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信在传播中的负向功能

2014-08-15 00:54马天娇
传播与版权 2014年3期
关键词:归属感受众微信

□ 马天娇

媒介的身影在受众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者,而是渐渐在生活、情感建构中影响受众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微信,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的迅速发展给受众带来一定影响。

传播学理论认为,用户是基于某种需求使用媒介的。分析微信在传播中的功能并发现问题,对于其更好地发展以及满足用户需求都有一定价值与意义。笔者经过调查用户实际体验,结合传播理论进行分析,将微信在传播中的负向功能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执著于虚拟聊天淡化现实交往

微信聊天大多为一对一或是熟人群聊,在人际传播中情感交流作用凸显,用户以文字、语音为主要载体表达想法和意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文字、语音的交流,手势、表情、肢体动作等辅助因素也配合表达,微信中文字、语音的交流增多逐渐弱化了用户的现实交往技巧。微信用语音、图片、表情、视频来传达信息,但这种表达停留在用户直观的情感上,很难捕捉用户细腻的情感变化。

日本学者中野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提到“容器人”,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他们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孤立的、封闭的“罐状”容器。他们希望与人接触摆脱孤独状态,但是这种接触无法深入,双方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保持一定距离。

微信虚拟的交流环境,使用户会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产生疏离感,逃避甚至害怕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进而与现实生活脱节,这对人格发展不利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团结。

二、传播环境弱化受众社会归属感

微信传播环境半封闭,私密性强,用户在发布信息后获得的反馈可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果用户将虚拟和现实混淆,虚拟环境产生的某种情感在现实中不能满足,便会造成心理落差,则个体在社会中的归属感减弱。

用户在使用“漂流瓶”、“附近的人”等功能发送信息,希望找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某种程度上微信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和社会归属感。但当用户不能摆脱现实社会中的困境、孤独感时,个体的社会归属感越来越弱。

积极的社会影响倾向于累积,并经常引发人云亦云的“羊群效应”,而消极的社会影响则通常会受到群众的纠正而被中立化。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做过“点赞党的心态”研究,发现事先附带“赞”的评论,获得首个用户点评为“弱”的可能性较小。当信息已获得积极评价时,用户倾向于不去改变评价既有的感情色彩,表明如果当既定评价是消极的时,用户又更倾向于纠正这些评价,这种现象在朋友之间尤其明显。

三、公共信息平面化难形成舆论场

微信病毒式的传播模式,使信息扩散到强关系的底层——朋友圈,惩罚谣言的传播能力几乎没有。无论信息是否真实,几乎零门槛就可发送到朋友圈,没有像微博对发布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核实功能,使得信息愈加真实可信,信息扩散的影响也愈深。

同时,微信在突发事件和敏感议题的信息传播中,熟人分享较兴盛,并且信息冗杂,缺少把关人对信息进行引导。微信的信息传播圈层化,一个发布状态只有好友能看到,其他人无法看见。若想发表意见从而形成舆论场产生舆情,存在一定难度。

四、信息不对称易引发群体效应

一方面,微信是一个由熟人关系链构建而成的小众、私密的圈子,相关的部门、机构监管力度较小,欺诈行为频发;另一方面,通过“摇一摇”方式搜索“附近的人”,用户产生心理上的“接近感”而放松警惕性,易掉进不法分子的陷阱上当受骗。

朋友圈渐渐成为“麻烦圈”,集赞领取奖励、转发链接抽奖、发送购物信息等成为新的诈骗手段。360安全专家表示,朋友圈已成为新兴的“钓鱼”渠道。据相关部门介绍,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连续曝出在朋友圈购物被骗的事件,轻者花几百元买到的是假冒伪劣品,重者则在付款后杳无音讯。

新媒介以悄然的力量俘获了大众,其发展速度更是迅猛,它制造瞬息万变的震撼吸引人的眼球,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人的价值观。微信作为新的传播工具在提供便捷、塑造新语境、加强人际传播等方面的同时,其传播中的负向功能也在提醒人们勿忘最初的本心。

[1]王潇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为及意图探讨[D].兰州大学,2013.

[2]林雅萍.“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献接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张力,唐虹.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及其发展困境[J].新闻世界,2011(1).

猜你喜欢
归属感受众微信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微信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