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学模式

2014-08-15 00:55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每学期学时

林 航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福州 闽侯 350007)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去年9月联合发布:“2010国民检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心肺功能。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近10%,女子800m、男子1000m成绩下降了10.3%和10.9%。”随着大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堂上不断出现大学生运动猝死的现象,朱斌认为原因主要包括:身体素质下降、自身有疾病和经常熬夜。而出现问题的往往是健康的孩子,由于生活习惯不好,导致身体受不了运动负荷而出现问题[1]。面对这种现象的出现,体育教师担心学生会出现问题,放任学生的也很多,而学生由于惰性而不愿意运动,这样学生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体育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通过《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以下文中简称“理论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体育运动的一些注意事项等。既可以督促学生运动也可以通过学生自身的调节规避运动猝死等运动病症的发生,为《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奠定基础,要努力构建一个合理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

1 “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主要是注重实践课的教学,理论课的教学重视不够,笔者将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情况以及以往的一些研究进行论述“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时数不足甚至没有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体育与健康理论课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12%。也规定大学生在校体育课的总学时数不少于144学时。”很多高校都是分四个学期(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每学期36学时。这样计算下来每学期的理论课应该有4.32个学时,四个学期应该有17.28个学时。但是,我国高校很多学校存在“理论课”教学时数不足或没有的现象,例如,刘素梅对河南省普通高校进行调研发现:“每学期理论课学时不足4学时的高校达到60.3%,还有7%的高校不上理论课。[2]”这一现象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

1.2 教学内容片面随意不统一

笔者认为,高校“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统一,教材的选择很随意,甚至很多教师脱离教材很随意地安排教学内容。郭建鹏也发表了相似的论点:“高校理论课教学教材内容脱离,教材使用随意性较大。[3]”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20世纪90年代推行的“结构考核”办法是:体育课出勤率及课堂表现占10分,体育基础知识考查占20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检测占40分,运动技能和技巧考核占30分,共100分[4]。因此每学期都有学生的理论成绩,但每学期只有4个学时的理论课存在着学时不足甚至没有的现象,有随意安排的现象,因此教学内容有限。第二,很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了理论课的学时数,并建议在不能进行室外运动时(如:下雨天气)安排理论课,这样上课时间就要看天气,教师没有系统安排理论课的现象,并存在有教学材料没有教学过程的现象。第三,每学期的授课教师也有变化,这样就很难系统化教学。因此,笔者建议高校“理论课”能够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编写教材,并有计划地进行授课,使理论教学得到应有的重视。

1.3 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校《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的授课教师都是该课程的任课教师,由于教师的学历水平不同、专业不同,“理论课”授课水平差距相对较大,有的教师从来都没有上过“理论课”或理论教学经验不足,这样就导致教学效果不统一。因此,笔者认为“理论课”的教学应由教学水平相对较好的体育理论课教师担任,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授课内容系统化,也可以使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4 考核方式简单,缺乏科学性

高校《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成绩主要是由教师布置论文题目,学生课后完成,教师进行打分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导致学生论文普遍出现重复抄袭的现象。这样的考核方式很难评价学生是否学到知识,也很难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样的考核方式缺乏公平性,缺乏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缺乏反馈功效,缺乏科学性[5]。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学生“理论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2 “理论课”教学模式构建

2.1 针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现状编写教材

国内大学生20几年来体质下滑现象已被证实,面对众多的体质健康下降因素,笔者认为生活方式是大学生体质下滑的最主要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大学生运动性病症和猝死比例的升高。所以在教材中应加入健康生活方式和防范运动性病症和猝死的方法的内容。

“理论课”教材内容应该包括:第一部分:体育的基本概述(体育的概念、功能,与健康的关系);第二部分: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部分:运动损伤的急救;第四部分:运动性病症;第五部分:运动中经常出现的疑问(极点的处理方法,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等)。这样的教材更能贴近大学生的需要,在以后的运动中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也可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2 “理论课”教学课程学时安排

每学期4学时“理论课”的教学安排课时很少,往往容易被体育教师忽略或不重视。由于每个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不统一,每学期安排的教师有变动等因素,使体育理论课教学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因此,笔者建议在学生大一入学的第一学期统一开设体育“理论课”教学,学时应该大于18个学时。教师也应该选择几位教学水平相对较好的理论课教师进行授课,这样集中授课会增强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和教学效果,也可以使“理论课”教学过程系统化。

2.3 “理论课”教学内容

“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理论课的作用,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懂得一些知识:第一,体育运动的作用和意义;第二,体育运动的注意事项;第三,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第四,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课上学生常见的疑问。安排这些教学内容的意义重大:

⑴学生懂得体育运动的作用与意义,就会从心里重视体育运动,并在以后的运动中逐渐内化,有利于运动习惯形成。

⑵学生懂得了体育运动的注意事项、运动损伤和疾病的预防处理,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运动中自行预防运动性损伤和疾病的发生。即使出现运动损伤和运动疾病也可以自行急救和处理,降低运动风险。

⑶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重要因素,通过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就会懂得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在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该如何规范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形成较好的生活方式(如睡眠、运动等),促进体质健康。

⑷学生对课堂常见问题了解后就不会总是在课堂上发出各种疑问,这有助于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和安全进行。

2.4 “理论课”的考核方式

笔者认为由于“论文考查”的方式没有难度,论文之间抄袭现象广泛存在,很难判断成绩的高低。有些教师为了保障学生成绩的公平性,在理论课这里给相同的分数,这样看似公平,但没有体现出个体差异,导致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成绩总是优秀,对运动素质较差而理论较好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因此,不能够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理论的积极性,笔者认为“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应该改成闭卷考试。

3 新的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

3.1 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本次“理论课”教学内容是针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现状进行构建的。构建的内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回答学生在体育课中出现的一些疑问,使学生在理论上丰富头脑,并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

3.2 集中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系统学习体育知识

本次“理论课”教学构建使得“理论课”教学过程集中进行,这样的集中教学在形式上更加重视理论教学,在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对于学生更能促进其系统学习理论知识。

3.3 学时安排达到教育部要求

本次“理论课”教学模式构建中将教学学时统一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学时数不少于18学时,这样的安排就能更好地完成教育部的要求,防止出现学时不足或没有理论课的现象。

3.4 考试能够评定学生学习状况并激励其学习

考试有评定作用,学生接受相同的教学过程再通过相同的考试过程,最终获得不尽相同的成绩。这个成绩可以衡量教学有效性的质量,对教与学都有激励作用,考试成绩也可以反馈学习和教学的情况,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跑步成中国高校学生杀手,身体素质连续25年下降[N]、[OL].环球时报、环球网,2013-06-02.

[2]刘素梅.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

[3]郭建鹏,哈宏军.浅析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安康师专学报,2006,18(5).

[4]沈钧毅.对现行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2,21(3).

[5]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每学期学时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宁夏超七成检察院领导兼任学校“法治副校长”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
让人忍俊不禁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