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摄影艺术风格的外在因素

2014-08-15 00:55汪万鹏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摄影家摄影

吴 姗 汪万鹏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摄影是一种艺术记载手段,指的是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等专门的设备来对一个特定场景或事物进行瞬时影像记录,它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景记录存储在照片上,变成一种永恒的记录。摄影是一门纪实性的造型艺术,摄影的对象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记载的人、事和环境都是实际真实的,而且只能表现当前的生活,不能表现过去和将来的事件。

十八世纪法国的博物学家、作家布封曾经说过“风格就是人”。对于风格,我们既可以将其认为是艺术家在各个方面所展示出的各种个性特点,如表现方式、题材选择等。对于摄影艺术风格,它的涵义是属于整体性的,是摄影家的整个艺术面貌。个性化的风格是每一位摄影家追求的目标。因为摄影家观察某种对象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简单地说,摄影艺术风格就是摄影家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与摄影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纯粹特征。

就像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雕塑、绘画等,它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对于非常优秀的摄影家而言,他们在摄影艺术领域中,其风格必须要独树一帜,才能创造出有特色、有价值的作品。这种风格不但受摄影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观、世界观等内在特性的诸多影响,还受到民族、时代以及区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1 民族特性

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是一个大民族,每个大民族又由很多个小民族组成,例如我国就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性。因而受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审美习惯、审美心理的影响,一定范围、一定地域内的摄影艺术会表现出一种集体性的风格,民族的历史越悠久、文化传统越深厚、文化理念越独特,这种集体的摄影艺术风格就会表现得越加强烈。对摄影家来说,这些体现民族特点的属性是形成摄影艺术风格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外在因素。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人类是群居的物种,因此,人类的一切艺术活动都不是个体的活动,而是基于民族的艺术活动。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结果都会深深地打上民族性的烙印,所以摄影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就与这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人种特征、政治制度等性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摄影艺术的民族性风格。

2 时代环境

时代是历史进程的某个阶段或者片段。对于所有的艺术家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每个人的特征及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都能够从具体的时代中反映出来,这些方面汇总就会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环境背景和时代风气。一个时代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及政治变迁、社会风尚总会以各种方式在摄影家的思想意识、政治态度上带来潜移默化甚至震撼心灵的影响,因此每个时代的摄影作品都会凝结时代的特征,时代环境的影响会使摄影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和那个时代气息。回顾一下我国摄影艺术发展的历史,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时代特征。20世纪早期的摄影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因而完成了由摆拍到抓拍的摄影艺术风格的转变,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到人们的“从表层难以看到的事物却有更深层的含义”等多种审美观念、审美特点变化的影响,摄影界又从更深层次上去审视摆拍,以求透过表层挖掘更深层次的真实意境,也可以说摄影艺术风格正渐渐朝着多元化、多领域的方向发展。

3 绘画艺术

绘画和摄影表现的都是静止的两维空间形式。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从艺术表现上看是一致的,也属于造型艺术、图像艺术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两者有着较多的相似性。对于绘画,它通过使用艺术语言,如明暗、线条、色彩等,通过使用艺术手段,如构图、造型等,将视觉形象塑造出来,使得审美的艺术感受得以传达出来。从时间上来看,绘画艺术比摄影艺术出现得更早期,绘画艺术也必然会影响到形成当代摄影艺术的风格。

早期的摄影为了能够被艺术界所承认、认可,还曾刻意地模仿过绘画,在19世纪初,绘画主义摄影是非常流行的,它的风格是非常唯美的,这种绘画的艺术效果比较好,当人们观看后,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现代的绘画语境是非常相近的。对于绘画主义摄影,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画意、仿画、崇尚优雅。绘画主义摄影的风格从起初就下意识地利用摄影的纪实特性,从画家的眼光,把镜头对准现实,把现实世界当作一幅画,寻求现实世界中的“诗情画意”。发展到后来,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渴望使自己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能够从摄影作品中表现出来,因此,摄影表现手法也有相应的变化,既由对象摹写变为造型艺术。虽然还是以绘画造型为基本出发点,但是却刻意追求作品的深层次含义,它和写实摄影的区别在于,写实摄影注重生活自身,而画意派则更注重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

另外,受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盛行的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诞生了印象派摄影流派,和尖锐摄影相比,软调摄影更胜一筹,和印象画派的表现形式几乎和软调摄影的风格是一样的。印象派摄影艺术风格的作品有的存在纹影粗糙,结构平面化,富有装饰性;有的则影调柔和,如雾里看花,具有一种朦胧美。所以有人称之为“仿画”派。

4 超现实主义

随着法国的文学艺术流派的不断发展,衍生出超现实主义,自1920年到1930年这10年期间,在艺术界和欧洲文学领域中,超现实主义是非常流行的,视觉艺术在它的作用下,受到的影响非常大。艺术创作的源泉就是各种幻觉和梦境,它们认为要想从全部束缚中摆脱出来,将客观事实存在全部显示出来,就必须要具备一种超现实的意识。超现实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影响时间不长,但是它所特有的美学观点,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绘画、音乐以及摄影等艺术领域。超现实主义摄影风格就是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它的思想是超前的。超现实主义摄影是利用摄影艺术的造型特性,将摄影当作画笔来表现摄影家的意念,利用暗房加工、多次曝光等摄影特技将一些看似互不相关的影像或变形、或省略、反逻辑、超常态地错乱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介于现实与梦幻、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奇特而又神秘的“艺术境界”。摄影画面充满着某种象征性和暗示性,使作品内涵闪烁而不确定,追求超越现实的朦胧感。

国外在超现实摄影风格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不论是思想方面还是技法上都比国内要先进很多。超现实主义摄影风格与创意摄影有较多异同,前者更多偏向的是一种观念之上的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风格也没有固定的门类,不像其他的摄影艺术风格一样固定地分为风光摄影、人像摄影、静物小品等类别,但凡是带有梦境的、带有意识的,都属于超现实主义摄影风格的表现范畴。

5 科学与摄影风格

摄影艺术是对科学技术依赖性最强的一种艺术。摄影是科技手段,是科技成果,从机械到电子,从胶片到数码,摄影科技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摄影文化也借着科技的翅膀不断地在更为深广的艺术领域中飞翔。

早期的摄影艺术,由于感光材料感光度低、摄影器材体积庞大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仅仅是拍摄长时间固定不动的物体,那时候的摄影家多采用摆拍的表现手法,其艺术风格单调、呆板、没有生机。随着高速感光材料的发明以及摄影器材体积的缩小,摄影家的表现手法逐渐以抓拍为主,摄影艺术风格逐渐呈现出不干涉被摄对象、真实性和活泼性等特征。当代的数字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摄影艺术的风格,被改变后的摄影艺术风格具有非常明显的数字风格,有创造性的摄影家更是可以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富有主观情感的独特创造。

6 结语

摄影是属于视觉艺术领域的一种表达方式,拍摄者通过相机等设备对自然空间和现实生活进行客观记录或再创造的过程。摄影艺术是一种永远进化着的艺术表现,是富有生命力、创造力的艺术形式。摄影艺术风格植根于时代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特性等较多外在因素,而这更易使所创作出的摄影作品形成多样化的摄影艺术风格,使人们得到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

[1]李培林.摄影艺术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文方.世界摄影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徐忠民.摄影技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刘灿国.数字摄影[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摄影家摄影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林玲摄影艺术