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鲁迅作品的国民性教育意义

2014-08-15 00:46李立功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劣根性国民性国民

李立功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 %450009)

可以这么说,鲁迅作品的国民性,其实就是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一个方向,他以民族的复兴为己任,努力地用作品重塑和改造“国民性”,为大众一直地闪耀他的真理和他的智慧,让我们每一个人能常常地重温和品味以及能时刻地警醒。本文就重点围绕鲁迅作品的国民性,分别从其内涵、思想以及设想等几个方面对其表现出来的意义加以分析。

一、鲁迅作品的国民性,有其不一样的内涵

其内涵到底包括了什么呢?纵观每一个研究者,发现他们对鲁迅作品的国民性的认识不尽相同。以笔者的个人见解,其国民性,就是指一种素质,即思想与道德的素质。也就是说,相同的国家或者民族,人与人之间共同地生活了很久很久,加上相同文化的背景,大家会产生如心理和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共同的素质。

鲁迅作品的国民性对人们具有教育意义。我们都知道,他研究的国民性,目的就是解放中国劳苦的大众和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拿他的杂文《不满》来说,其中一段话表达了这么一层意思,就是人如果不自满,就会永远地前进,就会永远地有着希望,如果只知道责怪人,不知道反省的话,就是罪祸。再从《致尤炳圻》中,其中有一段话,就是说能对自己缺点揭发的话,国家肯定是在复兴中和改善中。所以,从鲁迅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一生全部是在揭露国民性的痼疾,对其“病根”狠狠地挖掘出来,从而义不容辞地探索和塑造新型民族的素质。

二、鲁迅作品的国民性,有其不一样的思想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与新文化运动启蒙学者存在鲜明的两个特点。当时,新文化运动启蒙学者进行的是系统的专门的论述,而鲁迅则用“匕首”和“投枪”,他都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其思想观点。比如,其小说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的魂灵,其杂文反映了中国大众的魂灵。另外,鲁迅在作品中,体现更多的是“破”和“立”,而且其“立”是包容于“破”中的。例如,有些作品深刻地揭露其守旧、自大和麻木,有些作品就揭露了懒惰、怯弱,却又那般的巧滑,还有的作品就是揭露出自主精神的缺失,甚至还有“瞒与骗”以及爱“面子”和忍让顺从等国民的“劣根性”。试问,鲁迅对同胞如此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此地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痼弊及“病根”,其目的是不是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以“唤起民众”?所以,笔者认为,鲁迅这么尖锐地对旧的国民性施以批判,其实就是对新型的国民素质在热烈地呼唤——呼唤之一,鲁迅作品的国民性,铸造了奋斗不止和生生不息的“民魂”。例如,作品《学界的三魂》,对其中“国魂”的介绍,他就运用了阶级性质进行了辩证论述,说这“国魂”有三个不同的阶级,分别是“民魂”、“匪魂”以及“官魂”,而其中最可宝贵的当属“民魂”,他说只有民魂能真正地发扬光大起来,然后我们的中国才能真正迈向进步。还有他写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在作品中极力地赞扬民族的精神,例如那种自强不息的,又例如那种奋斗不止的。其中有一段话还有力地提到了中国脊梁。由此可见,我们从鲁迅的作品里,不仅能发现精华,还能看到民族的思想和灵魂,甚至还可以找到我们人类过去所表现出的智慧、热情以及非同凡响的创造力。

呼唤之二,鲁迅作品的国民性,增强了国民自主的意识。笔者分析,鲁迅主张对国民培养自主意识,是因为国民受专制思想及封建道德长期的禁锢造成了 “奴性”意识,让他察觉到了危害性和严重性。因此,他认为我们国民应该对其“奴性”彻底摆脱,但必须具备一种自主的精神。

呼唤之三,鲁迅作品的国民性,塑造了国民独立的人格。从这一点,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人们思想被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与制度禁锢,加上国民思想的意识缺失了一种精神,它叫做独立的人格。为此,鲁迅的作品中,就有对树立个性的价值观进行了呼吁,目的就是改造国民的人格。例如,他热情赞扬自大的人。

呼唤之四,鲁迅作品的国民性,锤炼了国民的一种敢作敢当、敢想敢说的可贵品质。从鲁迅的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对于新型的国民,就必须有勇气有胆量地面对自身的品质。如鲁迅作品中有这样一句话,意思是,很早就期盼我们的中国青年能大胆地站出来了。因此,他在作品中,对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文明,都是在肆无忌惮地给以批判。所以,鲁迅在作品中极力主张我们的国民,一定要对自身品质敢于面对和正视,倘若一直用这种欺瞒或者哄骗,我们国家还谈什么复兴和发展呢。因此,鲁迅的作品强调了这种“敢作敢当,敢想敢说”的品质。

三、鲁迅作品的国民性,有其不一样的设想

鲁迅作品从其国民性的教育意义,笔者分析,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改造和新型民族素质的塑造,着重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设想。

其一,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依靠“精神界之战士”结合人民大众。起初,鲁迅主张利用先进知识分子带动国民性的改革,他认为这类知识分子的思想较为新潮,有拯救国家的伟大理想,这类人通常较为诚实守信,而且深受基层百姓的爱戴,能够起到振臂一呼、国人为之响应的作用。因此,鲁迅认为这类人能够解决中国之残破现状。而且。他们的“思想见识高于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就是对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造的所在力量。显而易见,鲁迅的这种观点非常符合旧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从这一点中我们也能深刻地体会到鲁迅价值观中最根本的思想灵泉之所在。直到后期,鲁迅受到了唯物主义的熏陶,使得他的思想逐渐转变,其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并为这种基层力量而感到自豪,由此,才有了鲁迅后来的知识分子合并群众的思潮改革路线。

其二,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从道德素质开始。鲁迅有一位老师,其名唤作章太炎,章太炎一直主张无道德者不能革命这一思想,鲁迅因跟随章太炎多年,深受其革命思想的影响,因此,从鲁迅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主张国民性改造必须从道德作为切入点,并且应以道德观念作为更新思想的基础动力。在鲁迅眼中,凡是“国民”就必定存在奸猾、取巧、怯懦和懒惰等特点,这就是人在素质和道德方面极难补全的缺陷。例如,鲁迅作品中所述的丧尽天良的事和刀兵盗贼水旱饥荒极易国将不国等现状,都源自此。虽然这种观点有点过分夸大了道德万能论的实际价值,但是我们应了解,鲁迅其基本意思就是在强调对千年来极有紧迫性的封建传统道德进行清除。因为愚弱的国民性是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国民思想在高压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道德精神麻痹下被紧紧禁锢了,因此,要想改造国民性,就应从全民素养和道德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其三,改造国民的劣根性,鲁迅选择文艺做 “利器”。《呐喊》的自序里,鲁迅谈到了自己留学日本,从医学改学文学的经历,谈到了自已试图改变中华民族奴性的伟大理想。在当时,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其根本性的原因是受到了梁启超的影响,鲁迅在去日本留学期间,读到了梁启超所著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书,当时梁启超在书中极力宣讲要想复兴一个伟大的民族,就不得不复兴这个名族的文化——思想。显而易见,当时的梁启超是要将中国的文学当成改变传统社会、传播新思潮的纽带。当然,经过反复推敲,我们能够理解鲁迅将文艺作为武器试图改变国民的劣根性,其主要理清了渗透与联系这两种形态的基本规律,也就是上文中我们说到的道德与文艺。除此之外,新的思潮已经有前人在传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革新要素。例如《摩罗诗力说》一文中的形象就能够将人民的自觉性和勇猛性激发出来,促使国民不断进取,大有寓意于涵的韵味儿。

其四,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消除国民的劣根性,就应坚持拿来主义原则和弗失固有之血脉原则,塑造其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使思想道德与中国文化真正服务于或造就于民族神魂。于是,鲁迅明确指出拿来主义和弗失固有之血脉的联系。

四、分析国民性对我国公民的启迪

毛泽东曾对鲁迅这样评价,“鲁迅不但是我们中国最伟大又最著名的文学家,而且还是闻名全国的思想家与革命家”。确实,鲁迅的一生都是在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事业与革命事业做贡献。用非常简洁的话说,鲁迅对我国现在的公民来说,他是“虽死犹生”,因为他在重塑我们国民的思想,那种远见,还有那种卓识,都是那么的不朽。

首先,认识到国民性改造的重要意义,认清其对国民品质建设的责任,有助于强化其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鲁迅深刻揭示和讽刺了中国民族的劣根性,因其清醒地认识到民族秉性根深蒂固后的可怕后果,也认清了想要改变国民劣根性的困难程度。虽然其了解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国民劣根性需要长期而刻苦的引导,但是其仍然以一个革命者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推动着这看似无法推动的磨盘。说到这里,笔者就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如大家熟悉的对外贸易,相互之间经常会出现压价的现象,最后使得不相干的人从中得利,而双方最终都受到损失……举目望去,这种民族的劣根性例子数不胜数。所以,为了民族能大踏步地前进,我们需要倒出像鲁迅痛斥的 “内耗”这种劣根性 “砂粒”。正如当今一个作家所说:真正使你疲劳不堪的并不是高山大川,而是你鞋子里的一颗小小的砂粒。

其次,塑造国民性,需要借鉴国外文明成果。鲁迅作品的国民性,提到过“弗失固有之血脉”和“拿来主义”。于是乎,我们从其作品中,发现了他曾多次谈起其他国家的民族优点。譬如他曾说道,洋鬼子就是比我们的中国人要文明得多,他们的品行值得我们国人学习。对英国人,他也这么说,对这个国家,我们国人对他们学习的地方还更多……所以,我们从中又能受到教育和启迪,随着改革不断地开放和深入,对于国外的文明发展成果,我们中国可以大胆地吸收、借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是在通过其作品进行揭露或批判,从中找出导致民族衰败的真正病根,进而为中国文化寻找转型的出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总在为民族的命运和处境作着深沉的思考,并不懈而且很热切地关注着人,思考着人性与人生以及人类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从鲁迅这里,我们能发现人生的探索和哲学的思考是一致和并存的。

[1]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2]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阎晶明.鲁迅的文化视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4]张梦阳.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劣根性国民性国民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DANDY CELLS潮细胞
国民革命时期中群众的劣根性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论儿童画等级考试的劣根性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