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困境及对策

2014-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7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虞 莉

虞莉/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讲师(江苏徐州2211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高校学生人数迅猛的增长。在这种普及化教育背景下,高校里贫困生群体也不断增加,事实上,贫困生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它实际上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处理不好,将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我国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贫困生工作尤为重视,并采取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尽管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上仍然有不少问题存在,面临着发展困境。高校应该尽快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来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从而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

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努力在构建一个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并通过多种助学方式来帮助贫困生解决各种问题。应该说,贫困生工作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贫困生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使得学生资助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1.高校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有关资料,我国高校学生总人数中的贫困生比例达到了20%左右,特困生占10%左右。在一些本身经济较为落后的贫困地区中,贫困生以及特困生的比例更是达到了将近30%。如果不妥善解决好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问题,将有可能影响到大学办学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的稳定。

2.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凸显出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当中,政府所应该具备的功能与发挥的作用并没有能够凸显出来。事实上,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构建一个较为科学有效的资助体系,尽可能地为社会和个人的参与提供政策方面的引导与支持,从而为高校贫困生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途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够完善,很多资助方案风险大,资金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

3.社会资助力量不够。资助高校贫困生的社会力量主要是指企业与个人,是当前学生资助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社会力量通过奖学金、赞助等方式向贫困生提供资助,或者让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岗位来获得一定的报酬等,但是社会资助大部分集中在一些重点或名牌大学里,其他的高校很难获得较为稳定的社会资助资金,而且勤工助学岗位则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工资报酬偏低。因此,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体系有待尽快完善。

4.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被一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看作是一项涉及隐私的问题,有时甚至有学生或家长认为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并不愿意接受资助育人工作所提供的帮助,而有些人则是过度依赖于国家与学校方面出台并实施的资助优惠政策,比如说减、免、补制度,从而导致了一些学费拖欠等不良现象。当然,也有些高校对于贫困生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也有待提升,从而使得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无法获得切实的政策保障与制约机制。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困境的解决对策

1.加强政府在资助体系中的主导性地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资助体系之所以问题颇多,面临着一些困境,其中一个较为关键和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主导性地位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强化其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主导性地位。国务院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于高校中的经济困难学生,应该以政府投入作为资助工作中的重点所在。这就说明了高校中的贫困生资助育人体系应该是政府所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也是党和国家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表现。当前,我国贫困生数量随着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贫困生问题能否切实有效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问题。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配套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逐步形成一套完整、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还应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并加大对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该工作的监管力度,从而切实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2.建立多种途径的社会资助系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能够解决面临的困境,还应该从社会资助方面入手,尽可能多地争取到各种方面的社会资助力量。具体来说,应该充分利用民政部门、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红十字会等平台来吸引并鼓励各种形式的资助行为与方式,大力推动各种社会互助或扶贫济困活动的开展,真正把社会上的各种资金引入高校教育领域中来。还可以成立各种形式的助学基金以及奖学金,尤其要努力争取海内外成功人士积极参与进来。此外,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实力雄厚企业的优势,实现企业与高校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来广泛宣传社会捐助主体的先进典型,让他们成为社会上扶弱济困的楷模。

3.切实保障“国家助学贷款”主渠道的畅通。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有的资助体系主要是以“奖、贷、助、补、免”为主要特点,其中的奖、补、免为无偿性资助,而助则为有偿性资助。这些资助方式的力度与覆盖面都是十分有限的,往往会受到资助资金来源的较大限制。而贷学金由于采取的是成本分担制,因此,其涉及的面非常广泛且资助力度明显加大。因此,贷是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效率最高、效果也最好的一种资助形式。事实上,国家这种助学贷款形式已经成为我国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确保这种资助途径的畅通无阻,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地协调好银行与高校之间的贷款资金关系,要通过出台并实施一定的政策来确保助学贷款资金的稳定。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大对贷款政策、贷款程序和手续的宣传力度,改变学生或家长对于资助体系的认识误区,建立严密的监督体系,保证资助资金准确到位,并通过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来提高资金的实际利用率。

4.切实发挥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资助育人工作所涉及的资助基本上都是通过学校来具体实施的,因此,各个高校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实际的受益人之一。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着力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模式,发挥学生与银行之间的联系的桥梁作用,努力引导贫困生更好地理解相关贷款政策,并推进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拓展勤工助学的空间。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应该以协议的形式进行明确与加强,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把这些勤工助学基地进行挂牌建设。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技能培训和岗位指导,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提高他们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勤工助学管理,不要盲目地对贫困生资助采取一刀切的管理办法,通过相关配套政策让资助育人工作更具人性化。当然,高校还应该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要帮助贫困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通过学校资助体系获得帮助的同时,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自律意识,让资助育人工作发挥出教育与引导的作用。

总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我们应该尽快更新资助观念,通过建立“物质资助为基础,精神鼓励为动力,能力提升为平台,素质拓展为目标”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达到资助和育人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我们发挥主渠道作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并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即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专题教育与全员育人相结合,从而让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在物质与精神上共同帮助学生,促进其更加健康成长。

[1] 成亚平,王敬波.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制度研究[J].政法论坛,2003(6):162-167.

[2] 黄颂,姚娟,洪鹏.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2).

[3] 王庆国,谢书琴.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

[4] 袁晓东,戚凤芝.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励志工作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0-72.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