

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职业成功的基本条件。目前高职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通常被认为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应具备的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 ;2)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3)具有较强的执行力;4)具有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5)具有善于学习及创新的能力。

我们提出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是基于如下考虑:

1.1 在多元的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新形势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亮点就是重视职业能力培养,但在实施中则偏重于专业对应的岗位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中。当我国经济处于世界经济的中、下游链条,或高职毕业生尚未进入国际人才市场的时期,着重单一化的岗位技能能力培养不仅能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还能以短、频、快的方式有效满足我国密集型生产一线的人力资源需求。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飞跃发展,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行业岗位的内涵也随之改变,从原来的岗位单一性逐渐过渡到国际化的多元性,这样一来,对从事岗位工作的人力资源素质要求也就更高。另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在质和量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飞跃,现在已有部分高职毕业生受到国际人才市场青睐,无论他们是在境内还是境外就业,其工作性质都融入了国际化元素。以制造业为例,从汽车制造到服装加工,无不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服务行业和通讯行业更是在国际化语境中开展业务。这就意味着从业人员不但必须适应这种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还要能在这种国际化的语境中开展工作,换句话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产生。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新形势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就应将其纳入考量,予以重视。

1.2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学生职场生存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一部分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在质和量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已有不少毕业生参与了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甚至有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直接境外就业。加入国际人力资源大军已然成为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于这样的一部分学生,其在与本土文化迥然相异的文化背景下首先面临的是适应问题,如果缺乏适应性,即便具备很强的职业技能,也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心理冲击和困扰而难以在这样的职场中生存。

另一方面,如果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技巧,那些在国际职场中工作的学生就不能有效与国际化工作团队进行协调与沟通,甚至无法胜任其岗位工作。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会成为这部分学生在国际职场中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1.3 我国高职教育要长足发展就必须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纳入其顶层设计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行业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在我国经济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各行各业都加快了与世界并轨。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其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备国际化素质。而国际化人才素质的外显特征就是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综合能力,在新时期,这一能力实质上就是职业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其职业能力是不完整的,也很难在岗位上有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惟其如此,我国高职教育才能真正服务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出真正的有用之才。

2 高职职业能力培养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模块解析

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高职职业能力培养,就要首先明晰这一综合能力的要素,对其内容进行全面剖析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核心能力模块,这样才能为有效实施提供物理保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涉及到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两大方面,这其中又以交际和交际能力为其核心。一般学者都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美籍学者陈国明则进一步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解析为 “可以被看做协商文化意义并得体地实施有效交际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识别出彼此的多元文化身份。”交际是现代职场中必不可或缺的活动,而随着我国职场日益国际化,交际活动的性质日益凸显出跨文化性,这就意味着在职业能力中,必然包含着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大要素。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要素认定有差别,大多数都涉及到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笔者试图结合职业能力,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角度,将其解构为三大核心模块,即:跨文化交际知识模块、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块和跨文化交际素质模块。

2.1 跨文化交际知识模块

这一核心模块由关于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社会群体及文化的知识和态度组成。

知识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源储备,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不能很好地遵守交际规则,影响交际活动的实施。以笔者所在院校的旅游专业为例,部分境外担任领队实习的学生如没有佛教文化和东南亚国家文化的知识背景,就不知道着装暴露或过于随意的人是不允许进寺庙的,这一来也不会对随团游客进行提醒,最终会导致随团游客被拒于佛堂之外,也就影响了带团质量。

在这一模块中,态度实质上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和动机的总和。认知的获取是建立在知识的习得和个人经验(包括间接经验)累积之上。动机则是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意愿,情感,动力和需求。虽然两者的关系是承接顺序,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动机。以笔者在巴黎问路的亲身经历为例,当用英语问路时(Would you please show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ferry?),被问及的当地人用英语回答说不懂英语(Sorry,I don’t understand English.)笔者这才记起来被人告知过:大多法国民众不愿意用英语交流。于是,笔者便结结巴巴地用法语混合英语再次问路,这次那位先生很高兴地用英语指明了方向。从此例中不难看出,尽管指路人能用英语交流,但由于缺乏动机(不愿承认英语的通用性),他一开始表现出拒绝交流;后来看到笔者结结巴巴说法语,他的法语优越感顿时得到满足,这才愿意用英语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即使有了足够的知识(或认知),缺乏动机的话也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态度,而态度又直接决定了交际活动的成败。

2.2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块

这一模块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组成。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能力就是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在一般语境下的运用能力,其外显为能够说出或理解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并能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语义判别。在此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英语是目前国际职场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因此语言能力在本模块中具体表现为能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运用能力。语用能力这一术语源于语言学家们对交际能力的研究,意思是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有的语言学家又称其为“语用技能”。非语言交际能力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能力,由于非语言交际是对语言交际的补充和深化,因此具备非语言交际能力就意味着能够通过非语言交际的功能手段(如象征性动作、说明性动作、情绪表露性动作、调节性动作和适应性动作)来实现有效交际。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英语教育成果斐然,一般的高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都足以应对日常生活交流,这就为国际职场的交际打下了语言基础。但本文讨论的是如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职业能力培养,而职场交际中更凸显的是语用能力,因此本模块的重点是英语语用能力,而非英语语言能力。笔者持此观点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对语用能力的培养照应补足。在我国不同层次的英语教育中,受应试教育牵制,语音、语法、词汇的学习始终是教学重点,换言之,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一直重于语用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的英语发音准确,造句符合语法规则,但在全球化语境中,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甚至被认为言语行为不礼貌,不得体。比如,一位澳大利亚的老师在华进行英语口语培训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便鼓励学生主动向他提问。结果,一位中国学生立马举手,笑着向这位老师问道:“What does your wife do”(你妻子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呢?)老师笑着回答:I am not married.(我未婚。)这位学生紧接着又问道:“Since you are so old,why haven’t you got married.”(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为什么还不结婚呢?)。老师听后,顿显不悦。从语言角度来看,以上两个问题都没有出现错误,但是,从语用角度来看,它们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婚姻、家庭和年龄等都是属于个人隐私,不宜在公众场合下进行讨论。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相对于语言能力而言,语用能力更为重要。

二是在国际职场中,语用能力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还往往是工作内容的重要部分。比如,酒店的前台接待人员在登记客人入住信息时,用流利的英语向一位来自美国的客人问道:“What’s your name,please”然而,这句发音标准、语法正确的英语却引起了这位客人的反感。因为这句英语在客人看来是一句不礼貌的话,从语用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没有突出服务员对客人的尊重,也不符合服务业的礼仪要求,还有违国际交流惯例。由此可见,在国际职场中,语用能力所凸显的实质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直接投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块中,除了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外,非语言交际能力也不容忽视。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语言表达在沟通中起方向性和规定性作用,非语言才能准确反映出人的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约有60%~70%是非语言沟通方式,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由此可想而知。由于非语言交际具备了对语言交际的补充和深化功能,充分具备这一能力,就能有效实施跨文化交际活动;反之,这一能力的缺失就会为交际带来不利因素或障碍。

2.3 跨文化交际素质模块

这一模块由跨文化的敏感性、文化兼容性以及适应性组成。跨文化敏感性包括文化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以及交际信心,这在跨文化交际素质模块中是基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具有这一敏感性,个体才能有意识将多元文化因素纳入交际活动中考量,并能自觉地运用跨文化交际技能实现交际目的。文化兼容性是能同时理解包容多种文化的特性,也是文化敏感型的一种延续。有了一定的文化兼容性,个体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会表现出灵活、耐心、好奇的特点,并能较快地产生共情。相反,缺乏这种兼容性的个体往往急于在个体的经验上对模糊不确定的因素作出好坏优劣的判断,并做出非理性的排他性行为。因此,文化兼容性是个体实施跨文化交际行为的一个重要前提。跨文化交际的适应性是指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个体对自己行为积极主动调整,以求适应的特质,是跨文化交际素质最外显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际素质模块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大核心模块中处于顶端的一个部分。因为,这一模块所代表的素质之养成是建立在前两个模块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在这一框架中,三个核心模块实质上是一种递进关系,它们的组合便构成了个体的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有了这一综合能力,学生便能主动在国际职场中与人和环境进行有效互动,能对交际对象予以尊重,并能对多元文化表现宽容和适应,最终实现自身在职场中生存发展的目标。

3 如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和专业都没有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明确纳入职业能力培养,即便对其有所考虑,也仅是将其能力的培养交给公共英语课承担,这就意味着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通识能力,没有将其纳入职业技能。这种做法对学生传递的信息就是将这一能力从职业能力中抽离,因此学生对其重要性不能充分意识,也就不能主动认真学习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滞后于新形势下行业人才需求。如不改变这一现状,就会掣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对高职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和挑战。高职教育人士应该及时调整思路,进一步开拓国际化视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更新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内涵,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更深更广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才能健康持续发展,而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职业能力培养就是这一发展进程中的必要之举。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3~27;174~181;236~314

2 潘一禾.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7~40;98-103;138~139;216~217;248~251

3 许力生.跨文化能力构建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2011(3):132~134

4 石定乐.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纳入高职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培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16

5 张立光、周颜红.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2008(6):224~227

6 李妙惠.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57~60

猜你喜欢
职场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交际羊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