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童年散文特色探析

2014-08-15 00:42王劲玉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迟子建土豆散文

王劲玉

(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海南海口571100)

一 呈现富于地域特色的乡村生活

迟子建说:“地域文化色彩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这种特定的环境赋予作家天然的气息。”作家对她的故乡满含深情。沉重的岁月,艰辛的日子,和美丽奇异的乡野景色、独特传奇的劳作方式、粗犷朴素的风土人情在她心灵深处扎根。迟子建的童年散文,浸透着故乡风味,我们可以跟随作家少时的足迹去野地里摘各式野菜;听她津津有味地讲述野菜种类;去菜园摘取满园绿油油的蔬菜,然后肆意地蘸着自家酿制的美味黄豆酱,吃得激情飞扬,获得一种味觉上的快感;感受一家人在夏日黄昏中、在弥漫着蚊烟的农家小院里悠然用晚饭的快乐往事(见《蚊烟中的往事》);也可以随着童年时的“我”,了解在漫长的冬天,雪花一场又一场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和父亲上山伐木准备冬日烧柴的情景;为驱赶严寒,会在拢树枝取暖的火堆中烤几个土豆吃,让身上有温暖和力气把伐的木一路不回头往家拉的情景(见《好时光悄悄溜走》)。土豆,是东北一道独特风景,是东北人最为亲切、最为普遍种植的一种粮食作物。在《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们》中,作者为我们娓娓道来土豆播种和收割工具情况,以及追述童年时代的“我”因为溜土豆的意外收获惊喜的一段文字,让我们领略了东北地区特有劳作场景。这是生活在别的地方、尤其是南方的读者所知不多的。就像评论家顾艳所说:“我们每个人也许都吃过土豆,但对土豆的播种与收割情况,一定知之甚少。起土豆的工具是二齿子和三齿子,我也是读了文章才知道的,还有溜土豆,是在收获过的土豆地上,在沙里淘金寻觅遗落在土中的土豆。溜回来的土豆,就是农家孩子意外得到的惊喜。”

迟子建童年散文中的东北乡村生活,质朴,踏实,完全植根于东北大兴安岭乡间土壤,让人嗅到一股浓浓乡村气息。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原生态生活。不加调料,不花过多修饰,不靠荒诞离奇取胜,是一种原生态不沾染一丝现代文明印记的生活;是有别于人们纵情陶醉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都市生活的。

二 呈现对劳动的崇尚和劳动中的温暖和忧伤

迟子建童年散文中浓郁的乡村生活,也让我们看到了艰辛的农事劳动。看到了在农事劳动所饱尝的人事冷暖。《农具的眼睛》是一曲美好而浪漫的乡村音乐,所有对自然、对劳动刻骨铭心的崇尚、爱戴、和敬畏,所有用心灵、用真情而进行的追忆和抚摸,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和谐的跳荡和共鸣。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劳累,锄草间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和追捉蝴蝶的浪漫,夕阳下对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餐的憧憬,以及对不事稼穑的父亲深深怀念的调侃,充满了迟子建默默奉献的温暖、坚忍和美好情怀。农具木把儿上那些圆圆的节子,仿佛一双双眼睛见证了一个小女孩曾有的美好童年岁月。以致今日,作者仍发自肺腑的说:“我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的满身岁月的尘垢。”《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们》那个因子女过多而终日辛勤种植广大土豆地的那家农户,童年的“我”叙及以娴熟的技艺溜土豆的同龄孩子,“他们和他们面前的土地是那么暗淡,而他们背后的五花山则是那么的绚烂,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可他们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成为了我眼前这巨幅画卷中最生动最永恒的一部分”。这段文字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劳动者的美丽,再一次让我们触摸到作家童年时所萌发的朴素劳动意识,劳动带来了快乐,劳动带来了衣食,乡下的劳动成果养活了城里无数人们,劳动营造了人与自然、人与农具、人与人之间淳朴而亲密的关系。

迟子建也从不刻意掩饰劳动生活的悲伤,农事劳动也有苦难和忧伤,也有眼泪和死亡。那个因上山伐木被木材击伤大腿终告不治的男邻居,失去男主人坚强有力臂膀支撑的妻子儿女的悼歌,在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残酷、命运的不测。东北大兴安岭林地里的丰饶物产,让生活在此地的农民们上山采摘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山上有毒虫,有力大无比的黑熊,因而采山的人们也要时时防备,但也有防不胜防的时候,所以一位大娘遭到草爬子毒虫的叮咬,幸亏及时发现免于灾难,而一位年轻人却在采山时不幸被熊拍了一巴掌,半边脸就不见了。留下了磨难的印记。山里通老王婆子,她采山,能找到生长着最茂密蘑菇的地方却从不愿与别人分享。心凶命穷,自私小气。颇不受善良朴实的农户欢迎。生活的不幸和苦难也让我们读者知道农事稼穑的艰辛,知道人情中的冷酷一面。但生活还是依旧要进行下去。苦难也好,温暖也好,都是迟子建童年散文中一笔美好而古老的情感怀念。“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农具的眼睛》)

三 童真、童趣、童声

迟子建童年散文,有一些怀念亲人的散文如《灯祭》,写父亲情真意切,父亲虽早早离开妻儿,但是父亲的身影,父亲的音容却烙印在作者心上。此篇散文主要写父亲在世时每年除夕夜都给“我”做一盏手提蜡烛灯,文中叙述父亲仔细为“我”寻找玻璃瓶,试验了一个又一个,费了好大劲才找到合适做灯罩的瓶子,然后将滚烫的开水倒进瓶里,瓶底落下来了,灯罩诞生了,接着使劲地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然后在木制的灯座上钻眼向上牵引铁丝以做手提用,最后是在底座中心固定半截红蜡烛……一盏漂亮精致的手提玻璃灯便做成了,它和庭院中悬挂的彩灯笼,以及在院门口两旁摆放的坐型冰灯,组成了一幅温馨暖意动人的世界,组成了作者笔下最熟悉的北疆过年热闹红火的节日氛围。当“我”提着那盏灯笼无限风光地走街串巷归来时,父女间的一段对话充满了俏皮幽默的真情: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全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让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至极,将死的光芒总是灿烂夺目的”。白雪红灯,灯的世界璀璨鲜艳,读者也一样浸染到迟子建透过作品传达出来的世俗人家的欢乐、亲情的欢乐、童年的欢乐。而这欢乐,是父亲带给她的,她满怀深情地回忆道:“有了父亲,年才过得有声有色,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

《寻石记》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我”因调皮无聊而伙同玩伴砸家中的一块大石头玩,最后这块石头砸碎了。母亲大为生气,因为这是块腌压咸菜的大石头。母亲罚“我”一定要找块石头回来。我出门寻找石头,一寻寻到了河边,可是“我”信了渔人说的话:河里的石头动不得,我要是搬了石头,石头底下藏着的龙会伸出龙爪子把我勾住;二寻寻到了山上,可是“我”信了赤脚医生的话: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一块块的肌肉,你动了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结果“我”理直气壮地回家,因为石头各有来历和出处,寻不到石头可是有理由的。这很有点像在述说一个神话故事,天地充满神灵气息,水里有龙神,山上有山神,善良的小姑娘对神敬畏,因而不愿贸然搬动河底山上的任何一块石头,如果神话故事继续延伸下去,善良的小姑娘因为不曾伤害到龙神山神,一定得到了神的回报,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尽管这篇短小的童年散文,最后还是回到现实,空手而归的“我”受到了妈妈的责备嗔怪: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但我们能通过这篇散文窥见了童年的“我”散发着人间最朴质美好的情感——仁义善良,看到了作者好奇调皮的童年时代,听到了热爱自然追求快乐自由的响亮童音: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也看到了作家童年生活的故乡那片弥漫着的神话世界:“几乎每到夜间都会坐在矮板凳上听老人们说故事……神话和传说是一种最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而且,它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因此我们才看到散文中“我”对渔人和赤脚医生的话深信不疑。因为作为小姑娘的“我”深信神灵是弥漫在周遭的。

童年的“我”会被大自然生灵所吸引而产生诸多新鲜有趣的想法。在《好时光悄悄溜走》中,童年的“我”被山林中的啄木鸟吸引,而做这样的幻想:我要有啄木鸟那么漂亮有多好!而当啄木鸟飞走了,我又怪自己:自己还不如一只僵虫能拴住啄木鸟的心呢!“我”被雪地上神秘兽迹吸引,若是狼的脚印,这可怎么办好呢,那么就与狼背道而驰吧,结果走岔了路,父亲召唤我的声音遥远得不能再遥远了。《采山的人们》中,“我”还是一个贪吃的馋丫头,我因挡不住山上都柿果的甜美饱满,不停地往嘴里送甘甜的都柿果,结果嘴唇染蓝,舌头发麻,目光发飘,那种跌跌撞撞的醉态让读者不禁快意一笑。

总之,迟子建的童年,是劳动的童年;是自由玩耍的童年;是放野山林、无拘无束的童年;也是初尝人间冷暖,目光包含辛酸和同情的童年。我们阅读她的童年散文,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神奇,能知晓富有北疆特色原生态的乡村生活,能感受作者那颗自由快乐的心灵。而建构这种温馨快乐和谐的大自然因素在现代都市社会里已经缺失,作者曾多次说过:“生活在都市,我感到干渴,空气的污染,散发热气的柏油马路让人透不过气,”迟子建的童年散文是对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委婉抨击。散文《好时光悄悄溜走》中,童年记忆中的好时光已经不复重现。其另外一篇散文《上个世纪的飞雪和激流》写及上个世纪的飞雪是无比壮观,河流是无比宽阔,可是现在能看到的雪少得可怜,溪流日渐干涸。因此迟子建笔下的散文世界重新让人们饱览了田野之美,山河之奇,只有这样的大自然才能孕育作家那颗富有童心童趣的心灵。她唤醒和激活的是现代人麻木而疲惫的心。

[1] 迟子建,顾艳.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们,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 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假如鱼也有翅膀[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迟子建土豆散文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土豆喝水
土豆爱吃糖
试论迟子建新作《群山之巅》的诗性呼唤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发芽土豆带着毒
土豆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