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类书稿中常见的标点问题分析

2014-08-15 00:54
传播与版权 2014年2期
关键词:书名号古籍整理引号

□ 胡 莉

古籍整理指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使新出版本更便于现代人阅读。严格来说,就是对古籍进行标点、校勘、注释。因为古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标点,而用句读表示语气的停顿,标点不同,对文意的理解可能就会大相径庭,因此,整理古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古籍的标点问题,标点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古籍整理质量。近年来,笔者有幸参与一个古籍整理项目的编辑出版,发现古籍整理类书稿中普遍存在标点问题。现据笔者在编辑工作中所见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断句错误

唐人李济翁说:“学识何如观点书。”清人顾亭林也在《日知录》中说:“句读之不通,而欲从事于九丘之书,真可谓千载笑端矣。”可见断句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标点古书,稍不留心,就有可能出错。

(一)错解词义而误

如:

盐贾金在镕,海门厅人,精会计,财雄一乡。妻欧阳氏貌美性贤好,施与年逾不惑,襁褓犹虚,夫妇忧之。(周明泰《续剧说》)

上段中,“貌美性贤好,施与年逾不惑”文不成义,乃由整理者错解词意、当断不断造成。上段应断为:

盐贾金在镕,海门厅人,精会计,财雄一乡。妻欧阳氏,貌美性贤,好施与,年逾不惑,襁褓犹虚,夫妇忧之。

又如:

清初蒙阳高君守信州,吴、耿反信州,密迩闽郊,信之妇女多为闽军所掠,闽民之避乱山中者,其妻女亦多为信营所获。平闽之后,两地居民觅妻寻女者,日以千百计。时军中例不许赎,高令俱各供状,开列姓名、籍贯并其妻女形貌,何地被掳,现在某旗,不数日而满三大柜。持赴军门,谓将军曰:“此号泣而来者,皆不从贼之良民也。今其妻女咸在军中,色且少者坚不许赎,老且陋者又故勒高价,当死亡之余,家业衰替,仅存一身耳,顾安所得金钱耶?今数千百失业之民,日夜环城而泣,势必至相聚为盗,将军不速为之计?吾地方官也,法不敢隐,即据此报简藩矣。”将军挥手曰:“止。止。吾即从汝趋,下令军中,有留妇女一人者,立斩。”一时欢声震地,获团聚者数千家。复谕闽镇以国法,而信民之妇女亦得发还千余人。时闽中好事者,有为传奇名《三梦春》者,备载其事。将军名额,楚良将也,高逸其名。(周明泰《续剧说》)

上例中的“趋”,读为“促”,急速、赶快之意,应当作为时间状语置于句首。段末的“高逸其名”不可解,联系上文,即知其与上句为并列关系,乃介绍将军与高君的,“高”后应点段。故上段当断为:

……将军挥手曰:“止,止,吾即从汝!”趋下令:军中有留妇女一人者,立斩。一时欢声震地,获团聚者数千家。复谕闽镇以国法,而信民之妇女亦得发还千余人。时闽中好事者,有为传奇名《三梦春》者,备载其事。将军名额,楚良将也;高,逸其名。

(二)缺乏专业知识而误

标点古籍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它牵涉古代训诂、音韵、语法、修辞、校勘以及古代的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要求点校者具备广博的知识,专业书籍更要求点校者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下面就是几个因缺乏专业知识而又不求甚解造成的错误。如:

又张秋水《冬青馆集》书《绿牡丹传奇》后云:“此吾乡温氏启衅于复社之源。书中以管色为乌有、亡是之辞,其实柳五、柳车。尚公范思诃据《复社纪略》各有指斥,其于越人疑亦王元趾、陈章侯一流。而吴兴沉重者,以在朝则影黎媿庵、倪三兰,在野则影张天如、杨子常、周介生辈,大致如《十错认》、《燕子笺》,亦明季文字风气所趋,而语语讥切。社长极喜笑怒骂之致,宜媿庵当日厉禁之要,其词藻有不能没者。盖相国之弟育仁暨二子俨伉倩人为之,谢英、顾粲直用自况,惜乎!名氏湮没,世苟有锺丑斋,不又取以入《录鬼簿》欤?”(周明泰《续剧说》)

上面这一段话真是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弄懂这段文字需要整理者具有专业的古典戏曲知识。《绿牡丹传奇》是明末吴炳的传奇“粲花五种”之一,柳五柳、车尚公、范思诃均为剧中人物。另,联系上下文,“亦明季文字风气所趋,而语语讥切”,显然“讥切”的对象应为“社长”,“惜乎”所“惜”乃“名氏湮没”,而非“谢英、顾粲直用自况”。故这段话正确的断句应为:

……书中以管色为乌有亡是之辞,其实柳五柳、车尚公、范思诃,据《复社纪略》,各有指斥。其于越人疑亦王元趾、陈章侯一流。而吴兴沉重者,以在朝则影黎媿庵、倪三兰,在野则影张天如、杨子常、周介生辈。大致如《十错认》《燕子笺》,亦明季文字风气所趋,而语语讥切社长,极喜笑怒骂之致,宜媿庵当日厉禁之,要其词藻有不能没者。盖相国之弟育仁暨二子俨伉,倩人为之,谢英、顾粲直用自况。惜乎名氏湮没,世苟有锺丑斋,不又取以入《录鬼簿》欤?

又如:

《红叶传情》、《鸳鸯会》、《乌林皓月》、《梅梢月》、《谎郎君》、《蓝桥》、《刘公缄言》,以上七种,见《太平乐府》卷六《孙季昌集》杂剧名【端正好】套之词句内,其余尚有《鸳鸯被》、《蝴蝶梦》等五十一,名已见原录。此七名内《红叶传情》、《乌林皓月》、《谎郎君》三种,且见于《太霞新奏》卷一,《沈璟集》杂剧名,翻吴昌龄北词【八声甘州】套后所列杂剧。名目之内,特传情作题情耳。(任讷《曲录初补》)

读到这里,感觉“《太平乐府》卷六《孙季昌集》杂剧名【端正好】套之词句内”及“《沈璟集》杂剧名,翻吴昌龄北词【八声甘州】套后所列杂剧”两句相当费解。严谨起见,查《太平乐府》和《太霞新奏》原文,发现内无《孙季昌集》和《沈璟集》,而孙季昌和沈璟分别有《集杂剧名》,上段当断为“《太平乐府》卷六孙季昌《集杂剧名》【端正好】套之词句内”,“且见于《太霞新奏》卷一沈璟《集杂剧名》翻吴昌龄北词【八声甘州】套后所列杂剧”。再如:

终日穿长街,大皮鞭怎的捱?学成本事人前卖,卖将过来成功唱啋。箱中鬼脸轮着带。把锣揌(杂字音“筛”),街坊烘动,儿女闹咳咳。(明李开先《词谑》)

“杂字音‘筛’”似注“揌”字读音,如此,“杂字”二字作何解?是否为书名?查资料,果然,“杂字”是古代的启蒙读物,类似于《百家姓》、《千字文》之类。故此处“杂字”应加上书名号。

(三)不谙典故而误

为使文章言辞妍丽、音调优美,或为委婉表意,或为使行文简洁,古人作文往往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我们现在将之统称为用典。缺乏对典故的理解,往往会造成错误。如:

迨至铜龙将尽,玉兔渐低,而青楼之姗姗来迟者,犹复兰麝烟迷,绮罗云集,诚不夜之芳城、销金之巨窟也。此外,又有山西班、绍兴班、广东班,时开时歇。论者等诸自郐以下而选胜,名流听歌,雅侣未免掉头不顾矣。(周明泰《续剧说》)

“自郐以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的季札在鲁国看周代的乐舞,对于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评论,但从郐国以下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自郐以下,无讥焉)。比喻从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评论。故上段最后一句应断为:

……论者等诸自郐以下。而选胜名流、听歌雅侣,未免掉头不顾矣。

又如:

尝考之吕文穆公微时渴睡、汉饐瓜亭、寒炉拨灰事,颇见传记,今从而饰之曰:“他日相府退衙,片雪沾衣,欲斩执役人,其妻因反拨灰诗讽之”云云。(明叶盛《水东日记》)

“微时渴睡、汉饐瓜亭、寒炉拨灰”读起来似乎很整饬,但语义不可解。查资料可知,这句用了三个典故,均是关于宋代名相吕蒙正的。“瞌睡汉”,典出《六一诗话》,是说吕蒙正未及第时,因诗中“挑尽寒灯梦不成”句,被讥为“乃是一瞌睡汉耳”。“饐瓜亭”出自宋人笔记《邵氏闻见录》:“公在龙门时,一日行伊水上,见卖瓜者,欲得之,无钱可买,其人偶遗一枚,公怅然取食之。后作相,买园洛城东南下临伊水起亭,以饐瓜为名。”“寒炉拨灰”出自吕诗“拨尽寒炉一夜灰”。故上段首应断为:“尝考之吕文穆公微时,渴睡汉、饐瓜亭、寒炉拨灰事,颇见传记。”

又如上例中的“书中以管色为乌有、亡是之辞”,“乌有”“亡是”出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指代不存在或不真实的事情,与“子虚乌有”同一意思,中间不应断开。

(四)不合音韵而误

古人作文常用韵语,标点时,应尽量在符合原意的前提下保留其音韵的和谐。下面这个例子是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一书中讨论音韵的:

出字总诀

一、东钟,舌居中。二、江阳,口开张。

三、支思,露齿儿。四、齐微,嘻嘴皮。

五、鱼模,撮口呼。六、皆来,扯口开。

七、眞文,鼻不吞。八、寒山,喉没搁。

九、桓欢,口吐丸。十、先天,在舌端。

十一、萧豪,音甚淸高。十二、歌戈,莫混鱼模。

十三、家麻,启口张牙。十四、车遮,口略开些。

十五、庚靑,鼻里出声。十六、尤侯,音出在喉。

十七、寻侵,闭口眞文。十八、监咸,闭口寒山。

十九、廉纤,闭口先天。(明沈宠绥《度曲须知》)

这段歌诀很明显就是押韵的,每一句均为押韵的三字句或四字句,所以,应将上段中“一”“二”“三”等数字后的顿号去掉,断为“一东钟,舌居中。二江阳,口开张”,即朗朗上口。

二、引号和书名号的误用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十六种,古籍整理经常用到的是句号、逗号、分号、冒号、引号、书名号、感叹号、间隔号、括号、专名号、省略号等,用它们来表示停顿、语气、语法关系,各司其职,各有分工,使用得当,可使文章行文流畅,气韵生动,能很好地表达原作者的用意,使用不当,也极易造成古文的误读。

(一)引号误用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表示。古籍整理书稿中经常出现且不易校勘的问题是引号的起讫错误。如:

袁子才《随园诗话》云:“今人称伶人女妆者为花旦,误也。”黄雪槎《青楼集》曰:“凡妓以墨点面者号花旦。”盖是女妓之名,非今之伶人也。《汉·郊祀志》:“乐人有饰为女妓者。”此方是今之小旦。按:古人名称,往往有至今日仍其词而异其用者,非独梨园为然也。录此亦以供传奇家研究之助。(任二北《曲海扬波》)

按这种引号的标法,读者会误认为,《曲海扬波》的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三部文献的三种说法,引号之外的即为作者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查《随园诗话》可以发现,此处除按语外,全为《随园诗话》中语。应当标为:

袁子才《随园诗话》云:“今人称伶人女妆者为花旦,误也。黄雪槎《青楼集》曰:‘凡妓以墨点面者号花旦。’盖是女妓之名,非今之伶人也。《汉·郊祀志》:‘乐人有饰为女妓者。’此方是今之小旦。”按:古人名称,往往有至今日仍其词而异其用者,非独梨园为然也。录此亦以供传奇家研究之助。

如此标注引号,则引语、按语一目了然,一层引语、二层引语层次分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引文,往往仅凭记忆,很少真正核对原书,故严格来说,很多引文只能算是意引,不应加双引号。但此处,若不加引号,逻辑、层次就很不清晰,还是以加上为好。下面是一个很简单的引号起讫位置错误的例子:

又尝以试事至白门,居逆旅月余,而所记日用簿,每日止腐一文、菜一文。同学魏叔子(冲)见之,为谐语曰:“君不特费纸,并费笔墨矣。何不总记云:‘自某日至某日,每日买腐、菜各一文乎?’”(任二北《曲海扬波》)

显然,“乎”字是表示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应放于单引号之外。另外,“何不……乎”是疑问句,单引号内的引语作为句子的一部分,是不完全引语,应将“云”字后的冒号去掉,即标为:

……为谐语曰:“君不特费纸,并费笔墨矣。何不总记云‘自某日至某日,每日买腐、菜各一文’乎?”

使用引号还要注意,整句引文,句末标点置引号内;局部引文,引文末尾的标点置引号外。如:

[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今年元夜时”二语,徐极赏之,以为“元曲之称绝者,不过得此法。”(清姚华《曲海一勺》)

当改为:

《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今年元夜时”二语,徐极赏之,以为“元曲之称绝者,不过得此法”。

(二)书名号误用

书名、作品名、刊物名等应用书名号表示。书名号里面的名称应与实际精神产品名称一致,否则即为误用。如:

甬东薛千《仞遗笔余》二卷中载:王渼陂好为词曲,客有规之者曰……(明王骥德《曲律》)

笔者读到这里,总觉得有些不对劲,“薛千”的人名似有不妥,“仞遗笔余”不甚通,不像书名。于是,查资料,原来应当为薛千仞、《遗笔余》。又如:

刘豁安云:“有斥《西厢》为淫书、情书者,其然与否?余如游夏于鲁史焉,惟美为文章,则余敢赞辞无他。即《红娘之拒张生》折,夫人于包含辩护之中,有义正词严之概。平心论之,允称游戏春秋。”(任二北《曲海扬波》)

这里,感觉“红娘之拒张生”不像折名,更像是对某一折内容的概括,查《西厢记》,并无此折,当去掉书名号。

由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错误,如果编辑稍一疏忽,就放过去了,却造成贻误读者的不良影响。小小标点学问大,整理、标点古籍确实非常不容易。整理者不仅要精通古文,要具有广博的文史知识,更要具有审慎、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现如今,严肃认真的古籍整理者不少;受当代社会浮躁风气影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整理者亦不在少数。作为图书出版前书稿质量的最后一位把关者,编辑必须慎重从事,多下工夫,遇有疑问,即查阅相关资料,务求读懂弄通原书,确保古籍整理标点的质量。

[1]周明泰.续剧说:几礼居,1940.

[2]任讷.曲录初补:碧蕖馆.

[3]叶盛.水东日记[M].中华书局,1980.

[4]沈宠绥.度曲须知,1649(清顺治六年).

[5]任二北.曲海扬波[M].中华书局,1940.

[6]姚华.曲海一勺[M].中华书局,1930.

[7]王骥德.曲律:毛以燧,1625(明天启五年).

[8]广东省教育厅材料编审室.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手册[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9]黎洪波.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2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书名号古籍整理引号
斯盐最灵,此籍可餐
——盐业古籍整理新成果《河东盐法备览合集简注》出版
引号的用法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引号和书名号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小知识:书名号的用法
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不要使用顿号
对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古籍整理
"书名号"让我挑起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