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警务英语口语交际的原则

2014-08-15 00:45刘海清
关键词:警务英语口语身份

刘海清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长沙,410138)

人民警察是国家法律的代表,其言行体现了全体公安队伍素质的高低,尤其在与国际接轨和与各国交流不断扩大的时代,人民警察代表着国家和人民活跃在涉外的国际舞台上。因此,得体语言的恰当运用和文化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是人民警察顺利完成各类涉外交际任务、维护国家法律尊严、重塑人民警察话语权以及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保证。

一、涉外警务英语口语交际的原则

涉外警务英语口语指警务人员在实施涉外管理任务中和外国人进行口头交际时所用到的英语口语,主要分为咨询类、验证类、办证类、求助类、办案类五大类。[1]从其定义不难看出,涉外警务英语口语包含了如下两个重要内容:“涉外”与“警务”。[2]“涉外”具有跨文化性,主要表现为平等和权势两种关系:在咨询、办证、求助等语境中,双方交际呈现平等关系,而在办案、查验证件等情境下,则呈现权势关系,表现为维护正义与公平以及人民警察的话语权威。“警务”体现职业性与专业性,交际过程涉及治安、刑事、安保等公安专业知识。为保证涉外警务口语交际的成功,笔者认为在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警务工作者应遵循“三认同”原则:语言认同原则、文化认同原则和身份认同原则。

(一)语言认同原则

语言认同原则包含语言正确表达和语言适切语境两个方面。

1.语言正确表达。学者们将外语能力分为两类: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笔者讨论的范畴为语言知识,即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成功的英语口语交际由地道的英语发音、正确的语法表达以及丰富的词汇构成。

2.语言适切语境。语言因所表达的功能或意义而有所不同,即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中应操用不同的语言。语境因素包含三部分: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是“话语范围”,指交际双方正在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及交际的特定目的,即主题事件;语旨是“话语基调”,指的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语式是“话语方式”,指交际的方式或指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3]以下用实例来加以说明:

Accepting a report on loss by robbery

F(Foreigner):Oh,my god,anyone can help me?

P(Policeman/Policewoman):What’s the matter,madam?

F:Sir,just now a man riding a motorbike suddenly rushed out from behind and snatched my handbag and ran away.

P:Stay calm.Can you describe the suspect?How many suspects were there?

F:There were two of them,wearing visors.I can’t see them very clearly.The man driving the motorbike seemed fairly strong and wore jeans and a blue jacket.The women sitting at the back who snatched my handbag was rather thin,wearing a white sweater and jeans as well.

P:Well.About what time did it happen?

F:About 10 a.m.

P:Please wait for a few minutes.I will inform the traffic police nearby.They will take action at once.

F:Thank you very much.[4]

语场:该类警民交流表现为寻求帮助与提供帮助。首先,在词汇方面。警察询问抢劫的相关情况,受害人根据事情发展进行了回答。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三类词汇表达:(1)行话:如suspect(嫌犯)、take action(采取行动)等;(2)普通词汇:visors(头盔)、strong(结实)等;(3)数字:two(两个人)、10 a.m(上午10点)。行话描述了实施抢劫行为人的法律身份和警察的行动部署;普通词汇说明了嫌疑犯的体貌特征;数字表明了实施抢劫的人数和劫案发生的时间。其次,在句法方面。该对话以简单句、复合句居多。警察的话语主要为特殊疑问句,目的是为了得到关于案件的有效信息。另外还有少量的直陈句,表明警察对受害人下步行动的指导以及警方将采取的行动。受害人的回答则以复合句为主,详细介绍了案件发生的情况。

语旨:语篇的交际方是警方—受害人,两者地位和权力均不平等,隶属于求助关系。警方在交际中呈现的是优势地位,交际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关信息,无情感投入,接触频率低。

语式:语篇反映的是空间和人际距离。反馈是即时性的,警方需要受害方提供即时信息以达到破案的目的,其渠道是口头交流,基调有效,双方有效地分享了信息,体裁属于求助类。

(二)文化认同原则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和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民族和语言背景的人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若处理不当,将会出现信息误导,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从涉外警务工作来看,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使我国警务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涉及面广而深。这要求涉外警务人员除了能规范得体地使用外语语言外,还应从文化背景的宏观角度去拿捏语言的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具备文化敏感性、礼节性、宽容性,并能表现出一定的文化适应能力,无论是在服务型还是在管理型的口语交际中都应妥善处理涉外案件,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文化认同”,实现顺利通畅的跨文化交际。

(三)身份认同原则

马绍玺曾提出:“认同问题关系到个人或集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也是确定自身身份的框架和尺度。”[5]身份是人们的自我形象和他人在人们头脑中的映像[6],可以理解为“是谁”。身份认同也即社会对某人或某个群体的社会角色是否认可。人民警察的身份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息息相关,言语不当或不适应文化差异都将带来跨文化交际障碍,势必导致其身份不被社会所认同,交际不顺畅,其话语权威与社会地位受到消极影响。同时由于人民警察身份的特殊性,其身份认同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和民族的威望,是警察在构建身份时言行举止的衡量标准。[7]

笔者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涉外警察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若能得到服务或管理对象的认同便可得到其身份认同,换句话说,若涉外警察能准确理解语言的文化意蕴,得体使用英语表达并能正确跨越英汉文化差异的鸿沟,必能克服各种语言文化障碍,得到交际对方的认可并进而认同其社会身份,从而实现交际的顺利进行,完成交际任务。

二、对公安院校涉外警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一)提升语言学员的语言能力

首先,语音方面。语音包括单音的发音、声音的区别特征以及重音和音调。[8]在单音的发音和声音的区别特征的教学中,重点注意音标知识的传授,即(单/双)元音、辅音的正确读法,连读、跳读、略读等发音技巧的操练,鼓励学员勤加模仿以及适时纠正等;在重音(stress)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准确区分表意重音(sense stress)、逻辑重音(logical stress)和感情重音(emotional stress),根据语境的需要来正确把握重音的位置;在音调(intonation)的教学中,要注意在一般情况下,升降调是约定俗成的,所代表的含义不尽相同,让学生明白当使用不同的语调时同样的内容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如“Yes”,升调表示疑问,而降调则表示肯定。

其次,语法方面。语法是语言的基本框架和构建,是语言的核心内容。语法不是孤立存在的体系,只有在听、说、读、写、译等实战中得到正确的运用才能显示出其真正的内涵,因此,在语法的教学中,要将语法与口语等技能操练相结合,使学员弄清语法的基本规则,提升语言操用的能力。例如,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归纳法,即让学员首先接触足够多的语言素材,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形成一定的感性基础,从而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提炼语法规则,使学员在一定的语境中发挥学习的主体性,通过自身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来掌握语法。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学员基础不同,所需学习时间长短不一,教师难以统一教学进度等,因此语法方面的教学有效策略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可事半功倍。

第三,词汇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和组成内容,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便谈不上成功的外语学习。在词汇的教学方面一直没有非常有效的策略,普遍认为词汇知识的掌握主要是依靠学员使用一定的记忆方法,如阅读记忆、兴趣记忆、联想记忆等,作为教师重点在于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例如,可以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来进行词汇的教学。

最后,语言表达应体现行业特点。任玉昌曾指出警务英语口语的特征不具有专业性,其个性只能体现在其“行业”特点上,即:1.明显地变现出语气和语调,以祈使句、否定句居多;2.跨文化交际特点明显;3.有特有的词语和专业语:通用词汇在警务领域具有新意,警务专业语和术语以及警务词语的缩写。[9]

(二)情境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

情境教学法来源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即学习者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学习是情境化的,在情境中设置学习内容,将学习活动融入到所设定的情境中去,让学习者通过参与与实际情况类似的情景操练来习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该教学法强调情景的真实性,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教师的全程设计和指导等几个关键环节。

任务型教学法是按照教学内容、要求和目标来设立任务并以此来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分为任务前阶段,计划任务阶段,任务实施、测评阶段以及任务后阶段。该教学法强调教师设定任务框架,学生设计、组织、实施并完成任务;强调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掌控教学的整个过程,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是教学过程的总设计师、监督者、指导者和评判者。

在涉外警务英语口语教学中,可尝试将以上两种教学方式相融合,扬长避短,发挥教学法的最佳效能。情境教学法强调仿真的工作语境,任务教学法倾向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可以尝试在逼真的语境中对语音、语法和词汇进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流程。例如,在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后,首先在任务前阶段向学生介绍任务框架,任务目的和范围及相关背景知识,并设定教学情境;在计划任务阶段,学生根据任务和情境要求自由组合,寻找相关语料和素材,确定话题和表现形式,分派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准备内容进行预评判,对表现内容和形式把关;随后在任务实施阶段,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在指定的仿真情境中进行主题发言和演讲,其余学生记录并进行测评;最后在任务后阶段,由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三)批判性地导入异域文化

人民警察特殊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涉外警务英语口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应该采取批判教学法。由于涉外警察最终是在中国的国土上为我国的安全稳定保驾护航,因此在课堂中导入异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并自主熟练操用该门语言,却以弘扬我国法制、传播我国文化为最终目的。

语言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文化紧密相连。然而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以及文化帝国主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其扩张的步伐,“运用一种语言就是接受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用一种语言写作、思考和交流的过程,就是自己被这种语言所隶属的文化逐步殖民同化的过程”[10]。那么面对文化殖民,如何在学习西方语言和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帮助警校学员构建其特有的文化身份?笔者认为应该努力唤醒学员的文化批判意识,明确语言不是孤立、客观、中立的体系,是与阶级、霸权、侵略等因素相联系的产物,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来讲授语言知识,引导学员批判性地分析和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提高其对语言和文化的鉴别和批评能力,并不断加强和深化其本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能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各类的输入信息,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身份,更好地履行维护社会安定的职责。

在涉外警务的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人民警察一方面要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重塑中国警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因语言或文化因素而导致的外交纠纷和矛盾。因此,人民警察应该做到:语音地道、语法正确、措辞得体,并兼顾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为国际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而对挑衅国家法律权威的犯罪嫌疑人则给予最严厉的惩罚,只有这样,中国警察的身份才能得到国际的认可和认同,才是真正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警务人才。

[1] 廖传风.涉外警务英语语篇的功能语言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10,164,192.

[2] 刘国生.从语用学角度探索新时期涉外警务交际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2):132-133.

[3] 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9-20.

[4] 赵晓迅,吕岩.治安民警实用英语500句[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5] 马绍玺.在他者的视域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7.

[6] 魏莉.警察专业外语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J].辽宁警专学报,2009(1):107.

[7] 方宁.从涉外警务英语口语操用看警察的身份认同[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2(3):56-60.

[8]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61.

[9] 任玉昌.警务英语口语有关问题[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4):90-91.

[10] 佳娅特丽·C·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M]//许宝强.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77.

猜你喜欢
警务英语口语身份
初中生的我们怎么训练英语口语?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加强高中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