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与《说文广义》虚词对比研究

2014-08-15 00:51彭再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王船山说文解字语词

彭再新

(南华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许慎的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对虚词的初步判断奠定了虚词研究的基础,但略显粗疏。《说文广义》作为王夫之唯一的一部文字学著作,对于虚词的许多研究可谓是首创性的。对比研究 《说文解字》与 《说文广义》的虚词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一,历来学者对词典中的虚词研究侧重对虚词词典中虚词的研究,本文意在对比非虚词词典中虚词的解释,探讨那些并未受到学界关注的虚词部分,为虚词研究提供较为详尽的资料支持;第二,研究 《说文解字》虚词的论文仅有一篇①,《说文广义》虽有梅季②、廖以厚、黄建荣③以及彭巧燕④等学者有论文稍微提及 《说文广义》中的虚词特点,但没有对比二书的异同,本文旨在专门对比 《说文解字》与 《说文广义》的虚词解释特点;第三,历来学界对王船山的研究都是偏重哲学和文学理论等,对他的语言学著作 《说文广义》不够重视,本文借分析其虚词训释,突出王夫之对语言学的贡献,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 《说文广义》的重视。

一 《说文解字》与 《说文广义》虚词训释的相同点

(一)收词

《说文解字》与 《说文广义》在虚字收词方面的相同点就是以单音节的虚词为主。 《说文解字》共收字9 353个,其中所收虚词83个,且所释虚词只有单音节的虚词。

《说文广义》以 《说文解字》作为收字范围,共收字731字,涉及虚字141个,所收虚词以单音节虚词为主。

(二)编排体例

《说文解字》将相同的部首的字都聚集在一起进行训释,按部首的体例进行编排,故虚词编排体例并不如专门的虚词字典那样集中,而是散见于各部首之间,但在 《曰部》、 《于部》、 《乃部》、《兮部》等部里,虚词是相当的集中,可见许慎是有意识地将具有相同或相似部件的虚词联系在一起,集中进行训释。《说文广义》的虚词编排体例基本继承了 《说文解字》。

(三)训释术语

《说文解字》与 《说文广义》中都出现了许多固定的训释术语,其中两者在训释术语方面的共同点就是都以 “词”作为虚词的标志。

在 《说文解字》中最为明显的固定术语就是“词”,可以说 “词”是许慎用来标注虚词的固定术语。如:

《说文解字·曰部》:“曰,词也”。

《说文解字·矢部》:“知,词也”。

在 《说文广义》中,也使用了 “词”“辞”术语来表明虚词,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种类多样,如语助辞、动转词、自称之词、惊词等等。如:

而,本训颊毛也……故借为语助辞、动转词也。

己,本戊己之己。借为自称之词者。

(四)训释方法

《说文解字》与 《说文广义》两本著作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在训释方法方面具有相同点,主要都采用了比较法、声气描写法,其中又以比较法为主。

1.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是将一个词语由于出现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会有不同的语法意义的词语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这样有助于将各个词语的细微差别描述出来。如 《说文解字·口部》:“吾,我,自称也。”

《说文解字·女部》: “姎,女人自称,我也。”

“吾”与 “姎”二字都 “我”来作注解,均表示第一人称,但 “姎”字略有不同。“姎”为女人自称,而 “吾”也可以表示男人自称。二者这样比较有利于读者做对比,看出二者的区别。

《说文广义》中使用比较法释词的方法共有23例,如在释 “也”字时,将 “也”与 “矣”作对比:

也,……业已然而云 “也”者,与 “矣”字相近。 “矣”,从口从矢,矢口即然,其词決;“也”之词较缓,微有咏叹之意焉。

在释 “其”字时,将 “其”与 “之”作对比:

其,…… “之”,所指也;“其”,亦所指也。 “之”者,从地下生出地上,其为词也,本此而达彼; “其”,本非地中之物,取置地上,以地为基而荐之,其为词也,指彼之在此也。故即事而之曰 “之”,指彼曰 “其”。

再如:释 “于”字与 “於”对比;释 “乌”字与 “呜”、“於”、“于”对比;释 “焉”字与“岂”、“何”、“矣”、“也”、“此”、“斯”对比;释“才”字与 “材”对比;释 “常”字与 “裳”对比;释 “云”字与 “曰”对比;释 “斯”字与“此”、“兹”、“则”、“之”对比;释 “向”字与“乡”对比;释 “它”字与 “他”对比;释 “惟”字与 “唯”对比;释 “爾”字与 “尔”对比;释“是”字与 “此”对比;释 “已”字与 “也已”、“已矣”对比;释 “始”字与 “初”对比;释“乃”字与 “但”、“而”对比;释 “不”字与“弗”对比;释 “攸”字与 “所”对比;释 “故”字与 “是故”、“何故”对比;释 “勿”字与“毋”、 “弗”对比;释 “曾”字与 “尝”作对比;释 “邪”字时与 “乎”对比。

2.声气描写法

声气描写法,是指从字形角度来比拟虚字发音时的气流运动状态,是古代学者研究虚词的一个传统方法。《说文解字》如:

《说文解字·兮部》:“乎……象声上越扬之行也。”

《说文解字·乃部》: “乃……象气之出难。”

《说文解字·曰部》:“曶,出气词也,从曰,象气出形。”

这类词多为语助词,它既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句子成分关系,只是表示说话的各种语气。《说文》对这类词语的 “声”和 “气”做了细致的描述,有呼气的上扬或下引,有气流的强弱或发音的受阻情况。

《说文广义》的声气描写法可以说是全文的突出特点,王船山训释虚字非常重视对虚字声气特征和用法的分析。具体如下:

勿,州里所建旗,象形。……其借为禁止之辞,与勿、弗相通者,以勿趣民就役,麾使不得从逸,有禁令之意。毋、勿,弗,义相近而有分:毋者,女有姦而止之,急词也,严词也;勿,有劝有止,止其不从令,而劝其从令,词稍平;弗者,拂意,本所不安,因而止之,词益缓。

哉,本训云:“言之间也”。居文句之间,为语助也。其声激扬,故为惊诧之词:以之赞叹,惊其甚也;以为不然之词,惊奇不尔而诘问之也;以为危词,惊其异也;以为伤悼之词,惊其惨也。

亏,气之舒也。……盖 “于”为舒气之词而缓,“於”为叹词而急。固然在彼,则缓言之,用意措彼,则急言之,以此微分。

乌,…… “于嗟”、“乌呼”皆舒气声,故通借为指所在之词。

二 《说文解字》与 《说文广义》虚词训释的不同点

(一)收词

《说文解字》与 《说文广义》在收词方面最大的相同点就是收字以收单音节字为主,但是 《说文广义》在收字方面并不局限于单音节的虚词,而是发现了许多复音虚词,并且对合音字做了也做了详尽的解释。

1.复音虚词

《说文广义》中训释的复音虚词共有28个:于嗟、吁嗟、乌呼、呜呼、於戏、而已矣、也矣、矣乎、已然、已往、而已、也已、已矣、犹是、犹能、犹可、若使、若能、若夫、何故、是故、然则、然而、介然、岂得、岂能、岂敢、乎而。分别出现在亏、乌、矣、已、犹、若、则、故、介、岂、而字的训释之中。

2.合音字

《说文广义》中提到的合音字共有6个:

茲,…… “茲”借为 “此”也者,乃“则斯”二字之合,犹言 “则此”是也。

诸,本训辨也。……其借为语助辞,乃“之于”二字之合,或为 “之乎”二字之合,与 “之焉”为 “旃”、 “不可”为 “叵”同。意紧语急,临文趋简,合二字为一字,不必其意义之有取矣。

爾,若云尔、但尔、徒尔、偶尔之类,则 “而已”二字合呼。

孔,本训通也;……或曰,合窟、窿二音而为孔。其转训大也,甚也,本美其甚大之词。

(二)训释术语

《说文解字》与 《说文广义》在训释术语方面,二者各有特点,都在 “词”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些新的训释术语,具体分析如下:

1.《说文解字》的训释术语

许慎为区别一些虚词的细微差别和使用效果,还特意创制了许多新的虚词训释术语,如 “愿词”、“异词”、“诠词”、“俱词”、“别事词”、“词之必然”、“词之舒”、“词之余”、“言之词”、“语所稽”、“词之必然”等。具体如下:

愿词 《说文解字·丂部》:“宁,愿词也”。

异词 《说文解字·口部》:“各,异词也”。

诠词 《说文解字·欠部》:“欥,诠词也”。

俱词 《说文解字·白部》:“皆,俱词也”。

亟词 《说文解字·白部》:“甹,亟词也”。

别事词 《说文解字·白部》:“者,别事词也”。

词之舒 《说文解字·八部》:“曾,词之舒也”。

语平舒 《说文解字·乎部》:“平,语平舒也”。

语之余 《说文解字·兮部》:“乎,语之余也”。

语之舒 《说文解字·八部》:“余,语之舒也”。

语所稽 《说文解字·兮部》:“兮,语所稽也”。

言之词 《说文解字·口部》:“哉,言之词也”。

语已词 《说文解字·矢部》:“矣,语已词也”。

语平舒 《说文解字·亏部》:“平,语平舒也”。

出气词 《说文解字·曰部》:“曶,出气词也”。

词之必然 《说文解字·八部》:“尔,词之必然也”。

曳词之难 《说文解字·乃部》:“乃,曳词之难也”。

诸如此类的专门训释虚词的术语,在 《说文解字》中还存在许多,如 “众词”、 “惊语”、 “惊词”等等。

2.《说文广义》的训释术语

《说文广义》发展了许多新的训释术语,不仅全面提出了有关助词、连词、代词和副词的许多新鲜术语,而且还从音节上分析了单音叹词和双音叹词的区别,并且能从语法和修辞的角度论述叹词和表惊叹的语气助词的性能之别。

2.1 助词类

有关助词类的训释术语,在 《说文广义》中主要有语助词、助语词∕辞、语词、语起词、语终之辞,止竟之辞等。例如:

(1)语助词

亦,……借为语助词,与 “又”意近。

(2)助语词∕助语辞

矣,为助语辞,与 “知”意近;从矢,疾急之意。

止,……转为助语词,与 “只”通用,亦其意止此而结之之词。

(3)语词

邪,从邑。琅邪,地名。借为语词,与“乎”相近,而缓于 “乎”,盖亦古人方言,借音不借义也。

(4)语起词

惟,本训凡思也,言举其大凡而思之也,

故为语起词,“惟天阴陟下民”之类是已。

(5)语终之辞

些,从此从二。此有止义,故为语终之辞。

(6)止竟之辞

了,本训尥也。尥者两胫相交,蓋生而足曲不能行者。借为 “止竟”之辞,谓不复能行也。

2.2 连词类

连词类的训释术语主要有:继事之词、转语词∕语转词、动转词、假令之辞、继事之词、疑然不定之辞等,例如:

(1)继事之词

则,……乃继事之词,虽无必然之意,而亦承既然者言之。

(2)转语词∕语转词

若,……转为转语词,曰 “若使”、 “若能”、“若夫”之类者,择于彼而不然,别为一类之意。

独,……借为语转词,与但、惟、特通用,谓他皆不尔,惟此一义孤异也。

(3)动转词

而,……故借为语助辞、动转词也。语有转折,则系之以 “而”,犹鱼欲回旋而鬣动也;

(4)假令之辞

如,……又为假令之辞者,若有若无,而虚拟之,或似彼则将如何也。

(5)继事之词

则,……若 《孟子》 “则之野”,乃继事之词,虽无必然之意,而亦承既然者言之。

(6)疑然不定之辞

或,与 “域”同,本音于逼切。邦或,疆境也。借音胡国切,为疑然不定之辞者。

2.3 代词类

《说文广义》中对代词的训释术语主要有:自称之词∕辞、称人之辞、卑者之通称、所指、在己之称、诘词、意外之词等。

(1)自称之词∕自称之辞

己,本戊己之己。借为自称之词者。

予,……借为自称之辞,与吾、我通。

(2)称人之辞

者,……又为称人之辞,即其人之名实、职司与其德而言之,如仁者、知者、长者、微者、宦者、谒者之类是也。

(3)卑者之通称

汝,……或借为 “尔汝”字,于义无取。古人 “尔女”但作 “女”,不从水,是也。“尔女”犹言男女,卑者之通称。

(4)所指

其,…… “之”,所指也。

(5)在己之称

自,……人之分别彼己者,以言白之,故以为在己之称。

(6)诘词

奚,……借为何也、岂也者,奚,贱者也,其行不可任,其言不可听,其人不足纪,故从而诘之,奚,诘词也。

(7)意外之词

它,虫也。古人草居,相问:“无它乎?”后通用为意外之词。

2.4 副词类

关于副词的训释术语主要是:乍然之辞、禁止之辞、岂然之辞、已试之辞∕已事之辞、尽词∕止词、揣词、但然之辞、想像发端之词、且然之辞、频繁之辞、不能决然而姑疑之辞、然而决之之词、然而此复然之词、乍遽之辞,专擅之辞、遂事之词等。例如:

(1)乍然之辞

偶,刻木为人形也。借作 “乍然”之词,如木偶之戏,乍尔能动,非固然也。

(2)禁止之辞

勿,……其借为禁止之辞,与勿、弗相通者,以勿趣民就役,麾使不得从逸,有禁令之意。

(3)岂然之辞

宁,……又借为岂然之辞,与 “安”意同。

(4)已试之辞∕已事之辞

尝,……既尝之,则可知其味,故借为已试之辞。

既,……通为已事之辞者,尽则已矣。

(5)尽词∕止词

已,……凡止而不为曰已,止之使勿为亦曰已。又既然曰 “已然”,既往曰 “已往”,尽词也。阳尽于已,阴成于未,故与 “未”对。转为语助辞,亦止词也,决其止于是而无复它也。

(6)揣词

莫,……转为揣词,曰 “莫有”、“莫是”云者,莫夜无所见,疑其然耳。

(7)但然之辞

徒,……通为但然之辞者,乘车则有二从,步行一人而已,故为无余、无能、无功而但尔之辞。

(8)想像发端之词

且,……其为想像发端之词者,如荐之求神于冥漠,遥为想像也。

(9)且然之辞

将,……若借为且然之辞,意则迂曲,谓意之所欲,势之所会。

(10)频繁之辞

数,……转为频繁之辞者,一事而屡为知若数事,一言而屡称之若数言也。

(11)不能决然而姑疑之辞

曾,本训词之舒也。舒者,不能决然而姑疑决之词。

(12)然而决之之词

尚,本训庶几也,曾也。训 “曾”者,犹言尝也,犹也,如云 “尚得谓之某乎!”“尚可以为某事乎!”皆疑而决之之词。

(13)然而此复然之词

亦,臂也,皆为然而此复然之词,或相仍也,或相匹也。

(14)乍遽之辞,专擅之辞

辄,本训车两傍也。借为乍遽之辞者,以车行回旋,马转轮移,则车箱自然遽旋,无所待也。转借为专擅之辞,以不待请命而遽行也。

(15)遂事之词

乃,……虽为遂事之词,非其直遂而行者也,则亦难言之也。

2.5 叹词类

叹词,在 《说文广义》中不仅有单音叹词,也有双音叹词,而且王夫之在训释叹词时侧重用修辞的方法训释,具体如下:

(1)叹词、惊词

吁,惊词,非叹辞。

於,亦叹词,而亦为指所在之词。

(2)《说文广义》在语法和修辞角度论述了叹词的性能,出现了 “叹美之辞”、 “叹愧之辞”、“伤悼之词”、“惊诧之辞”、“伤叹”等均表示惊叹之意的训释术语,例如:

矣,……借用为叹美之词,如 “皇矣”、“美矣”之类;或为叹愧之辞,如 “死矣盆成括”之类,决其已然也。

哉,……其声激扬,故为惊诧之词:以之赞叹,惊其甚也;以为不然之词,惊奇不尔而诘问之也;以为危词,惊其异也;以为伤悼之词,惊其惨也。

2.6 介词类

(1)所因而起之辞

为,……又为所因而起之辞,缘其所作之初意也。

“为”字用作介词,表示原因,故为 “所因而起之辞”。

(2)从此达彼之词

自,……通为从此达彼之词,转为所因之意者,事物皆由己出,己者,万事万物之因也。

(三)训释方法

《说文广义》出现了新的训释方法,比如俗语释词法、虚实联系法和声训法等,具体分析如下:

1.俗语释词法

俗语释词法,即用通俗的话或直白的口语解释词的意义的方法,与 “谚语”、 “俗话”相类似。如:

当,……又军阵距马、官署行马,俗呼“攩木”; “攩”乃 “朋党”之攩,俗省作“党”。

矣,为助语辞。……矣者,已然之词,犹今方言之称 “了”,急词也。

渠,……至俗呼 “彼”为渠,如释良价偈 “渠今正是我”,则唐以来方言,初不可晓。

2.虚实联系法

虚实联系法,即通过探讨实词是如何转化为虚词的演变过程,或者探讨虚词如何产生的方式方面进行释义虚词的方法。这可以说是 《说文广义》在释词方面的特色,它虽不为一部专门的虚词学专著,但是王船山对于虚词产生演变过程在书中的阐释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虚实联系法可以说是 《说文广义》中独特的释词方法,按梅季先生的说法⑤,王船山先生在探讨虚词产生变化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本文认为,宜归为三种:

第一,实词引申虚化为虚词。词的本义为实词,由词义进而引申虚化为虚词。例如:

乌,本孝鸟之名,而借作 “乌呼”叹词,以乌鸣有似悲叹也。

虚化过程是:先是名词 (孝鸟之名),然后衍化为动词 (乌鸣),再引申为形容词 (似悲叹),最后虚化为一个叹词。这解释了一个虚词如何由实词衍化而来的过程。

阐释实词虚化过程的训释词语还有:

而,本训颊毛也;又为鱼项背鬣。口辅动则颊毛张,鱼之动也以鬣,故借为语助辞、动转词也。语有转折,则系之以 “而”,犹鱼欲回旋而鬣动也;或为加进之词,犹鱼欲进前而鬣动也。若 《诗》言 “乎而”,则疑其未然而固然,亦转词也。

才,本训草木之初也。木枝叶未全,初生之象,故可通为 “方才”字,与 “裁”通用。

独,犬相见而斗也。犬不能容,故借为孤特无侣之辞, “老而无子曰独”。不言人不容之,而以己态容人为义,君子辞也。唯己专之,而人不得与,故人所不知、但己所觉曰独。借为语转词,与但、惟、特通用,谓他皆不尔,惟此一义孤异也。

再如 “且”、 “则”等等,都是先训释它们的本义,然后逐步引申,发展了现在的虚词义。

第二,实词假借为虚词。借用某个与之意义毫不相关但音同或音近的实词来表示虚词的概念。例如:

亦,本与 “掖”通,象人两掖。……借为语助词,与 “又”意近。又,手也。亦,臂也,皆为然而此复然之词,

甫,从用、从父省。男子以有用为美,故为男子之美称。子可以称父,天子亦称某甫。借为大也、美也,皆言其用之美大也。又借为方也、始也,本无所取。甫,方矩切,盖方字之转尔。

岂,……岂,本训:一曰欲也,登也。二义今不用,而借为期想而不必然之辞者,以岂欲也。

邪,从邑。琅邪,地名。借为语词,与“乎”相近,而缓于 “乎”,盖亦古人方言,借音不借义也。

第三,与其他虚字通用而虚化。就是因为通用的词为虚词,故这个被通用的词也具备了与这个通用的词类似的虚词义。例如:

止,本训下基也。……转为助语词,与“只”通用,亦其意止此而结之之词。

惟,本训凡思也,言举其大凡而思之也……与 “唯”通用。“唯”正音以水切,应之速而决也;决然而更无疑,故可借与“惟”通。

胡,本训牛颌垂也,……又借为 “何也”者,胡、何音相近,而胡声浊,有惊愕不然之意。

3.声训法

声训法,即因声求义,指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被训释词语作解释的方法。

(1)以音近训释

爰,……爰、于、曰,音相近,皆舒气之词,不必有义。

胡,……借为 “何也”者,胡、何音相近,而胡声浊,有惊愕不然之意。

(2)以音同训释

不,正音方久切,与 “否”同音,意亦相近。言之不允曰否。心所弗欲,力所弗任,事所弗成,行所弗为,物所弗然,期而弗至,欲而弗得,皆曰不,与 “弗”意通。

(3)以声转训释

假,非真之谓 “假”,通为假借之义。“徦”,至也。二字同音古雅切,则 “徦于上下”及 “王徦有家”,虽或读为古陌切,亦声之转尔。

(四)训释侧重点

《说文解字》与 《说文广义》在训释侧重点方面也有较大的不同点,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说文解字》训释侧重训释词的本义,而 《说文广义》则会更多侧重训释词的引申义与假借义。

1.《说文解字》的训释侧重本义

《说文解字》绝大多数都是训释词的本义:

《说文解字·其部》:“其,簸也”。

《说文解字·乌部》: “焉,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

《说文解字》是以训释字的本义为主的,所以对于 “其”、 “焉”等虚字,即使常用为虚字,还是未在书中标注,仅限作本义的训释。

2.《说文广义》的训释侧重引申义和假借义

在 《说文广义》中,王船山已经注意到了它们的虚化特点,并做了演变过程的分析,在训释词义时也侧重对引申义与假借义的训释。例如:

也,字本释女阴也,今不复用。借为语助词,因其音似应声,与 “唯喏”之 “唯”相近,故以之结句,而用之各别:句止意尽而云 “也”者,明上文之说已终也;以下释上而云 “也”者,其义止于此也;业已然而云 “也”者,与 “矣”字相近。

焉,黄鸟也。借为语助词者有三:句末之焉,结上文而有不尽之音;句中之焉 (如“於焉逍遥”之类),就指所言而迟回言之;句首之焉,与 “岂”、 “何”通为诘问之词,言既如此焉,而岂复如彼也。黄鸟之鸣,声有余而仿佛不定,故皆可借用。

(五)主要语法问题

1.虚词观问题

虚词观,就是关于虚词的观点,本文着重论述二书对于虚词的界定,虚词与实词的区分标志的问题。 《说文解字》中的虚词观点主要是通过“词”来表示的,而 《说文广义》中已经可以很明确地细分各类虚词,并创造了许多新术语。

(1)《说文解字》的虚词观

第一,在 《说文解字》中,虽然有许多虚词用 “词”来表示,如上文中的许多例子。但是还有许多尚未用 “词”表明的虚词。

《说文解字·舟部》:“朕,我也”。

《说文解字·口部》:“咸,皆也、悉也”。

以上两例,虽为虚词,但并没有用 “词”来标志,但可以通过词义知道 “朕”为第一人称代词,而 “咸”表示概括的范围副词。

第二,《说文解字》在训释虚词时,并不直接表明 “词”,或释义明确地表明虚词义,而是需要通过其他的词的训释才能得出该词也为虚词。

《说文解字·人部》:“何,儋也”。

《说文解字·言部》:“谁,何也”。

以 “儋”释 “何”是为了说明 “何”的本义,只有看到以 “何”释 “谁”时,才能明白 “何”的虚词用法。

(2)《说文广义》的虚词观

《说文广义》中,对于虚词的训释可以称作是较全面和系统的了,不仅有了明确的虚词观点,而且对虚词的分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归纳,出现了许多划分更细,使用更明确的虚词术语。另外王船山对于实词虚化的探索发现是他词法观方面非常显著的特点。具体如下:

第一, 《说文广义》明确区分了虚实两大词类。在训释时,使用了许多专业术语,如语助词、动转词、转语词、继事之词等等。例如:

而,本训颊毛也;又为鱼项背鬣。……故借为语助辞、动转词也。

第二,《说文广义》在虚词分类方面也做了深刻的探索,全面提出了语助词、想像发端之词,起语词等助词术语,介词、禁止之辞等副词术语,自称之词、称人之词、己所自专之词等代词术语,动转词、继事之词、假令之词等连词术语。术语划分如此细致,并无混淆。

第三,《说文广义》在词法观方面的特殊之处还体现在他对实词虚化过程的探讨,是它词法观方面的体现,在此不再赘述。

2.句法问题

关于句法问题,本文主要从虚字的构句位置与作用和句中句间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关系这两方面来谈 《说文解字》与 《说文广义》在句法问题上的不同之处。

2.1 构句位置与作用

《说文解字》在给一些虚词释义时,不少条目中都用了 “言”或 “语”这类的字眼,“言”“语”即相当于现在所说的 “话”。许慎已经注意将虚词与句中的具体位置相联系,已看到了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例如:

《说文解字·矢部》:“矣,语已词也”。

《说文解字·兮部》:“兮,语所稽也”。

《说文解字·口部》:“哉,言之间也”。

“语已”表示在句末, “语所稽”表示在此需要停留,所以 “兮”表示语气舒缓之义,而 “哉”用在句末或句间表示一种感叹的语气。

许慎的说法其实还是模糊的,而在 《说文广义》中王船山则十分明确地指明了该词在句间的位置与功能关系。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 “焉”:

焉,黄鸟也。借为语助词者有三:句末之焉,结上文而有不尽之音;句中之焉 (如“於焉逍遥”之类),就指所言而迟回言之;句首之焉,与 “岂”、 “何”通为诘问之词,言既如此焉,而岂复如彼也。

2.2 句中句间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关系

《说文解字》中并未谈到虚字在句中句间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关系的问题,而在 《说文广义》中王船山对于句中句间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关系进行了更细致的处理,主要体现在转折、顺承和假设、选择、因果、递进六个方面,具体如下:

(1)转折关系

而,……借为语助辞、动转词也。语有转折,则系之以 “而”,犹鱼欲回旋而鬣动也。

(2)顺承关系

则,……乃继事之词,虽无必然之意,而亦承既然者言之。

(3)假设关系

如,……又为假令之辞者,若有若无,而虚拟之,或似彼则将如何也。

若,……转为转语词,曰 “若使”、 “若能”、“若夫”之类者,择于彼而不然,别为一类之意。

(4)选择关系

或,与 “域”同,本音于逼切。邦或,疆境也。借音胡国切,为疑然不定之辞者,疆场之事,一彼一此,犹 “场”以迁易为义,无定属也。

(5)因果关系

故,……通为因也、已然之迹也者,古者今所因,理者事所因,古人定之于前,事理定于素,已成乎故,非创有此矣。 “是故”云者,以是之故为因也。“何故”云者,何所因而然也。

(6)递进关系

且,……其为转语者,上语既然,而又有进焉,亦前姑且如此说之意,以 “且”字结上文,而后更进一说也。

(7)并列关系

亦,……借为语助词,与 “又”意近。又,手也。亦,臂也,皆为然而此复然之词,或相仍也,或相匹也。

《说文广义》作为王船山唯一一部语言文字学著作,继承和发扬了 《说文解字》的观点,同时吸收了前人成果,在虚词研究方面比较全面深入地提出了代词说、连词说、助词说、副词说和复音虚词说,并从音节上分别分析了单音叹词和双音叹词,从语法、修辞角度论述了叹词的语气助词的性能,分析实字虚化的过程及特点,在说文四大家出现之前,是 “说文学”研究的新里程碑。

注释:

① 班吉庆:试论 《说文》对古汉语虚词的认识[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第111页。

② ⑤梅季: 《说文广义》试评[J].船山学报,1984年第2期,第102页。

③ 廖以厚,黄建荣:清代 《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 《说文广义》述评[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4期,第343-348页。

④ 彭巧燕:王船山语言文字学思想研究述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5-18页。

猜你喜欢
王船山说文解字语词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王船山《周易内传发例》义理演析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
王船山的四唐诗论
王船山修身学说的基本理论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