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的背影——朱自清散文《背影》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史论

2014-08-15 00:49李开兰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中学语文

李开兰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背影》无疑是被选为教材范文频率很高的现代文学作品之一。它于1925年发表,选入语文教材始于1930年。之后,教材虽经过了多次改动,《背影》却依然稳居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地位,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范文之一。新课改以来,散文《背影》又被选进许多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一提到朱自清,我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可能是散文《背影》,人们对《背影》的记忆或许更甚于朱自清本人。《背影》的确是一篇经典课文,可是因为没有宏观研究作参考、指导,没有从全局出发回望《背影》在整个中学语文教育长河中的悠长身影,致使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缺陷:大多数教师称道《背影》,却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的价值,甚至出现了部分教师对《背影》的文本误读,更不能对其教学价值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所以,理清《背影》在选编过程中出现的论争,梳理作品编选所经过的坎坷曲折的历程,这无论是于教师还是于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这既可以全面把握文本,丰富教学参考书的内容,也可以防止多元解读无界而带来的漫无边际,更能让我们认识到文本的本质价值和语文教育自身的学科教学规律。可是,对《背影》从发表以来在语文教材中的演变历程能作一番细致的归纳和梳理,并从中探究出对语文教育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的却是微乎其微,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一、《背影》简介

《背影》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写于1925年,刊发在《文学周报》第200期上 ,是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整篇文章共1300多字,语言朴素淡雅,感情真实浓烈,叙写了家庭遭受祖母去世、父亲卸职的双重打击后,父亲和朱自清同行至浦口车站,父亲为儿子送行的事件。全文主要描述了父亲越过铁道,很费力地攀援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动人情景,“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1]

二、《背影》不同时期的解读及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入选情况

纵观《背影》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状况,笔者在本文中将它的历史分期粗略确定为四个时期:萌芽期、凋谢期、繁荣期、全盛期。

(一)萌芽期——抒写父爱的经典文本(1925年——1950年)

萌芽期是指《背影》自1925年发表至1950年这段时期内中学语文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其的种种评论以及它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入选情况。

1925年,《背影》刊发于《文学周报》上,稍后于1928年10月在同样以《背影》命名的散文文集里发行,一时间享誉文坛。这一时期,学术界极为称道朱自清的散文,但是很少出现专门文章对《背影》的评述,大部分散落在对他散文所进行的整体观照中,如王哲甫、郁达夫、钟敬文等一些人的评述最为典型。1933年,发行了《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一书,王哲甫即在此提出:朱自清早期散文“文笔细腻而精练”,“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是近代不可多见的美文”。郁达夫则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特质,是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优秀散文的代表之一。这些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了。钟敬文于他的《柳花集》里这么评论:“他(朱自清)在同时人的作品中,虽没有周作人先生的隽永,俞平伯先生的绵密,徐志摩先生的艳丽,冰心女士的飘逸,但却于这些之外,另有种真挚清幽的神态。”以上这些评论常常被后人多次参考、引用。

在中学语文教育界,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把《背影》主题解读成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并且对这种父子之情予以特别强调和突出,可是却忽略了作者在《背影》中对父亲的忏悔和自责。

(二)凋谢期——青年心灵的腐蚀剂(1951年——1977年)

凋谢期是指自1951年《背影》被中学语文教材删除到1977年《背影》长期遭冰封这二十多年来的解读、评述以及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入选情况。

《背影》被中学语文教材删除是由1951年《人民教育》上几期专题讨论拉开序幕的。这一年,《人民教育》第三卷刊登了中学语文教师黄庆生的《一篇很不好教的课文——〈背影〉》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由于受到极左话语的影响,对《背影》的评论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讨论认为《背影》带有小资产阶级的感伤情调,毒害青少年的心灵。这一大规模的全国范围内对《背影》的讨论活动,使得之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长期拥有一席之地的《背影》被逐出了1952年的中学语文教材。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关于《背影》的评论在1951年评论的基础上止步不前,《背影》因其毒害青少年的灵魂而遭受到长期冷遇。对于《背影》人们缄默不语,哪怕是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书的时候,编者们也是小心翼翼,或绕道而行,或寥寥几笔匆匆带过。到了60年代,出现了少量探讨朱自清及其散文《背影》的文章,犹如寂静的夏夜出现了几声蛙叫,令夜晚不再死一般的沉静。最典型的当推吴晗等人发表的一些论文。可是,他们的这些文章却不能带来对朱自清及其作品的广泛、深入探究,研究仍然无法走出低谷。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迫使朱自清研究不得不全部停止,《背影》仍旧继续着它的漫漫长夜之旅。

(三)繁荣期——多面的《背影》(1978年——1998年)

繁荣期指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二十年《背影》的各种解读、评述以及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入选情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对朱自清的研究也出现了不少新成果。对《背影》的评论正在逐步发生变化:50年代是对“小资产阶级向上爬却跌了跤的悲哀”的嘲讽,至70年代“表达了当时一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不安时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受”的怜悯,80年代则“透露出对黑暗社会的愤意”的赞扬,这些都表明专家、学者们研究《背影》时在它的社会价值方面的开掘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了。1982年,时隔三十年后《背影》重新进入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对于《背影》的评论逐渐回归到文学本来的面目上来,以心理学和文化学来分析的文章越来越多。众多研究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背影》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重新获得了它应拥有的地位。

(四)全盛期——稳中求新的《背影》(新课改以来)

全盛期是指新课改以来,《背影》一文的不同解读、评论以及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入选情况。

新课程改革从酝酿到实施,无疑是一场由思想内容到外在形式的革命。[2]新的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创新性的解读,并提出了开放、多元、不确定的作品解读模式,教材编写在编订教材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与此相呼应,学术界首先对《背影》有了一系列新的解读,而在语文教育界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噪声”——《背影》中的父亲随便攀爬月台,违背交通规则,还“不讲卫生,像孩子一样爬得浑身是泥”,这样的解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2003年《武汉晨报》报道《背影》被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删除的“新闻事件”。 最终,《武汉晨报》不得不出来辟谣,并用报社编辑部之名登载了《致歉启事》。2010年6月1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于他的博客里写到应将《背影》从教材中删掉,一时间《背影》的去留问题,被推到了争论的风口浪尖。但是,这些求新求异的观点丝毫没有影响《背影》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稳定地位。新课改以来,多家教材并行上市,市面上流行的多家语文教材出于种种原因,都选入了《背影》,而且都把它作为主讲篇目。

综上,在不同时期关于《背影》的探讨一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改变: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教科书中抒写父爱的经典文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青少年心灵的腐蚀剂,改革开放二十年是多面的“背影”,新世纪以来是稳中求新的“背影”。《背影》在中学语文教育史上大致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处处彰显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对《背影》选编历程的反思

以上梳理了八十多年来《背影》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历程,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找出对现今中学语文教育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才是本论文的价值所在。

以上各个时期,人们对《背影》的评论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导致了人们面对同一部作品时,解读出来的结果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是同一个人因为人生阅历的丰富和知识经验的增加等在面对同样作品时的阅读感受也会发生变化。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文本解读时应该多元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新异的观点和看法,但更应以尊重文本、多元解读有界的态度对待文本解读。福建师范大学赖瑞云教授在《混纯阅读》中指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李尔王”。[3]

可是,多元有界的界在何处呢?俞发亮主张多元解读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应把文本的“语体”、“语境”、关键语句和不超越道德底线作为文本多元解读的基本界限。多元是在尊重文本基础上的多元,不是信口开河、随意发挥。如果还未进入文本就在外围大发感慨、过度阐释,只会离文本越来越远,甚至得出和文本大相径庭的结论,这对教学是极为有害的。正如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解读一部作品应以充分理解作家及作品为基础,如果面对的是散文作品,则应紧紧抓住作家的情感态度。关于一些基本概念,他认为应做到求实严谨、科学无误,要力臻完美。至于西方文艺理论,则应批判性地选择,在充分领会其实质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以后用作学术研究的理论支撑。否则,就可能会导致对文本的误读。

新课程改革提出,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某些教师对这一精神实质未能深入领会。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任何观点都给予廉价的表扬,或者是放任自流、不加评判。比如,上文提到的学生认为《背影》中的“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形象不够潇洒”等很显然是对文本的误读。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回到文本的历史语境中,了解当时的背景,避免这种让人不可思议的误读出现,更不能听之任之,因为这是对学生极大的不负责任。在对文本多元解读时,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然,有些学生的观点极具个性化,但只要他们开动了脑筋,是在认真思考后得出的,教师首先都应对他们予以肯定,不要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因为中学生还是为成年人,无论是在生活经验还是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有待提升,上升空间很大,可塑性极强。所以,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应给予点拨、引导和启发,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每一部优秀的作品要成为被大家公认的经典,都需要经由历史这条长河千淘万滤,才能最终被沉淀下来。《背影》是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经典范例,从1925年创作问世以来,和朱自清的其他经典作品一同长期被各个时期的各家语文教材选录,见证了近百年来的现代语文教育史的演变。八十多年来,《背影》多次被引用、解读,也多次被赋予新的内容,注入鲜活的生命汁液。即使几次遭受到批判、否定等不公正待遇,可终究不能被逐出历史的舞台。相反,《背影》和朱自清的其他经典作品依然被大家所推崇,且重新被选录进大、中、小学的教材,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散发着经典作品的迷人馨香。其魅力虽然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却始终没有褪色,还将继续引领着一批又一批学者文人、评论家、教育工作者为其摇旗呐喊、审视玩味。没有尽头也无法穷尽,因为未来没有尽头。

[1]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J].文艺报,1982,(5).

[2]张静.不同时期有关《背影》主题的解读[J].考试周刊,2010,(29).

[3]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朱自清背影中学语文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两个背影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