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融合与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壮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4-08-15 00:51王志成孟宪文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壮锦织锦民间艺术

王志成,孟宪文

(1.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2.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3.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美术系,湖南 衡阳 421008)

壮锦是广西壮族人民的特色手工织锦,其色彩艳丽、风格粗犷、极有民族特色,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它不仅是壮族手工艺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壮锦历史悠久,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民间优秀的壮锦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探索如何保护性地开发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广西壮族人民手工织锦艺术在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壮锦艺术已发展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一个民族的代表性艺术,继承和发展它不仅需要了解它的外在信息,更重要的是了解它的内涵,了解它的艺术美,了解壮族民族文化。传统壮锦艺术纹样和工艺是在壮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完善的,其色彩艳丽、图案生动、风格粗犷、结构严谨,充分表达出了壮族人民真诚的情感和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也体现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最原始最本真的追求,壮锦不仅是实用品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非常重要的实物依据和活态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壮锦的发展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壮锦作为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它在东盟博览会上作为地方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展出取得非凡成功,从而引起了世人对它的注目,由此揭开了壮锦艺术的神秘面纱。然而,壮锦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却面临着很多困难,如外来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以及汉文化对壮族文化的威胁,壮锦传承面临断脉趋势;织锦所需的原料、设计图纸、制作人员等缺乏,以及织锦的宣传推广乏力,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了民间织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消费群减少、消费量萎缩……如何避免现代都市文明和商品经济对古老民间手工艺术的不断冲击,开展对壮锦研究与保护性开发从而使中华民族文化的领地得以保存,这是壮锦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传统壮锦艺术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和发展的危机,急需抢救性保护和开发。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民族文化不断被外界所同化,这一时期,许多老的壮锦艺人去世,技艺传承出现断裂,同时壮锦材料匮乏,制作面临困境。壮锦工艺日渐衰微,已到了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挽救。壮锦是民间文化艺术中的精髓,具有独特的风格,在过去织锦是不少的壮族妇女除了家务之外每日的主要工作,是壮族妇女的主要经济来源,壮族女性的生活环境促进了织锦技艺的发展,也形成了壮锦装饰艺术独有的风格,使织锦工艺代代相传。在今天的现代工业生产的布匹对壮族地区的渗透,壮锦已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新一代的壮族妇女已不再将织锦技艺作为谋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壮锦也还原为一种单纯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的身份。而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一直以来以师徒形式口传身授,而传统艺术在现代经济冲击下艰难的生存状况使得年轻一代不愿意学徒,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

2 壮锦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困境

2.1 壮锦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意义。据 《皇清职贡图》记载:“女环髻,遍插银簪,衣锦边短衫系纯锦裙,华丽自喜。能织壮锦及巾帕。其男子所携,必家自织者。”说明当时壮族人们所穿的衣物,无论在所用的面料还是图案装饰,主要采用本民族自制的织锦。而壮族先民的服装服饰也是在不断发展和衍变的。壮族人民主要生活在山峦密布的偏远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发展的历史因素为壮族织锦图案提供了许多意象、情节和创作素材,从而使壮锦图案汇集了许多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符号,记载着壮族人民探索美和创造美的劳动过程,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随着都市文化影响和服装纺织技术的发展,人们选择服装越来越追求时尚和潮流,现代服装逐渐标准化普世化,少数民族服装由于制作工序复杂、穿戴不方便、与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观格格不入等原因,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壮锦图案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也随着民族服饰的变迁而渐渐不为人所知。在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今天,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服饰图案资料的文化内涵,将民族服饰的独特文化魅力重新展现出来,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集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壮锦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现代壮族民族地区由于人口迁移已形成了壮汉人混居的格局,再加上现代文明的渗透,以及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普及更是打开了现代年青人的视野,使少数民族年青一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已接受更为简便实惠的现代服饰,传统壮锦织造的床单、被褥、服装边饰、鞋帽纹饰等产品的实用价值逐渐降低,已没有了广大消费群体。而壮锦市场萎缩、制作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了壮锦手工艺人的收入,收入的减少则又进一步阻碍了更多的人来学习壮锦纺织技术,进而导致技艺的没落甚至失传。再加上少数民族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滞后,如在开发中一些商家为了个人利益,迎合旅游需求,制造 “伪壮锦”在原有民俗的基础上任意瞎编伪民俗,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胡乱制作壮锦,严重地阻碍了对壮锦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恶性循环将极可能使壮锦艺术文化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3 现代壮锦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3.1 利用地方政策导向和舆论宣传支持壮锦的发展。地方政府应有目的有重点地扶持当地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根据本地区民间艺术的实际情况制定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的地方法规和制度,尤其需要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人实名档案制度和补贴制度,并宣传和资助民间艺术的传承活动,为民间艺术人才培养提供条件;规定本地区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将本地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到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中,有力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理和保护工作,以及合理适度的开发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旅游资源。壮锦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是广西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并保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珠。壮锦是我国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地方政府通过一些政策舆论和宣传来激发当地人对本族服饰文化艺术的自豪感和传承发展的责任感,同时增加外界对壮锦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保护、传承中来,支持壮锦的发展。

3.2 地方政府组织调查团发掘与扶持壮锦艺人。民间壮锦艺人的生存状况和条件是壮锦技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壮锦艺人的生存条件艰难,那么壮锦技艺也就没有办法得以生存与发展,因为迫于生存的压力,现代年轻人已没有人愿意接下传承壮锦技艺的这根接力棒。因此,我们不仅要发掘壮锦艺人,更要对优秀的壮锦艺人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壮锦技艺。比如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就聘请了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女士主持壮锦工作室工作,这在传统技艺的继承与现代壮锦产品的研究开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所研发的《寿星花》、《四凤纹》、《双凤朝花》等系列壮锦产品取得了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其产品在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展出时,艳惊四座,得到了广大客商和观众的喜爱,并由此开辟了一片商业空间。但是,现在仍有很多优秀的民间织锦艺人散落在偏僻贫困的村庄未被发掘,他们的技艺有待展示、传承、发展,他们的生存状况更是让人堪忧。而壮锦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创新需要这些民间艺人的存在,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就会濒临消亡。

3.3 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民间艺术素质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民间艺术素质教育,各民族地区应将本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内容编写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使艺术教育具有民族地区的本土特色,利用教育的力量将壮锦的艺术与技术传授给学生,为壮锦艺术培养继承人。这也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创作、设计领域打下扎实的艺术基础。

3.4 合理开发壮锦艺术的商业价值。国家和地方都可以通过举办民族服装节、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建造民间艺术博物馆等手段来展示和发展民族文化。另外,广西是一个旅游大省,如能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色展现给游客,有机地把壮锦的研究与旅游相结合,在开发旅游经济价值过程中,寻找一种让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这样就能使人们自觉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手艺,从而使传统手艺得以良性循环的保存和发展。所以说传统壮锦产品只有进入现代纺织品市场,在商品经济市场竞争下,成形新的符合时代需要商业产品,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接纳,才能实现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与实用生活用品完美的结合,才能拓宽消费群体。例如在壮锦的织造方面,可以将壮锦样式与现代时尚审美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技术方面则研制新型纺织机器改进纺织技术;在材料方面则采用现代新型的纺织材料,以改变古老壮锦重、厚、粗及色彩单调陈旧的面孔,开发、生产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壮锦艺术工艺品等,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拓展市场空间和弘扬民族文化。

总而言之,在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壮锦这项古老的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和遵循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丢弃传统就会加速壮锦的消亡;一味守旧则会使壮锦不断地褪色和黯淡。因此,在商品经济市场竞争下,现代壮锦既要保存传统审美元素又要符合时代审美需求,恢复日常实品的地位,这样才能拓宽消费群体,使壮锦艺术得以良性循环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壮锦织锦民间艺术
瑶族织锦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织锦古韵(七绝)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