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卓越计划”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2014-08-15 00:49孙亚飞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育培养毕业设计

孙亚飞

(盐城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而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应用技术人才[1]。当前,建筑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面广量大,涉及社会方方面面,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建筑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劳动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在不同程度制约着建筑业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承载着直接为社会培养土木工程卓越技术人才的重任,怎样抓住机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谈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中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1.卓越工程师素养

卓越工程师何以卓越?每个行业都有不同要求。从一般意义来说,卓越工程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还具有解决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条件首先是工程师,一位不具有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土木工程从业人员,不能称为工程师,只能称为一名工匠。其次是一名优秀工程师,只有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能力的优秀工程师才能成为卓越工程师。因此,解决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最基本素养。从广义意义来说,卓越工程师还应具有以下能力:

1)多学科交叉能力。从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来说,涉及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电工等)、建筑学、工程力学、结构学、材料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从事设计行业为例,涉及建筑学、工程力学、结构学、材料学等学科知识综合。试想,我们培养的土木专业工程师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狭隘的专业视野内,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也不可能成为卓越工程师。

2)沟通交流能力。土木工程是一个开放的行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合作与交流趋于频繁,国内越来越多的施工、设计大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这样全球化的环境中,卓越工程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有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的人员沟通交流能力。

3)团队协同能力。土木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需要跨学科、跨专业人员协同完成,即使小微项目,也不可能一个人完成。卓越工程师应具有善于变换角色,发扬团队精神,协同完成项目的能力。

4) 继续学习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土木工程专业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卓越工程师应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2.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现状

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起步较晚,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工程环境、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方面认识不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环境意识问题。众所周知,专业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较多差异,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注重理论教学,工程实践教学时间短,形色单调,难以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脱离真实的工程环境,导致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对工程项目整体性、过程性的基本认识,有时会犯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混凝土梁受弯计算中,当计算出梁受拉钢筋面积为300mm2 时,有的同学只配了1 20作为梁受拉钢筋。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时,任务书要求门厅开设3600×4200mm的门洞,而有的同学在画图时把此门洞设计成单扇平开门,等等,这些问题暴露出学生的工程意识极度薄弱。实践证明,离开了真实的工程环境培养不出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师,更谈不上卓越工程师,没有基本工程意识的人也成不了卓越工程师,良好的工程素养是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2)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于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迫于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或专业评估的需要,引进了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他们专业理论知识渊博、科研成果丰硕,但工程经验相对欠缺,达不到“双师型”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点,向校外单位聘请一些有执业资格、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为学生做讲座、答疑,把工程中新工艺、新作法带给学生,这种做法对实践教学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蜻蜓点水”式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所起作用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3)基地建设与管理问题。土木工程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具有风险大、投入大、收益低等特点,地方本科院校投入相对不足,转而寻求与企业合作开拓校外基地。由于校企间追求目标价值不同,学生实践活动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无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基地建设,政府也未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指标,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3.卓越工程师培养基本思路

地方本科院校紧扣《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文件规定,研究并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合理制定工程实践教学任务、目标、管理及评价指标。高校以企业为依托,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制定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标准,共同培养人才。同时,地方本科院校按国家通用标准、行业标准进行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注册执业资格制度相融合,突出卓越的要求,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卓越工程师培养举措

4.1课程设置突出执业化

当前,土木工程相关行业已普遍实行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师、电气工程师、公用设备师、咨询师、房地产估价师等注册执业资格制度,没有注册执业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难以立足。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紧紧围绕注册考试标准调整课程体系,修改教学大纲,强化考试科目的教学与实践,制定专业理论教学计划时,要与时俱进,有所取舍,对那些内容陈旧、没有实际意义,甚至与现行规范、标准相悖知识点予以删减,适当补充一些新规范、新技术的内容,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力求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注册资格考试。

4.2师资建设突出实践化

教师是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完成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向注重实践教学观念转变的同时,加强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向“双师型”转变。地方本科院校可从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加设实践教育时间的门槛予以利导,积极推行青年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做法,不具一格地选拔校外资深专家充实师资队伍,扩大兼职教授的聘用力度,完善兼职教授的管理制度。

4.3实践教学突出企业化

实践教学采取什么样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并借鉴德国“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简称 FH模式)”,以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管理实践教学活动,以企业的标准来考核评价实践教学的成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在科研、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等行业的卓越人才。

4.3.1 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与考核评价标准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注册执业制度的实施,制定适合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与方案。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改变过去那种大学一、二年级上基础课,三、四年级上专业课,毕业设计校内做的传统模式,积极推行“3+1”培养模式,即大学一~三年级完成所有校内教学任务,将毕业设计、施工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材料检测等实践教学活动放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企业导师共同考核评价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物化成果不能仅按学校的有关要求,应结合企业的标准。以毕业设计为例,一般毕业设计有教师拟题、学生选题、毕业设计实习、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中英文翻译、中期检查、教师评阅、预答辩、答辩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量化考核标准,最后综合得出一个成绩,过程繁琐,而且学生在假想工程环境中得不到锻炼。而在设计单位做毕业设计时,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里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能够系统地了解设计的一般步骤、质量控制方法、专业会审等流程,及时掌握所涉及规范、标准及通用作法等方面知识,无论所做项目规模大小、技术复杂程度高低,只要独立完成该项目建筑结构专业设计,我们认为达到了毕业设计预期目标。在施工单位实践的考核指标可以是一个真实完整的施工方案,咨询单位实践的考核指标可以是一份完整的可行性报告书,这就是企业标准。

4.3.2 多渠道筹建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稳定的、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创造各种独立的工程实践环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重要保证[2]。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一是利用校友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校友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较好业绩,有的成为企业老总,他们反哺母校愿望强烈,支持母校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二是与企业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如建筑材料检测实践基地建设,学校有设备、人才优势,企业有市场、资金优势,合作可能性大;三是学校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可出台产学研结合可减免税费、资信评级等相关政策,激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4.3.3 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方式

用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来管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成长,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人文情怀,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管理环境中实践,体会质量、效率、公平三者的涵义,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工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杜绝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常有“出勤不出力,成绩靠抄袭”的现象,缩短学生与企业员工在思想认识、心理上的差异,培养卓越工程师所应具有的素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各方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承载着卓越人才培养使命的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特色,构建并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关键的一步。

[1] 李培根. 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 中国高等教育,2011,(6).

[2] 阮建凑,陈颖. 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教育培养毕业设计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