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者语言磨蚀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2014-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母语外语学习者

白 虹

(榆林学院 外语系,陕西 榆林 719000)

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大多数是在汉语即母语的环境下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英语学习的。因此,如果学习者语言输入量降低且缺乏与外语接触的环境,那么其英语能力就会出现减退或逆转的现象。在语言学研究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母语环境中第二语言的磨蚀,即由于英语学习者减少或者停止使用英语,其英语水平和能力相对减弱的情况。

一、语言磨蚀及影响因素

1980年“语言技能磨蚀大会”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会上首次提出了语言磨蚀理论。随后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和发展,该理论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磨蚀是语言学习的逆过程,意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的现象[1]。根据磨蚀的语言和环境的不同,Van Els将语言磨蚀分为四类:(1)在母语的环境下,母语出现了退化或磨蚀。这种磨蚀属于病理性的变化,例如失语症或老年痴呆引发的语言能力退化。(2)在二语的环境下,母语的磨蚀,例如有国外经历的人们常常喜欢用英语来表达。(3)在母语的环境下,二语的磨蚀即外语磨蚀,这是目前语言学家以及语言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4)二语环境下二语的退化。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第三类,探讨在汉语环境下英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目前,语言磨蚀的研究表明,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有很多,对外语磨蚀而言,影响学习者使用外语能力的磨蚀因素主要有“学习者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受蚀时间、外语习得方式、情感因素等”。

1.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外语磨蚀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学习者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外语水平高的学习者即使有一段时间减少或停止使用该语言,其外语仍然保持在高水平上。也就是说,“磨蚀前外语水平与磨蚀的量或/和速度成反比,而且不同外语水平的影响力度亦大相径庭,其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2]这一分界线被称为外语磨蚀的关键阈值。如果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在关键阈值之上,那么学习者的外语知识以及能力的磨蚀速度就会慢一些,磨蚀的量也会少一些,这种情况下,学习者的外语水平相对比较稳定。

2.受蚀时间。受蚀时间是影响外语磨蚀程度的决定性因素[2],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磨蚀以一种“前快—中慢—后快”的模式发展,即外语学习者在减少或停止使用该语言最初的几年,其外语水平与能力的磨蚀程度较大,在中间阶段学习者的外语磨蚀程度不大,然而到了受蚀后期学习者的外语磨蚀有加剧的趋向。因此,由于外语学习的中止以及外语环境的缺乏,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就会下降、磨损。

3.外语习得方式。自然习得和课堂习得是外语习得的主要方式,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习得外语的主要方式便是课堂习得,因此外语课堂教学方式是影响外语磨蚀程度的一个因素。同时,外语教学的侧重点以及教学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外语磨蚀,1999年Hansen通过研究发现,以重视听说为主的接受性技能所培养出的学习者外语能力要比以读写为主的产出性技能培养出的更能抵抗外语的磨蚀。此外,Nagasawa的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最初通过课堂习得的外语要比非课堂习得的更能抵制语言磨蚀。

4.社会情感因素。目前相关研究证实了社会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磨蚀的间接原因之一,对社会情感因素的研究也主要围绕着学习者的动机和态度展开的。通过影响学习者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以及外语的接触量,动机和态度会对外语磨蚀产生影响,例如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越强,学习态度越积极,那么学习者外语磨蚀的程度就小。

二、语言磨蚀理论下英语教学的对策

在语言磨蚀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学策略应遵循以下几点:

1.加大英语输入力度,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Kennedy(1932)经研究发现,学习者磨蚀前的外语水平是影响外语磨蚀的关键因素。Neisser认为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之间有一分界线,即外语磨蚀的关键阈值。外语水平高的学习者(超过了关键阈值)在减少或停止使用该语言一段时间后,其外语仍然保持在高水平上。我国目前的英语课程虽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实际的英语课堂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这种教学模式及其不利于英语知识的保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有效对抗英语磨蚀,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优化英语课程的设置,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明确教学重点,采用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大英语输入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其不低于关键阈值。同时,教师应该注意英语这门语言各个方面的磨蚀程度,重视最易磨蚀方面的学习,只有这样,学习者的英语知识以及能力才会达到一种稳定平衡的状态,其英语水平就不易被磨蚀,并且磨蚀速度就会变慢。

2.改变英语习得方式,将磨蚀程度降到最低。前人的研究表明,多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语言磨蚀程度。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读写技能的训练,尤其词汇方面的学习更是重中之重。此外,学生应该了解语言的磨蚀趋势,养成耐磨蚀的英语学习方式。只有这样,趋于磨蚀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才能再次被激活。

3.增加英语接触的频率,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我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缺乏与外语接触的环境,一旦停止或减少英语学习,英语技能就会慢慢丧失或退化。因此,增大与英语接触的频率,创造更多的使用英语语言环境是英语学习者克服语言磨蚀的有效途径。在英语课堂之外,学生都应该有意识地接触英语,使用英语,增强其英语的保持能力。

4.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机。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者其语言磨蚀的速度相对较慢,磨蚀程度较低。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沟通,适时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积极地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三、结语

外语磨蚀是语言学习的逆过程,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拓展了语言学理论,而且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因此,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决不可忽视外语磨蚀这一现象。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了解学生语言学习的方式与特点,将语言磨蚀的规律运用到外语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和策略,营造适合外语学习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保持其外语能力和水平。同时,外语学习者也应该提供自身的抗磨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外语磨蚀降到最小的程度。

[1]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1).

[2]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猜你喜欢
母语外语学习者
母语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