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农村金融体系新格局的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4-08-15 00:43杨林娟杨夏林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金融

陈 瑜 杨林娟 杨夏林

(甘肃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由于农业和农村社会改革进程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资金短缺、金融服务形式单一、技术落后等问题不断凸显出来。为了适应新形势,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就成为金融支持“三农”的重要内容。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将极大地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生存环境,同时也为农村金融事业发展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农村金融体系格局在不断发生变革。

与此同时,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大量既熟悉“三农”又具有金融专业知识的农村金融人才。一直以来,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相对匮乏,金融从业人员不足且整体素质偏低、知识和技能水平落后,难以满足农村金融体系新格局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此,适时调整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就成为适应新时期市场环境的客观所需。

二、农村金融体系新格局及人才需求状况

(一)农村金融体系新格局

我国传统农村金融体系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理论上看该体系较为完善,但实践中其支农效能发挥却非常有限。自1996年国务院发布《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决定》十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3年,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启动,从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到管理体制,重构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框架体系,随着大批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银行和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诞生,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地位进一步强化;始于2007年的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从机构体系设置、创新服务模式、简化信贷流程、内部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三农”服务试点,探索商业化运作机制下,大型商业银行“三农”业务经营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为其他大型金融机构进驻农村市场起到积极示范作用;新型、微型农村金融机构蓬勃兴起,2013年我国村镇银行数量已突破1000家,实现全国31个省份的全覆盖,截止2013年6月,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达到了7086家;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县乡广泛设点,业务重心向“三农”倾斜;此外,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一批商业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尝试开辟农村业务市场。总体上看,在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新格局下,金融机构类型更加丰富、数量急剧增加,在业务经营上均以灵活、便利、高效为原则,为农村地区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服务。

(二)人才需求状况

1.农村金融市场的从业人员需求量上升。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经济发达地区金融从业人员相对密集,经济落后地区则较为稀缺;农村金融市场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激励机制,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难以吸引大量优秀金融人才。然而,随着新型金融机构数量和类型增加,农村金融市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将大幅上升,现有人员数量无法满足新格局的发展要求。

2.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需要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业务人员。以信用社为代表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其业务人员普遍存在业务技术落后、效率不高,学历层次偏低、服务态度差等问题。随着新型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加剧,提高业务人员素质成为增强竞争力的基础条件。特别是,需要大量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能够综合掌握计算机、外语、法律、会计等知识,同时接受过金融职业规范教育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3.增强农村金融生命力需要高层次金融企业管理人才。企业家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金融机构的管理者。新格局下,农村金融机构急需一批高层次管理人员。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经济、金融、法律等知识,还要了解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经验,能够敏锐地把握国内外政策动向,对企业发展高瞻远瞩。特别是,要有投身“三农”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从两个梯次展开: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通过开设农村金融方向,培养农村金融政策、理论研究为主的理论研究型人才;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农村金融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业务人员。总体上看,目前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体系断层导致农村金融专业人才数量少、素质低

根据目前的培养体系,在本科教育阶段没有专门开设农村金融专业,本科教育缺位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专门面向农村的人才培养总量不足。鉴于研究生教育和大专、高职教育受众的有限性,本科教育是向市场提供金融人才的主要渠道。然而,目前本科院校所开设的金融专业没有明显的从业领域导向性,学生毕业后大多流向金融机构扎堆的城市,而农村金融机构却少有人问津。二是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人员匮乏。由于本科教育的缺位,在向农村输送的人才中,能够综合掌握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知识以及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较少,无论人员数量还是素质层面都难以满足现阶段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现有知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金融机构对人才的要求

农村金融机构因其服务对象和领域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提出异于一般金融机构的要求。农业生产稳定性差、信用环境相对薄弱,信贷违约纠纷时常发生,与城市金融环境有显著不同。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还要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经济状况有所了解。特别是从事农村信贷业务,进行信贷市场开发的业务人员,必须熟悉当地市场环境。目前,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知识体系设计上,鲜有涉及农村业务领域的课程安排,很多金融专业学生对农村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学习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三)缺乏有效的从业引导机制

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体系多元化发展,吸引了大量优质人才从事金融行业。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决定了社会资源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农村地区在金融资源分配过程中始终居于劣势地位,农村金融机构因数量少、规模小、知名度低、竞争力弱难以吸引人才向农村流动。面对农村缺乏人才而城市人才扎堆的现象,高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机制,没有从就业引导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四、农村金融体系新格局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一)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离不开本科教育的支持。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中本科教育缺失的状况,建议完善本科院校的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大专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讲,本科院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第一,在农业院校专门开设农村金融专业。农业院校开设农村金融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首先,该类院校通常具有浓厚的农业学术氛围,学生往往可以通过选修农科专业课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有所了解;其次,该类院校的生源结构以农村生源为主,学生对农村社会状况较为熟悉,同时也具有服务农村事业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后,农业院校大多已经开设了金融、管理等专业,可以整合学校金融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资源,尝试进行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第二,有条件的院校可对原有金融本科专业开设农村金融方向。与一般金融专业有所区别的是,农村金融方向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加入农业经济学、农业统计学等农经类课程,拓宽学生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面,满足农村金融机构的需求。

(二)创新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尝试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村金融机构直接输出人才。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即培养机构与用人单位签署人才输出“订单”,由培养机构专门为合作单位组织生源、实施培养并指定就业,其最大的优点是按需供给。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以微型机构数量居多,不同机构在服务地域和业务上会有所区别,对其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订单合作方式可在确保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满足农村金融机构对于人才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的不同要求,专门为合作机构培养一批既了解地方经济、熟悉农村生产经营环境又懂技术、善管理、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专业金融人才,

(三)设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完善就业引导机制,指导人才流向

目前,金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环节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奇怪现象,优秀毕业生往往通过考研或出国深造以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其他毕业生又面临着非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巨大冲击,就业困难。很多金融机构在拓展农村业务领域的过程中,大批招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甚至农学专业的毕业生,而金融专业则无人问津。导致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缺乏针对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就业引导机制不完善。没有专门的目标定位,学生始终无法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农业和农村一无所知,又如何能激发出从业的热情和动力。因此,地方高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应该明晰培养目标,完善就业引导机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明确就业渠道,了解农村金融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与用人单位的契合度。学校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例如开设农村金融政策与实务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农村金融的良好政策环境和未来的积极发展态势;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为学生专门介绍当前的“三农”扶持政策,激发学生投身农村事业的热情。

[1]耿传辉.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J].高教研究,2010,(5).

[2]吴义达.农村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0,(4).

[3]周丽华.农村小微型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6).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君唯康的金融梦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P2P金融解读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