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生态和谐思想浅论

2014-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群落译者生态

武 宁

(遵义医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和谐思想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核心。古人倡导“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谐翻译思想”是和谐理念在翻译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我国传统翻译从鸠摩罗什的“折中”到玄奘的“调和”,以及我国后世的翻译主张,都没有脱离“圆满调和”或“和合调谐”的传统主旨。[1]

近年来,随着生态翻译学的兴起,翻译生态和谐思想的研究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5]以此为基础,本文试图首先对翻译生态系统做一简单梳理,然后对翻译生态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行剖析,旨在能有更多的跨学科视角切入和谐翻译思想的研究。

一、翻译生态和谐思想简述

翻译生态和谐思想主要探讨翻译生态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概念,已有学者对其作过讨论,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界定。[6-8]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的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存在关联性、类似性和同构性,[7]因此,自然生态系统的划分方式为研究翻译生态系统提供了有益参照。根据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的观点,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部分组成。生物群落指的是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而无机环境指的是包括阳光以及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据此,翻译生态系统也可划分为“翻译群落”和“翻译无机环境”两部分。[9]翻译群落是指与翻译有关的活动主体,包括生产者(作者、译者)、消费者(读者)、分解者(翻译研究者)。翻译无机环境则指原语文本以及翻译群落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历史制约条件。

翻译生态被表述为翻译主体之间(翻译群落)以及翻译主体与翻译环境(翻译无机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也就是翻译主体在翻译环境中的生存和工作状态。[10]换言之,翻译生态即构成翻译生态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翻译生态和谐思想认为,作为整体的翻译生态系统,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各系统之间也是一种相互关联、互利共生、动态平衡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更具体地讲,翻译中所涉及的作者、译者、读者、出版者、出资者、翻译研究者以及翻译活动所赖以依存的语言、文化、社会、自然等环境之间都是一种互动互联的关系;翻译本体生态系统、翻译教育生态系统、翻译管理生态系统以及翻译市场生态系统也是动态平衡、和谐统一的。译者要适应翻译生态系统;翻译生态系统内的作者、译者、读者等“诸者”也需要“和谐”;译著与原著也需要“合拍”;这是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11]总之,翻译生态和谐就是指翻译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内部、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有序状态。

二、译者与翻译群落其他诸者之间的和谐

生态翻译学明确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提出“译者中心”的核心理念,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12]作为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译者承担着协调各方、促进文化交融的重任,理应培养自身的和谐思维和和谐意识。

1.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和谐

在翻译群落所涉及的“诸者”中,原文作者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生产者,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原文作者,整个翻译活动便无从说起,翻译活动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和谐相处”。动笔翻译之前,译者的第一要务便是主动了解、研究原语作者,将艺术家生活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情感特征、个性心理、审美观念、艺术修养、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等了纳于心,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而“投其所好”。其次,译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倾听原作者的心声,从而与之达到“心声共鸣,心声交感,合二为一”之境。[13]在翻译时,译者应努力消除与原作者之间语言、文化及心理等方面的隔阂,尽力体味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自我”与原作者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从相遇、相知与共存的“美满婚姻”。[14]应当指出的是,在翻译生态群落中译者与作者的和谐关系与传统的“仆人与主人”、“媒婆与处女”的尊卑关系不同,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平等关系。

2.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和谐

目标语读者将翻译文学作品具体化,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就不会有翻译文学作品的存在。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讲,译者能否实现其“译有所为”的翻译目标,译作能否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语读者。因此,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充分认识到未来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审美需求等诸多因素,对自己的意向读者要有一个大体推测。译者对翻译文本、翻译方法的选择要与目标语读者知识水平、情趣爱好、审美期待相一致,从而与译语读者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因为译者的责任,除对原著者和对艺术的责任之外,还有对译语读者的责任。[15]译者要完成对读者的责任,就得主动走近读者,倾听读者的心声,与读者和谐共处。须知,严又陵“求其尔雅”之用心,在于打动当时其心目中特定的读者。[16]

3.译者与翻译研究者、代理人等之间的和谐

翻译研究者是翻译生物群落中的分解者,同时也是特殊的消费者,他从译者极其译作中提炼、总结、升华出带有规律性的翻译理论,用于指导译者的翻译活动。译者与翻译研究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和谐关系。没有译者所从事的翻译实践活动,没有译者创造的翻译作品,翻译研究者的研究工作便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一定的翻译理论指导的翻译实践将会是盲目的,必将失去正确的方向。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断学习翻译理论,探索翻译理论,通过自身的翻译实践总结出有价值的翻译理论来。另一方面,翻译研究者所从事的翻译理论研究应该以翻译实践基础,其理论必须服务于翻译实践,不应脱离翻译实践而制造出空谈无用的奇谈怪论来。

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代理人、发起者、委托人、赞助者、出版商等。这些特殊的翻译群落对整个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视,他们往往是翻译者、翻译文本、翻译目的、使用译文的时间、地点、情景、交际媒介及译文应有功能等的决策者。[17]译者需要与翻译代理人之间共同协商,达成共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确保翻译顺利实施。

三、译者与语言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

语言系统及其构成理论的奠基者是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他认为语言系统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聚合体,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18]语言是音义结合而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系统具有整体性、共时性、关系性和规律性等特征。生态语言学将语言系统内部要素与语言外部环境结合起来研究,认为语言生态系统不仅包括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也包括语言生态环境要素,如语言与语言之间、语言与其使用者、使用范围、态度、政策、文字之间的各种关系等。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语言之间以及语言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恰当的词放于恰当地方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艺术家在创作时从整个文本的整体构思、段落的布局、词汇的选择、修辞手法以及标点符号的运用等都苦苦经营、精心安排。一篇优美的文章或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音韵协调、语词搭配合理、语法规范、逻辑连贯的和谐统一体。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中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语言形式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达到和谐对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语篇这一整体着眼,从词、词组、句子、段落等不同层面入手。下一级语言单位的转换要适应上一级语言单位转换的需要,使词服从词组,词组服从句子,句子服从段落,段落服从语篇。从而体现语言系统内部的整体性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达到译文与原文在文情、格调、语意、体例的和谐一致。[17]使译文与原文风格“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四、译者与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由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形成的各种能力和习惯等构成的复合整体。人类学家将这些因素归纳为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系统,文化中的每个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17]文化生态学认为,整个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包括若干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中的文化因子,无论大小强弱,他们相互依存,互为基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包容性与多元性,新的文化因子的出现并不伴随旧种类的灭亡,它们往往相互争奇斗艳,竞相绽放,构成绚烂多彩的文化生态体系。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更是文化之间的交际活动。翻译不仅要实现翻译群落和语言生态系统的和谐,还要增进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和谐。和谐文化生态翻译观倡导一种文化生态系统通过翻译吸收和借鉴另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有用文化因子,补充与壮大自己的文化生态系统,而译出语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文化因子也通过融入译人语文化生态系统而获得新的生命,从而实现全球文化中各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发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化维转换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应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生态系统。[19]这就要求译者应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翻译不仅要求同,更要存异,要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译者要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做到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13]译者要以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为指针,尊重文化中的异质性,尊重他者因素,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做文化生态系统之间和谐共处的调解人。

五、结 语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界定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关注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境遇,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生态翻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在整个翻译活动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译者所作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使翻译活动所涉及的翻译群落、语言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等诸要素最终达到“和合调谐”的圆满境界。

[1]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2).

[3]刘艳芳.鲁迅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湖北大学学报,2010,(6).

[4]张曦.生态视角的庞德译作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2012,(2).

[5]适应与选择——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亚瑟·威利之《道德经》英译[J].东北师大学报,2012,(2).

[6]许建中.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7]胡庚申.翻译生态vs自然生态:关联性、类似性、同构性[J].上海翻译,2010,(4).

[8]宋志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反思[J].民族翻译,2012,(3).

[9]刘国兵.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1,(3).

[10]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

[1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 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2).

[1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13]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4]许钧.论翻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5]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7]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8]程雨民.语言系统及其运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9]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猜你喜欢
群落译者生态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生态之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锡林郭勒草原主要植被群落变化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