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措施简述

2014-08-15 00:48畅海燕
山西水利 2014年4期
关键词:坝坡侧墙涵洞

畅海燕

(运城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运城 044000)

1 工程概况

东升水库位于芮城县西陌镇北4km处的东升村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小(一)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666.7hm2,保护范围包括东升、东滑等12个村6500人、533.3hm2耕地以及风平公路等。原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总库容155万m3。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卧管及放水涵洞四部分组成。

2 存在问题

2009年12月,经省水利厅组织核查,鉴定该坝为Ⅲ类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坝体填土质量较差,大坝上游没有护砌,坝坡有裂缝及塌坑,左岸坝肩有塌陷,下游坝坡无排水设施且有冲沟。二是溢洪道涵洞断面太小,无法满足行洪要求。三是灌溉涵洞部分倒塌,不能正常运行。四是水库无渗流、位移、降雨量、库水位、洪水预报等必要的工程及水文观测设施。

3 除险加固措施

3.1 大坝加固设计

3.1.1 现状大坝渗流及抗滑稳定分析

坝体浸润线逸出点的最大水力坡降为0.28,小于允许值0.47,坝基最大水力坡降为0.48,小于允许值0.5,判定坝体、坝基渗透均稳定。各种计算工况上游坝坡安全稳定系数均大于规范要求值的1.25,正常蓄水位及正常蓄水位+Ⅶ度地震计算工况下游坝坡安全稳定系数均小于规范要求值,判定下游坝坡不稳定。

根据判定结果,需对大坝进行加固处理。

3.1.2 上游坝坡防渗加固处理

现状上游坝坡最陡坡比为1∶2.2,且坝面存在多处裂缝及塌坑,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运行。鉴于此,经对拟定断面比较及渗流与抗滑稳定计算,确定大坝上游坝坡坡比为1∶3。本次坝坡施工首先进行清基,清基厚度0.5m,将现有坝坡上的杂草灌木及腐殖土清除干净,然后将坝坡按设计断面进行适当补填及削坡。在坝坡补填及削坡的同时,对坝体上的孔穴、塌坑及裂缝全断面彻底挖除并重新回填黏土夯实,最后进行培厚处理。压实度不低于95%。坝坡整平后自上而下设30cm厚干砌石护坡,20cm厚砂砾石和15cm厚粗砂垫层,下铺二布一膜复合土工布,护坡坡脚伸入淤积层以下1.0m。

3.1.3 下游坝坡加固处理

现状下游坝坡最陡坡比为1∶1.8,本次对下游坝坡进行培厚放缓处理,分3段,高程25m以上坡度为1∶2.5,马道宽 2.5m;高程 25~13m 坡度为 1∶2.5,马道宽2.8m;高程13m以下坡度为1∶3,下游坝坡采用草皮护坡。

为防止暴雨冲刷坝肩和下游坝坡,将水排至坝脚外,在下游坝坡与岸坡结合处布设横向排水沟,在下游两处马道各设一纵向排水沟,并与坝坡横向排水沟相连。排水沟采用现浇C20混凝土结构,纵、横向排水沟均为矩形,横断面尺寸0.3m×0.3m,侧墙及底板厚0.1m,每隔4m设一道伸缩缝,缝内采用聚氯乙烯胶泥填塞,表层2cm采用1∶1∶4沥青水泥砂浆封口。下游坡脚纵向排水沟为梯形,底宽0.5m,高0.5m,边坡1∶1,厚0.3m。台阶布置于下游坝坡桩号0+090处,宽1m,为现浇C15混凝土结构。

为将浸入的水引入下游,降低坝身浸润线,防止渗透破坏,增加下游坝坡稳定性,坝下游坡脚增设贴坡排水,坝坡按设计断面整平后自上而下设30cm厚干砌石,30cm厚砂砾石和30cm厚粗砂垫层,砌筑石块应紧密嵌紧。

3.2 溢洪道改造设计

溢洪道为竖井式,竖井进口桩号0+028,暗渠段紧邻沿山公路,位于其右侧。距进口28m处出现淤泥堆积,垮塌现象,暗渠段侧墙不满足公路荷载,坍塌损毁严重,溢洪道无法正常泄洪,急需改造。

经实地量测及方案比较,本次设计方案为:0+000—0+028段维持原线路,按设计断面修复衬砌,并将竖井进口拆除回填夯实,回填土压实度不小于95%,原竖井处溢洪道底板以下2m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回填,与本次修复衬砌同时进行。0+028—0+253为改线段,位于原溢洪道暗渠右侧,左侧墙距原涵洞右侧墙5m。0+253—0+345为原泄槽段,此段基本完好,只进行砌体勾缝。

溢洪道总长345m,0+038—0+182段为深挖方且芮城沿山公路通过,采用盖板涵,桥面净宽8.0m,盖板采用预制C25钢筋混凝土。其余为开敞式。

溢洪道由进口引渠段、控制段、泄槽段三部分组成。引渠段长16.0m,采用扭曲面与控制段相连,进口底宽14.0m,出口底宽3.5m。现状为土质渠道,为防止冲刷,采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进行护砌。控制段长12.0m,断面为矩形,底宽3.5m,高3.5m,底板及挡土墙均采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砌筑,底板衬砌厚度0.5m,挡土墙顶宽0.5m,底宽1.5m,基础厚0.9m,墙趾、墙踵长0.6m。泄槽段长317m,改线段过水断面为矩形,底板及侧墙均采用M7.5水泥砂浆块石砌筑,底板衬砌厚度0.5m,挡土墙顶宽0.5m,底宽1.5m,基础厚0.9m,墙趾、墙踵长0.6m。桩号0+028—0+247 段坡比 1∶100,底宽 3.0m,其中 0+028—0+043段,侧墙高 3.5~3.0m;0+043—0+247段侧墙高3.0m。0+247—0+253段为弯道,底宽3.0m,高3.0~1.3m。0+253—0+345段为原泄槽修复段,过水断面为矩形,底板及侧墙均采用M7.5水泥砂浆块石砌筑,底板厚度0.5m,挡土墙为直立,宽0.5m。泄槽段每隔15m设一道横向沉降缝,底板与挡土墙间设纵向沉降缝,缝宽2cm,缝内采用聚氯乙烯硬质泡沫板填塞,表层2cm采用1∶1∶4沥青水泥砂浆封口。为防止冲刷,在泄槽末端设长35m、宽13m的铅丝笼石段。

3.3 卧管设计

此次设计将卧管及消力池拆除重建,鉴于库内淤面抬升,卧管最低一级放水口须位于淤面以上。

卧管布设在大坝上游右侧岸坡,纵坡1∶2,卧管斜长41.59m,沿底板距顶部14m处设一道齿墙,以增加其稳定性。每级台阶高差0.5m,总高差21m,共布设36个台阶,第一级放水孔高程15.5m,通气孔一台高程31m。卧管断面为矩形,其断面尺寸为0.6m×0.7m(宽×高),底板及侧墙采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砌筑,侧墙宽0.4m,基础厚0.4m,台管盖板为预制C20钢筋混凝土板,放水孔径200mm。卧管轴线与涵管轴线夹角为60°。

为使水流平顺进入涵管,在卧管末端与涵洞连接处设消力池。池宽2m,长3.5m,高3.2m,涵洞低距池底1.1m。底板及侧墙采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池底板厚0.8m,侧墙顶宽0.6m,底宽1.9m,墙趾0.6m;池顶盖板为预制C25钢筋混凝土板,板厚30cm。

3.4 放水涵洞设计

放水涵洞为无压拱涵,纵坡1/250,底宽1.0m,高1.5m,砌石侧墙厚0.4m,砖拱顶0.3m,底板厚0.15m,经对原断面复核,过水流量满足设计要求。本次改造设计内容为:修复倒塌砌石侧墙;底板采用现浇C20混凝土衬砌,厚0.1m,底板每隔5m设一道横向伸缩缝,缝宽2cm,侧墙及拱圈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厚2cm)。施工时,底板、侧墙需凿毛,表面清洗干净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抹面等。

3.5 大坝观测工程设计

大坝表面变形观测包括坝面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观测横断面共设3个,桩号分别为0+030,0+060和0+090。每个横断面设4个观测点,上游坝坡正常蓄水位以上1个,下游坝肩外3m处1个,下游坝坡两处马道各1个。大坝两岸测点的延长线布置2个起测基点,测点兼作水平位移和沉降位移观测测点。在下游1km范围内布设2个水准基点。

4 结论

通过除险加固,东升水库大坝上下游坝坡的渗漏和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确保了水库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了大坝的防洪效益和灌溉效益,对促进受益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猜你喜欢
坝坡侧墙涵洞
温度荷载下剑麻纤维-ECC地下侧墙抗裂性能
强夯法施工对高填方涵洞稳定性影响分析
库水位骤降偶遇地震作用的土石坝稳定分析
降低深埋涵洞侧壁摩阻力的效果分析
非稳定渗流场对黏土心墙坝坝坡及心墙稳定的影响分析
浅析涵洞的种类及特点
Neonatal cholestasis and hepatosplenomegaly caused by 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 type 1: A case report
砂岩压重对病险土石坝坝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地铁站侧墙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控制
城轨不锈钢车辆鼓型侧墙弧焊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