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顺应的角度看《论语》辜译本中名词的翻译

2014-08-15 00:45曹慧玲彭建武李庆学
关键词:论语译者语境

曹慧玲,彭建武,李庆学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元关系间的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层面,因为翻译一定是依附于一种或几种语境的。语境,故名思议,即语言和言语使用的环境。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他把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1]一切语言和言语的交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境范围之内,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翻译语言的命运往往由文化语境来决定。根据Eugene Nida的观点,译者必须在考虑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对文本做出恰当的理解。[2]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突破了翻译研究的单一的语言学视角,使之扩展到了文化视角。学者们普遍认为:只有顺应特定的文化语境,翻译活动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大量的翻译实践也表明:无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仅仅重视语际间语义信息传递的翻译活动必定是失败的,译文语言和语篇的建构要依赖于特定的文化语境。

一、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化典籍翻译

在语境的影响下,翻译语言的选择和意义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纵观说和语言顺应性理论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他认为,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3]根据他的观点,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提供了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语言的可能性,协商性使语言的选择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顺应性使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需要,做出灵活的协商和选择。文化典籍是一个民族人民对其民族文化精心思考从而归纳出的精髓,文化典籍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译者的文化意图、伦理道德、跨文化意识、译入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地位不平等等因素都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同时,文化典籍翻译是塑造民族意向的重要活动之一,译者在译介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精雕细琢,还肩负着将源语的民族文化内涵成功译入目的语文本的使命。译者如何完成这一使命?从文化顺应的角度来看,译者应该把原语回归本土化,即以目标语译文读者为受众,以目的语文化为最终归宿,在传达原文内容和思想时完全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的杰出代表,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权威的文献典籍。自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把《论语》译为西方语言,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译本总数已不下于40种,而辜鸿铭凭借其深厚的英文底蕴和对儒学多年的潜心研究所翻译的《论语》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完整翻译的《论语》英译本。辜鸿铭充分考虑到当时历史文化语境中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在翻译中采用“以西释中”的策略,按照译入语文化来塑造译文形象。文化因素反映在词汇、短语、句子、段落和篇章等各个层面,但在词汇层的反映最为直接和明显。笔者将对辜译《论语》中的名词翻译进行分析,研究特定社会背景下译者为顺应文化语境而采取的翻译策略,从而揭示作品的历史意义及其存在的价值。

二、《论语》中名词的翻译

《论语》中包含很多中华民族特有的名词,笔者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名、地名、历史时期名的翻译进行研究。

(一)人名的翻译

1.简化人名。辜译《论语》时的殖民主义语境决定了中国文化被排斥在西方文化的主流之外,为了消除译入语读者的陌生和古怪感,辜译对源语中无关宏旨的人名进行了简化和概括处理。如:“子”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有些译者(如Arthur Waley)把“子”译为“The Master”。[4]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将“孔子”按照“孔夫子”音译为“Confucius”,这个词在西方一直沿用至今,辜鸿铭把“子译为“Confucius”,符合当时西方人的认知习惯。原作中出现了众多孔子弟子的名字,为便于译入语读者接受,减少交际障碍,辜译只保留了颜回(Yen Hui)和子路(Chung Yu)的名字,因为颜回素以德行著称,是孔子称赞最多的学生,子路性格爽直,信守承诺,以擅长“政事”著称,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其他弟子,如曾子、子贡、子游、子夏、子张、子贱、南容、冉雍、漆雕、林放等的名字均被简化为a disciple of Confucius。如:

例1: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公冶长第五·四)[5]

译文:Somebody remarked of a a disciple of Confucius,saying,“He is a good moral man,but he is not a man of read y wit.”[5]

例2: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微子第十八·一一)[5]

八士是周朝八位有教养的人,从他们的名字来看,两人一对,按照伯、仲、叔、季排列,而且各自押韵。如果把这八个人的名字按照伯、仲、叔、季对应的eldest,second,third和youngest四个单词然后加上汉语拼音,则会使译入语读者产生一种陌生和古怪感,因此,辜译采用了译述的手段将其进行了简化。

例3: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微子第十八·九)[5]

按周朝制度,天子和诸侯吃饭的时候要奏乐。“师”是乐官之长,“亚饭”是第二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三饭”、“四饭”依次类推[6]。对于句中出现的“挚”、“干”、“缭”、“缺”、“方叔”、“武”、“少师阳”、“襄”八位乐师的名字,辜译同样进行了省略,仅用“the names of the famous musicians and great artists of the time”一笔带过,从而减少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

2.对于其他文化人物,则根据他们所在的历史时期、官职和性格特点等进行翻译。如“孟懿子”被译为“a noble of the Court in Confucius’s native State”,“孟之反”被译为“a chivalrous public character of the time”,“泰伯”被译为“a remote founder of the Imperial House of Chou”,“仪封人”被译为“an officer in command of a certain Pass on the frontier”,“臧文仲”被译为“an eccentric character of the time”,“季文子”被译为“a public character of the time”。

3.对于中国历史上较为重要或有助于解释孔子重要思想的人物,则采用加脚注的方式对译文进行进一步解释,或在文内注、脚注中将原文中的人物与西方的人物相类比。

(1)加脚注,对译文进行进一步解释。如:

例4: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第五·二二)[5]

伯夷、叔齐是殷商末年一个小国国君的儿子,父亲死后,两人互相让位,都不肯做国君。周灭殷商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最终饿死于首阳山。自古以来,很多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帝王将相纷纷以文字、诗歌、美术、书法等各种形式歌颂、褒扬伯夷、叔齐的美德。辜译分别用“two ancient worthies”、“famous for”、“the purity and saintliness of their lives and character”、“had little to complain”等对这两个历史重要人物的人格魅力进行了解释,又在脚注中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历史背景,使译入语读者能对这两个历史人物产生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认识。

(2)在文内注中将原文中的人物与西方的人物相类比。如:

例5: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世矣。”(雍也第六·十六)[5]

祝鮀是卫国时期的大夫,他机智、擅长外交辞令;Sydney Smith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著名的作家和圣公会牧师,以风趣机智著称。宋朝(即宋国的公子朝)是卫国大夫,以貌美和风流闻名;the Lord Chesterfield是17世纪世纪末至18世纪英国风流倜傥的政治家、外交家及文学家。对《论语》中的这两个关键人物,单纯音译其姓名很难说明其性格特征,而如果采用单纯的解释,历史人物所涉及到的年代和背景信息又过于复杂,而通过在西方文化中寻找“祝鮀”的类似人物“the Sydney Smith of the time”以及“宋朝”的类似人物“the Lord Chesterfield of the time”,并在文内加以类比,能激发译入语读者头脑中的人物和背景知识关联,从而减少交际障碍。

(3)在脚注中将原文中的人物与西方的人物相类比。如:

例6: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第七·五)[5]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摩西(Moses)是《圣经》中所记载的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梭罗(Solon)是古雅典杰出的政治家、立法者;St.Augustine是罗马帝国早期基督教的教父及哲学家;艾尔弗雷德大帝(King Alfred of England)是英格兰韦塞克斯王国的国王,是西方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辜译在脚注中把周公比作以上几位西方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使译入语读者能够对周公的政治、军事、哲学才能以及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有更全面的认识。

在注释中插入解释性资料在辜译《论语》中很常见,比如对管仲的注释为“the Bismarck of the time”,把管仲比作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对晋文公的注释为“the Frederic the Great of the time”,把晋文公比作英国的弗里德里克大帝;对齐桓公的注释为“Wilhelm Ⅰ of Germany”,把齐桓公比作德国的皇帝威尔海姆一世;对卫灵公的注释为“The CharlesⅡof the time”,把卫灵公比作英国的查理二世;对子产的注释为“the Colbert of the time”,把子产比作法国政治家柯尔贝尔;对晏平的注释为“the Sir William Temple of the time”,把晏平比作英国外交家、作家威廉·汤朴。

(二)地名的翻译

辜译对源语中提到的无关宏旨的地名同样进行了简化和概括处理。如:

例7: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微子第十八·九)[5]

对于句中出现的“齐”、“楚”、“蔡”、“秦”、“河”、“汉”、“海”八个地名,辜译同样用译述的手段将其简化为“from one state to another”。

对于其他有助于表达原文内容的地名,则根据它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等进行翻译。如把“鲁”译为“Confucius’s native State”,把“齐”译为“a neighboring State”,把“陈”译为“a certain state”,把“费”译为“an important town”,把“夷狄”译为“the heathen hordes of the North and East”。

(三)历史时期的翻译

对有助于解释孔子重要思想的历史时期,辜译在注释中用西方文化中相似的历史时期进行横向替换。

例8: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第二·二三)[5]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殷商的礼仪制度是在夏朝的基础上有所继承而来,而周朝又继承和发展了商朝的礼仪制度,可见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或者说礼仪规范是在继承中求变化,但其所蕴含的根本价值是永恒不变的。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文化,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成就,是世界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如果单纯音译夏朝、商朝为“the Hsia dynasty”和“The house of Yin”会给缺乏中国历史背景知识的译入语读者造成巨大的阅读障碍,因此辜译在注释中把夏朝、商朝分别横向替换为古希腊时期“the period of the Greek history”和古罗马时期“the period of the Roman history”,使熟悉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的译入语读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和商朝有了更了然的认识。

周朝建国后,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政治军事上,齐重在抵御莱夷势力对周朝的威胁,鲁重在屏周,对周室起到辅佐作用;经济文化上,齐重在开发边疆,发展生产,鲁则重在建设东方的周文化中心。《礼记·明堂位》记载:“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鲁国重视“仁”、“义”、“礼”、“乐”,礼乐制度比齐国更胜一筹,辜译在雍也第六·二二中把齐国替换为追求骑士精神、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法国“the France of ancient feudal China”,把鲁国替换为追求道德、常识以及政府求实致用主义的英国“the England or Great Britain of ancient China”。辜译用西方人熟知的英法之间的差别来区别齐国和鲁国,使译入语读者对中国历史上的齐、鲁统治时期有了更鲜明的了解。

语用学理论和实践使翻译研究走出了单纯的语言符号间转换的狭隘领域,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翻译是译者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与顺应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个活动要受到人的认知、社会语境、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文化语境顺应既包含对民族文化心理的顺应、同时也包含了对特定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顺应。[6]《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资源。探讨其英译特色,对于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李成华.从文化顺应的角度看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80.

[2] Nida,Eugene.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

[3]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5—56.

[4] 论语[M].Arthur Waley,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3.

[5] 论语[M].辜鸿铭英,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6] 幺峻洲.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3:381.

猜你喜欢
论语译者语境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如何读懂《论语》?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论语·为政第二》
跟踪导练(三)2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